有時「造境」,更多「借境」,四兩撥千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時“造境”,更多“借境”,四兩撥千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篇為2015年初三中考總結的連載之二。第二個小標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果沒看過第一篇,建議先看第一篇《學習是你們自己的事兒。為了這個觀念,我和學生“鬥”了三年》,然後再看這一篇。這樣會對這篇文章所述事情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瞭解得更為清楚。

有時“造境”,更多“借境”,四兩撥千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我常常對學生提起這句話,也告訴他們如果什麼事情,你真的有興趣去做,那不需要太多的外在強制力,甚至也不會覺得很辛苦,就能夠做得足夠出色。

相反,如果什麼事情你沒有興趣,而只是因為外界的壓力抑或是自己的理性判斷,你付出再多的努力,最終的結果也只能說是還不錯,但絕對到不了出色的程度。

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之下,我在課堂上要想盡一切辦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不僅僅是板起面孔,以老師的權威來壓制學生,更絕對不以考試分數的好壞來威脅學生。舉幾個例子做一些說明。

初一一開學,我就在課堂上讓學生做自我介紹,說說自己名字的來歷。也拿我自己的名字來舉例,給他們講一講我的字為什麼叫“水寒”,和我的“名”有什麼關係。

不是取自“風蕭蕭兮易水寒”,因為這個句子的後面一句話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和我作為老師的身份不相符合,而是出自《荀子·勸學》中的“青,出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水寒”這個字既和我的名中的“冰”有聯繫,同時,又包含我作為教師的一種理想,我希望我的學生都能夠超越我,都能夠青出於藍,能夠“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能夠“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是一個為人師者的理想。

接著我又給他們講了講為什麼趙雲字子龍,張飛字翼德等等,既講清楚了名和字的關係,又在講解過程中給他們傳達一個觀念,名字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符號,既包含你父母對你的期望,也包含你自己在社會中的一種角色定位,每個人都應該珍視自己的名字,在生活中努力做到名實相副。

後來,我又給他們講我的兒子的名字(於點)的由來,取自“東路春風吾與點,南華秋水我知魚”這副對聯,這副對聯包含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大典故,一個是《論語·侍坐》,另一個是《莊子·秋水》。

慢慢的部分學生也對這兩個典故的文本本身產生了興趣,誦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從這句話中體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知道了“我知之濠上也”絕對不是一種詭辯,而是一種精神境界的提升,只有具備豐富敏感的心靈才能夠感知萬事萬物的變化。

有時“造境”,更多“借境”,四兩撥千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冬天外面下雪了,課堂上學生抑制不住的興奮,總要伸長脖子向窗外張望一下。我就索性停下來,拋開原本預定的講課內容,另起爐灶,現炒現賣,融情於景,給他們講一講有關下雪的詩歌和軼事。

先從兩首打油詩講起:“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大雪洋洋下,柴米都漲價,板凳當柴燒,嚇得床兒怕。”

這樣生動有趣的打油詩讓學生大笑起來,我告訴他們要注意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是一寫下雪的文章就滿眼都是“地上白了,房頂白了,樹梢白了”這樣俗套的描寫,應該看出細節的變化。

接著我又講:“大雪紛紛落地,正是皇家瑞氣。再下三年何妨,放你媽的狗屁!”配合著詩句中的不同人物的不同話語,可以看出雖然同樣都是下雪這件事,每個人的所見相同,但每個人所站的立場不同,實際的感受是不同的。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從中看出皇帝的無聊,所謂萬首詩歌的乾隆只不過是徒有數量而已,質量卻不敢恭維,從中也可以看出為人臣的紀曉嵐的機智。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通過祖詠這首不符合應試要求的詩歌,告訴學生什麼叫“意盡”,必要的時候要潑墨如水,不需要的時候要惜墨如金。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樣一個孤獨的老人,避世的隱者,能夠帶給學生什麼叫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最直觀的體驗。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用他狂放不羈的想象力描畫了神奇瑰麗的大漠雪景。這是對學生最好的美育教育。

甚至我還由此聯想到和雪相關的梅花,“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不同特點,各有各的長處和短處,但我們更要關注內在的品格,而不是外在的那些東西。

最後我講到了《沁園春 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這首詩和前面的打油詩相比,顯然有極為不同的特點,前者風趣有餘,但氣度不足,後者則氣魄更為宏大,彷彿一個巨人在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這種宏大的氣魄從哪裡來,顯然是一個人的胸懷,只有放眼世界,胸懷宇宙才能寫出這樣大氣魄的詩歌來。

就這樣,外面的雪雖然一直在下,但學生們已經從外面的雪世界,回到了教室裡面來,在老師的帶領之下,神遊於文學和精神的世界之中。

中考要強化傳統文化的考查,其中的一個點就是加強“對聯”的考查。我拋開那些模擬題中的從內容到形式都屬末流的對聯,給他們講古今名聯,在這些古今名聯中又包含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學生在這樣輕鬆的狀態下,自然完成了對對聯這種文學形式的認識和把握。

比如,我會講“千水千山千才子,一天一地一聖人”,會講“一擔重泥擋子路,兩旁夫子笑顏回”,會講“眼珠子,鼻孔子,朱子居然高於孔子?“眉先生,須後生,後生確實長過先生!”會講“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有時“造境”,更多“借境”,四兩撥千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除此之外,我還會講諸如“體肥就要少吃飯,人醜就要多讀書”,在戲謔幽默之中,回到我一再強調的要多讀書,讀好書的問題上來。告訴學生們要取法乎上,才能得其中,而如果取法乎下,那隻能得之下下。完全沒有任何的必要在那些爛題上下功夫,陷入糾結的狀態不能自拔。

中考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如果板起面孔,像領導做思想報告一樣,那學生是不會買賬的,達不到任何效果,也不是要學生把這二十四個字記住就算完事大吉,如果不理解這個東西的來龍去脈,即使記住了也沒什麼用。

我就從為什麼罵人要罵“王八蛋”講起,講對聯“孝悌忠信禮義廉,一二三四五六七”的橫批是什麼,由此,引出“八德”或“八端”的概念,再由此向上追溯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智仁勇”的“三達德”,“仁義禮智”的“四心”,“仁義禮智信”的“五常”,向下推及到孫中山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新“八德”,再到後來的諸如“八榮八恥”,及至今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些都是一脈相承,其來有自,而不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

這樣的講解不可能太細緻,但是這種籠統的線索上的梳理,總比孤零零的掌握一個枯燥的概念有意思的多。

大多數時候“借境”(藉助生活中隨時發生的各種各樣的事情在課堂上“現掛”,偶爾“造境”(為了某一些特殊的需要,有意設置一個情境),我就是用這樣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

課堂上,我不把我自己當成一個體制內的老師,依靠權威壓制學生必須來學習我所教的學科知識,而是時時想如果我是一個體制外的老師,我該如何通過激發興趣把學生吸引過來,不但吸引過來,還要能持續聽下來,甚至就此愛上這個學科的學習,而不是聽了一兩節課就退錢甩手走人。

當然,受限於我的能力,還有每個學生的個性稟賦不同,我不可能完全激發每個孩子對語文的興趣。

不過,我時時堅守一個底線,那就是即使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我也絕不傷害他們的興趣。興趣的激發要講究時機,此時此地此情景不能激發他的興趣,不意味著彼時彼地彼情景他就沒有興趣。

這種興趣彷彿是一個小火苗,一粒種子,我只要不熄滅它,扼殺它,它就可能等到燃燒成熊熊大火,生長成參天大樹的那一天。而如果通過強制死揪的辦法,熄滅扼殺了這種興趣發生的可能,雖則在短期內看到了成績的提高,但長期來看,那無異於摧毀了希望,一切都玩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