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師在想什麼?「去做最好的研究 幫助認識世界」!

青年教师在想什么?“去做最好的研究 帮助认识世界”!

青年教师在想什么?“去做最好的研究 帮助认识世界”!

科學研究的終極目標是認識世界。學者就是要做最好的研究,幫助認識世界。而在高手多的地方,你會更容易成為高手。

青年教师在想什么?“去做最好的研究 帮助认识世界”!青年教师在想什么?“去做最好的研究 帮助认识世界”!

曹春方剛來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的時候,是2017年11月,管院大樓裡的LED屏上,正滾動播放著管院教師們當年10月在各類期刊上的論文發表記錄。

他說,這個很細節的畫面,一直讓他印象深刻。“這麼顯性化的一個舉措,讓你很清楚地看到你的同事們,你的夥伴們有多努力,大家都在做些什麼事情,然後你也會激勵自己(更加努力)”。

青年教师在想什么?“去做最好的研究 帮助认识世界”!

曹春方在美國參加學術會議

彼時,曹春方以中山大學“百人計劃”的方式被聘為中大管院會計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他的研究領域為公司治理與公司財務,致力於中國特色公司治理相關問題研究,長期關注制度與公司治理、會計、財務等因素的互動影響,並就該領域積極開展跨學科研究。

到中大半年多以來,他已在Review of Finance(Financial Times Top 50 期刊)、《經濟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期刊上以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4篇。

01

高手多的地方 你更容易成為高手

為什麼選擇中大管院?曹春方毫不諱言,要做最好的研究,當然需要最好的平臺,其中的氛圍、價值觀、交往的人都會互相影響。簡單來說,就是“在高手多的地方,你會更容易成為高手”。除了個體之間的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外,整體的平臺能夠提供的資源和支持也很重要。

中大可以比較妥善地解決子女教育問題,讓人無後顧之憂,也是當初吸引他進來的另一個主要因素。完善的配套資源、標準流程化的行政服務,幫助各方提高效率,節省時間,讓學院變成一個可以讓人全心做科研的地方。“不用出學院,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在這裡解決”。事實上,他也發現自己現在每天比以往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在科研上,“早上過來上班,晚上回去睡覺,家裡甚至就變成了一個(只是)‘睡覺’的地方”。

02

為什麼要做“中國特色公司治理研究”?

曹春方目前從事的研究方向是“中國特色公司治理研究”。怎麼理解“中國特色”?在他看來,中國與西方的差別是市場運行方式不同,如果把市場看成是單個個體的交易的話,每一個人在每一個市場裡面是不一樣的。比如西方更倡導人人平等,契約化的關係會很明確;而中國人生而來之的是因人而異的差序格局,其中政治和關係又嵌入到市場裡面,甚至於市場是沿著政治和關係的脈絡去發展的。這就導致中國的契約關係和資源配置跟西方是不一樣的。

市場不一樣了,市場機制也會不一樣。比如有些措施在其他國家運行的很好,因為它有相關的配套,但中國就不一樣。如果你把美國的機制直接移植到中國,可能就不合適,大到國家治理,小到企業治理,都是如此。所以學者做本土化研究是必要的。

再比如“關係”這個中國特色現象,曹春方認為,關係可能再過一千年都不會消失,即使後面有更多技術化的東西出現,都不會讓它消失,就像文化基因一樣深入到國人的方方面面。在去年他的一篇研究“官員流動是怎麼影響地區的市場分割”(地區偏袒下的市場整合 曹春方 張婷婷 範子英 )的論文中,研究發現,與非關聯地相比,官員會對其關聯地比如家鄉,實施更弱的市場分割策略,存在地區偏袒的市場整合效應。也就是說“在當下的中國政治環境下,它等於是用關係改善了市場,在某些制度的背景下,關係可能是有利的。”

03

好的科研工作者如何做“好”的研究?

一個科研工作者要想做一個好的研究,在曹春方看來,首先最重要的是科研價值觀。科學研究的終極目標是認識世界,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在這一點上是有相通之處的。“我們做科研也是要儘可能去做別人(研究中)不知道的,能進一步探索的東西,最好是有助於我們認識世界”。第二個是科研不能脫離現實,在現實中要能夠對應得上,要有實踐性。“不能說只是從文獻到文獻,不去了解現實情況、現實世界,跟現實完全沒有關係”,這樣的研究可以說做出來根本沒有什麼意義。

此外學院對教師的激勵機制和導向設置,對於鼓勵科研工作者去做“好”的研究,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比如,一個設置合理的期刊list,拿出來能夠讓大家都知道它的標準在哪裡,投入產出是成正比的,回報也會更平衡一些,讓大家心服口服,自然就讓人集中最多的精力去做最好的研究。

“導向對了,自然就激勵大家都往正確的方向走了,中大管院就是鼓勵做最好的研究的一個學院”。

而在這樣的一個學院裡面,曹春方認為,“在一個領域裡有足夠深的造詣;在某一方面不斷認識和發現世界;成為大師”,才是一個好的學者該有的狀態。他目前所從事的中國特色公司治理研究,重點是探索怎麼從經濟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等角度去切入、整合、研究,希望能夠提出一些本土化的概念或者理論,幫助推廣中國特色公司治理的實踐和影響力。

04

人才培養與引進 需要更科學化、制度化、多元化

曹春方認為,管院目前的文化氛圍很好,鼓勵大家去做一些接地氣的研究,給大家設立了目標,也沒有很多條條框框去束縛大家,自由是足夠自由,導向也很好,“只是內部討論還是不足,團隊裡的年輕人還不夠多”。王帆院長在今年7月的全院教職工大會上,著重提到“

管理學院的未來發展要以發現和培養一批青年學術骨幹和年輕幹部為重要任務,這是非常迫切的一件事情”。曹春方也認為,一個學科要想在國內站得住腳,學院老中青的人才隊伍,都要在該學科裡面有足夠的顯示度,希望學院能夠開闢更多渠道,優化人才引進方案,引進、培養、並且能夠留住更多的年輕人才。

而對於本科生的人才培養方案,曹春方也做了深入思考。一是近年管院日益提倡的“讓本科生儘早參與科研”,儘早發現學生的研究潛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出發點很好,但後續也要注意通過規範的雙向激勵設置,對老師和學生的付出及時給予學院層面的認可,對學生的參與心態進行健康引導。“因為完全憑道德,憑熱血去做事,沒有制度,效果比較難保證,不符合現代管理的思路,同時也不是管理學院的風格”。

在他的設想中,管理學院裡一個學科可以組幾個老師成立一個小組,共同帶領本科生做科研訓練,以小組形式展開合作學習,研讀相關文獻、收集整理數據庫並開展研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折算學分,老師可以折算課時,設定研討目標等等。像中大國際金融學院的學生助研團隊若海學社,他們定期開展的若海小樹苗workshop效果就非常不錯,也有一些不錯的論文發表。

二是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衝擊下,應對未來發展需要,會計學的人才培養也要相應轉變。今年暑假,部分財經類院校已經開設了“大數據與商業分析”這類課程,國外也早就開了類似的課程,但我們會計學系目前還沒有這樣的設置來對接它。“現在企業端對於大數據分析人才需求量很大。當今的數據分析早過了只看報表的那個年代。大數據衝擊下,會計必然是弱勢的,那我們怎麼利用大數據去分析,這是我們會計學專業遇到的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

曹春方認為,我們管理學院要教學生如何有效的利用大數據進行分析,包括怎麼通過多種渠道獲得數據和新的數據分析方法,像文本、圖片、音像等非結構化的數據如何進行結構化提取、分析,跟我們以往的方法可能很不一樣,對於學生和老師都是一個挑戰。因此可行的方法可能是,請專業的師資來教專業的東西,比如跨(計算機)學院定製你需要的課程。

三是跨學院的思維拓展課程可能更有助於學生培養。他以現實舉例,“市場上發生的東西,也是不按學科的,是複雜的,多變的,具體的,商科的學生多接觸一些自然科學的基礎思維,對他們以後的發展和選擇空間也會更好。”誠如

王帆院長多次強調的“我們要培養的不是一群專業型的人才,而是綜合性的、多元化的人才”,或者像康德所言“人不是工具,本身即為目標”。

或許我們也可以參考兄弟商學院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在2009年便開始推廣的本科生的通識教育課程。他們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設置了“藝術與審美”、“物理學導論”、“生命科學導論”等等一系列看似跟商科相差甚遠的課程,但清華經管學院錢穎一教授認為,本科教育、尤其是商學院本科教育更不為培養工具,育人才是目的。“改變學生思維方式與觀察世界的角度,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素養的現代文明人——這要比儘早進入專業領域重要得多!”

青年教师在想什么?“去做最好的研究 帮助认识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