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對未來教育的探索:人的智能+人工智慧才是孩子的出路

看點 AI時代的降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勢必改變孩子們的生活。AI時代的教育應該如何設計才能幫助孩子們適應未來的生活?美國斯坦福大學專門設立了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未來教育中心(Stanford AIRE)研究這個課題。該中心執行主任蔣裡博士近日接受了外灘君的專訪,聊了聊關於孩子該如何適應人工智能時代這個問題,澄清了關於人工智能的一些誤解,併為孩子們的教育提了三點建議。

2016年初, 曾在谷歌旗下的波士頓動力公司研發的人形機器人Atlas可以像人一樣在坑坑窪窪的雪地上面行走自如了。

斯坦福大学对未来教育的探索:人的智能+人工智能才是孩子的出路

Atlas在雪地漫步 圖片來自於網絡

經過多次迭代,2017年11月發佈的Atlas不僅跑起來自然輕快,還能準確探測到遇到的障礙物並跳過去,甚至能做炫酷的後空翻,目測它能夠跳起一米高。看起來,Atlas的行動能力越來越逼近人類了。

斯坦福大学对未来教育的探索:人的智能+人工智能才是孩子的出路

各種世界頂級機構都對人工智能時代都有著深入詳盡的分析。這些報告都在警告著,在未來20年,人工智能可能會讓接近一半的美國人失業。而在中國,這個比例更是高達77%

現在在小學、初中、高中的孩子,在未來的十到二十年就要進入社會了。也就是說,他們很有可能成為第一代一入社會就被人工智能替掉的一代。

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突飛猛進,未來的教育該如何改變才能使我們的孩子不會被未來的科技所淘汰?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未來教育中心(Stanford AIRE: AI Robotics and Education)就是專門研究這個方向的。 Stanford AIRE彙集了各個方面的頂級專家,其中包括研究機器人、人工智能、創新設計、教育、神經學等方面的專家。

Stanford AIRE的執行主任就是蔣裡博士。蔣裡博士還是斯坦福全球創新設計聯盟主席。他在斯坦福大學獲得創新設計碩士學位和機器人學博士學位後,一直在斯坦福大學致力於人工智能、創新設計和教育的研究。

斯坦福大学对未来教育的探索:人的智能+人工智能才是孩子的出路

Stanford AIRE的執行主任

斯坦福全球創新設計聯盟主席

蔣裡博士在一刻talks上做關於人工智能的演講

為了大力推進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未來教育方面的研究,蔣裡博士在斯坦福大學開設了一門全新的課程——“人工智能、機器人、與未來教育的設計”。這門課得到了斯坦福工程學院和教育學院很多教授的大力支持。

上週,外灘君很榮幸地採訪了蔣裡博士,與他聊了聊人工智能與教育這件事。外灘君和各位家長一樣迫切地想知道,在這位真正的“人工智能專家”看來,我們的孩子到底應該如何應對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

斯坦福大學對未來教育的探索

蔣博士說,在斯坦福開設“人工智能、機器人、與未來教育的設計”這門課程是為了喚起斯坦福大學、美國學術界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生群體對未來教育的思考,同時研究能適應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時代的最佳教育方法。

這門課一開設就成為了斯坦福大學創新設計方向選課人數最多的研究生課程。不僅如此,一般斯坦福工程學院開的課,學生80%-90%都來自工程學院,而“人工智能、機器人、與未來教育的設計”這門課選課的學生中有1/3來自工程學院,1/3來自教育學院,剩下的1/3來自商學院、法學院、醫學院等等,也因此這門課成為了斯坦福學生群體構成最為多元的課程之一。

斯坦福大学对未来教育的探索:人的智能+人工智能才是孩子的出路

未來教育的設計本來就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方向,不是單單靠教育學院或者工程學院就能完成的。教育學院的人不太瞭解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發展,工程學院的人也沒那麼瞭解K12教育一些細節。

不僅如此,我們每一代人生活的社會環境都不一樣。其實現在斯坦福的在校研究生已經不太想得起自己接受K12教育的時候的情形了,而且現在的中小學生和5-10年前的中小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環境也很不同。這也是為什麼在課程後半程的項目設計裡面,我讓硅谷的優秀的初高中生也加入到項目團隊裡邊來。這樣多樣化群體組成的團隊和課堂上才能真正碰撞出高質量的火花。”

研究生的課堂加入高中生甚至初中生?

蔣裡博士介紹到,課程的項目團隊的組成跟一般斯坦福的項目團隊有不小的區別。一個典型的4人小組通常是這樣組成的:

一位斯坦福大學的訪問學者或教授+

一名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研究生+

一名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或者商學院研究生+

一名優秀的初中生或者高中生。

我在教授斯坦福創新設計思維的時候,最為注重的就是教學生如何具有一顆同理心,就是說你一定要時時刻刻記住你在為誰設計

。設計一個教育體系,設計一個教育產品,設計一個課程,都是一樣的。

做設計的人,做創新的人一定要體會得到當事人的需求,他們的思維模式,他們的想法,他們的感情,他們的感受,這樣你才能做出好的東西。而K12系統中的學生就是我們服務的最終對象,所以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有來自K12的學生參與。”

斯坦福大学对未来教育的探索:人的智能+人工智能才是孩子的出路

人工智能對孩子的威脅到底在哪裡?

如今,我們總是會在網絡上看到許多人鼓吹“人工智能終結論”,他們認為,強人工智能會在未來幾十年裡爆發,人工智能會完全取代人類並統治甚至消滅人類,變成人類的終結者。

要知道人工智能對我們孩子的真正“威脅”在哪裡,我們首先要了解的是,人工智能到底發展到何種地步了?面對眼前的這位在世界頂尖學府做研究的人工智能專家,外灘君問了這個他可能回答過數遍的問題。

蔣博士直接回答我說,網絡上的那些“人工智能會成為終結者”的說法是不靠譜的,鼓吹這種說法的,大部分是為了獲取更多的點擊率。

“只有當機器人具有了強人工智能才有可能變成終結者(強人工智能指的是,人工智能具有完成人類可以完成的所有事情的能力),而我們現在大家聽說過的人工智能其實都是弱人工智能(只能完成一樣或者幾樣特定任務的智能),學術界其實絕大多數人都在研究某一個領域的弱人工智能。我們其實還沒有摸到強人工智能的門。因此,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為‘人工智能會成為終結者’的說法而擔憂。因為那是杞人憂天。”

那麼,這就意味著我們完全不用擔心人工智能了嗎?

“當然不是!雖然我們現在聽到看到的所有的人工智能都是弱人工智能,但弱人工智能其實現在已經非常強大了。

弱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威脅在於他能代替很多人去工作。我們現在人類社會是一個高度分工的社會,也就是說很多人在公司企業裡負責的任務就是那麼一小塊,那麼當人工智能機器人能夠更好的完成你所做的這一小塊工作的時候,你的工作就危險了。”

斯坦福大学对未来教育的探索:人的智能+人工智能才是孩子的出路

那麼,我們以及我們的孩子到底應該如何應對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呢?蔣博士給了孩子們三個建議。

1. 每個人都要具備人工智能思維

我們Stanford AIRE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人工智能思維”。人工智能思維的核心就是“瞭解人工智能是如何運作的”,以後不管是誰,都需要了解人工智能是怎麼運作的,以便於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來幫你“做事”。你要是完全不瞭解人工智能,一定會碰到麻煩。

現在很多人對於人工智能有很多的誤解。我舉個例子來說,現在很多人會說,我是畫畫的,那麼我就不需要了解人工智能,因為人工智能沒有太多的創造性。但實際上,人工智能是可以畫畫的,而且可以畫的挺好。

我們團隊做出來的畫國畫的AI畫出來的國畫,一般的人基本上是分不出來哪些是人畫的,哪些是AI畫的。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會很容易地下一個結論說,人工智能具有超人的創造性,可以畫出和人一樣的畫,而且產量比人高很多,因此在畫畫領域人類也輸了。

但事實上也不是這樣。人類畫畫之前,心裡面會有一個創作的想法,也就是我知道左邊畫的是什麼,右邊畫的是什麼,要體現一個什麼樣的情感。人工智能的畫就是一下子畫出來的,你要是問人工智能畫了什麼,人工智能也不知道它畫的是什麼。所以人工智能畫的畫是需要人去解釋和理解的。

所以,在未來,一個畫家很有可能是利用人工智能來作畫的,而真正需要他用手去畫的要求可能會減弱。因為現在畫家很大的一個門檻,是畫家花了很多的時間去訓練了自己的手,讓自己的手能畫出你心裡想的東西,然而,我們以後可以把我們想要創作的,傳達給人工智能,讓它畫出來,所以畫家手的訓練這個門檻可能會大大降低。

也就是說,一個以前從來不畫畫的人,有可能變成一個很好的畫家,因為他懂得怎麼樣去用人工智能幫他畫,體現他的創意和情感,而這個實際上是大大的降低了作畫的門檻,使更多的人有可能變成畫家。

我們必須承認的是,人有人的創造力,但機器也有機器的創造力。這兩種創造力不一樣,他們是互補的。

因此以後不管你幹什麼,你都需要知道人工智能是怎麼運作的。人工智能以後會像電一樣,幾乎進入大家生活的每一個部分,你是躲不掉的,你一定得懂它。

斯坦福大学对未来教育的探索:人的智能+人工智能才是孩子的出路

2. 找到自己的那塊長板,人的智能加人工智能。

很多老師經常會給學生講木桶原理。意思就是說決定一桶水能裝多少的,是那塊最短的板子。也就是說,一個孩子如果偏科的話,他會有問題,他的總分會被拉下來,於是進不了好的學校。而事實上,大家在進入社會後的競爭,講究的是長板原理,看的是你最長的那塊板有多長。

你在求職的時候,很多公司會問的問題是:我為什麼要選你?是什麼讓你跟其他候選人不一樣?

那麼我們怎麼樣才能夠讓我們培養出來的小孩,不是像統一生產出來的產品,大家都齊刷刷地長得一樣呢?所以,尤其是在AI時代,我們要幫助我們的孩子找到自己跟機器、跟其他人的區別,特別是自己跟人工智能有什麼區別,也就是找到自己的特點。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人工智能思維如此重要,因為只有當你具備了人工智能思維的時候,你才能夠把自己的能力跟人工智能的能力進行一個比較,你才能夠把自己朝著不同於人工智能的方向上面培養。

人的智能加上人工智能,這兩者結合才是未來人類的出路。

斯坦福大学对未来教育的探索:人的智能+人工智能才是孩子的出路

3. 提出問題的能力

東亞的中國、韓國和日本的學生都有一個問題,就是不太善於提出問題。東亞的學生在做博士研究的時候,如果導師在把研究方向指明的時候,這些學生是很厲害的。但在找方向這件事,東亞學生就不是那麼厲害了,找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提出好的問題來解答。而提出問題的能力也是我們區別與人工智能的一個重大區別。

很多時候,提出了好問題也就是找到了好的方向。實際上我們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不管碰到什麼樣的情況,首先是提出問題,然後是找到方向,最後才是解決問題的事情。

而現在以及未來的情況是,“解決問題”這個層面上的很多“執行問題”的部分都可以用人工智能來幫你完成了。那麼人就自然而然地被推到更前端去了,也就是被推到“找方向”的階段中去了。

怎麼樣培養提出問題的能力呢?就要讓孩子多提出問題。

在我的“人工智能、機器人、與未來教育的設計”的課上,我還請到了斯坦福教育學院的副院長到我的課上來給大家講了一講他們做的一個新項目:

不再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的好壞來判斷一個學生的學習程度或者他的成績,而是讓孩子學習後,針對所學的東西提出問題,然後根據提出的問題的質量來給學生打分。因為你提的問題,能反映出你對學習內容的思考程度。

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改革趨勢。他們把這個方法推廣了,並且在很多的國家,特別是一些欠發達地區,很多很多的數據出來了以後,他們就用人工智能去閱讀學生的提出的問題,然後給他們打分,因為數量太過龐大大了,團隊也沒那麼多人。這也是人工智能正在給教育帶來的一個的變化。

斯坦福大学对未来教育的探索:人的智能+人工智能才是孩子的出路斯坦福大学对未来教育的探索:人的智能+人工智能才是孩子的出路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 3000+篇優質文章

斯坦福大学对未来教育的探索:人的智能+人工智能才是孩子的出路斯坦福大学对未来教育的探索:人的智能+人工智能才是孩子的出路

外灘教育聯合

美國北喬治亞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

布萊森· 佩恩(Bryson Payne)

從Python 開始,

入手人臉識別,

語音識別,

神經網絡,

自然語言處理

玩轉一攬子黑科技!

【Python編程入門 + 人工智能入門】

適合8-15歲中小學生,

這個學期,零基礎開始人工智能學習!

▼ 點擊下圖 立即報名

斯坦福大学对未来教育的探索:人的智能+人工智能才是孩子的出路

↓↓↓點擊閱讀原文,進外灘教育微店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