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寧借力有機「雙創」帶動百姓穩定脫貧

豐寧借力有機“雙創”帶動百姓穩定脫貧

河北豐寧黃旗有機小米。資料圖

長城網承德訊(記者 劉鵬飛 通訊員 韓春明) 冒著盛夏的炎炎烈日,走進河北豐寧黃旗鎮全國有機農業(小米)示範基地,幾千畝綠油油的穀子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半尺長多長的穀穗並未因為被貼上有機的標籤而高昂頭顱,反而是每一株都那麼謙虛的低頭沉思。“儘管黃旗小米在清朝曾是宮廷貢米,但在有機認證前,價錢跟普通小米沒啥兩樣。認證後就不一樣了,一斤可以賣到10多塊錢,在京東電商平臺,我的高端小米能賣到60元一斤。”李鳳琴說。

豐寧黃旗鎮自古有“米糧川”的美譽,清朝時是宮廷貢米的產地,出產的黃旗小米遠近聞名,可就是賣不上好的價錢,辛辛苦苦種了一年又一年,但還是擺脫不了貧窮的困擾。作為土生土長的黃旗人,李鳳琴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了能讓黃旗小米賣出好價錢,黃旗的百姓過上好日子。2015年,藉助縣裡創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縣、全國有機農業示範基地的大好時機,李鳳琴率先配合縣裡對自己流轉的1100畝穀子進行認證。獲得有機認證後,當地農民從穀子種植上獲取的收益也隨之大增。黃旗皇有機小米在北京、天津等地銷售非常好。李鳳琴的種植公司去年生產17萬公斤小米,很快就銷售一空,收益達五六百萬元。有機產品這個新標識,讓李鳳琴的公司和大批貧困戶通過發展有機產品,走上了致富路。

一直以來,豐寧都是農牧大縣,但不是農牧強縣,農業開放程度低,產業結構欠合理,資源優勢沒有得到有效發揮,農產品有質無價,對脫貧帶動力不強,農民無法通過農業獲得較好的收入,導致生活貧困。作為國家級重點貧困縣、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持縣、河北省深度貧困縣,豐寧滿族自治縣如何建立穩定持久的脫貧增收機制?在脫貧攻堅大考中如何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豐寧立足空氣質量優、水質好、土壤無汙染等優良生態環境,藉助與京津山水相連、地緣相接、人緣相親的區位優勢,把發展有機農業作為最佳選擇,啟動了“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縣”和“全國有機農業示範基地”創建工作,通過科學規劃、全力打造了各類有機園區;對有機農業進行全產業鏈獎補;強化管理,使投入品形成了統一供應、連鎖服務;規範運作,實現了有機產品全程可追溯。三年來,全縣累計投入資金9.5億元,奶業、蔬菜、黃旗小米、特色養殖等有機園區初具規模,生產、加工、倉儲、運輸、流通等各個環節有效暢通,有機產業鏈條基本形成。全縣32家企業獲得有機證書61張,有機種植認證面積達到5700多公頃,養殖業認證數量達到5000頭。有機農業的加速發展給豐寧農業產業帶來了蓬勃的活力和強勁的勢頭,更有實實在在的效益。

奶業對34家奶牛養殖小區全部實施了現代化牧場改造,效果立竿見影,奶牛日均單產增長5公斤,鮮奶有機程度全部達到A類牧場標準,在市場競爭中優勢明顯,售價每公斤提高了30%。優質的奶源有力拉動了產品的加工轉化,緣天然集團液態奶擴能項目迅速跟進,日處理能力達到500噸,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獲得了“中國馳名商標”稱號。蔬菜產業,千畝以上有機園區達到12個,昌達公司的有機蔬菜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備受歡迎,出口韓國及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優質的有機蔬菜敲開了首都的大門,北京二商集團、首農集團、新發地市場等巨頭企業紛紛與豐寧簽訂合作協議,豐寧有機農產品直營網點快速拓展,總數達到40多家,在北京市民中收穫了良好的口碑。“黃旗小米”有機認證面積達到6000多畝,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地理商標成功註冊,黃旗皇公司生產的有機小米在“全國第十屆優質食用粟評選大會”上獲得“國家一級優質米”殊榮,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獲得金獎。此外,豐寧平安高科公司的菊粉系列產品、水星公司生產的有機杏仁粉固體飲料,以及豐寧其他企業生產的肉類、蛋類等產品都以優異的口感、豐富的營養和有機的品質,備受青睞,廣受好評,在京津冀地區具備了較高知名度。

李鳳琴給記者算賬說,合作社裡的農戶,原來用化肥農藥種穀子,一畝地收成近400公斤,畝收入2000元左右。現在種有機小米,不施化肥不打藥,畝產230公斤左右。產量雖然下來了,可是價格上去了,一畝地增收近千元。

有機農業的快速發展為貧困農民脫貧增收注入了強大動力,有機產業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入股、合作等多種形式,使廣大貧困農民參與進來,實現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截止2017年底,各類農業產業對貧困農民覆蓋率已經達到了83%,今年,將實現全覆蓋,帶動所有貧困農民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3萬貧困人口將通過產業發展實現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