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獨角獸到負面纏身,ofo能撐到最後嗎?

從戰場到墳場,共享單車用了三年。

悟空單車早夭、小藍車“作繭自縛”、町町被活活餓死,就連雙寡頭之一的摩拜也被美團收編,成為王興邊界遊戲的籌碼。

當初轟轟烈烈的“顏色大戰”,如今,只剩下小黃車還在矇眼狂奔。

戴威顯然不想成為AT的員工,但孑然一身的ofo真的能撐到最後嗎?

從補貼戰到公關戰

過度營銷埋下禍根

ofo能有今天,應該感謝摩拜,而摩拜輾轉入編美團,也有ofo的“功勞”。

2016年底,共享單車大戰一炮打響。剛出場便拿到主角劇本的橙黃兩家,自然是把對方當成對手。

最先開始的是補貼戰。形似當年的滴滴快的,通過鉅額補貼,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形式包括現金紅包、免費騎行、免押金等,最後甚至出現了倒貼錢讓用戶騎車的情況。

Social上,兩家同樣水火不容。

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前腳走進中南海,後腳,戴威便向庫克親身示範如何使用ofo;2016年,摩拜發起了“鹿晗願望季”活動,車標都換成了小鹿。轉眼到了2017,鹿晗卻成了ofo的代言人;摩拜到處散播“失敗了,就當做公益”的情懷,走的是人文至上的公關風;而ofo則開始了大面積廣告投放,小黃車和鹿晗的身影陸續霸佔了朋友圈、微博、地鐵站等各大媒介。

從獨角獸到負面纏身,ofo能撐到最後嗎?

通過營銷活動佔據市場輿論優勢、提高用戶認知度,是ofo、摩拜競爭的邏輯。他們的目的無非只有一個:爭奪行業第一的話語權,吸引到更多融資。

而數次交鋒中,橙黃兩家也為我們奉獻了一系列“短平快”的打法。去年5月,ofo宣佈更名為“ofo小黃車”後,便開始了一系列與“黃”有關的營銷。先後簽約鹿晗、深度綁定小黃人IP,多次刷屏。

不過,短期爆款終歸是止於短期,一直到現在為止,ofo再無後續動作。而從品牌層面來講,“速成”與“價值輸出”本就相互矛盾,ofo讓我們快速記住了它,但誰能說清ofo和摩拜的區別,就是後話了。

捉急的是,這些“快速吸睛”的營銷方式,還從側面加重了資金壓力。

一方面,兩家公司拿融資拿到手軟,另一方面,部分地區卻傳出了“欠薪”、“裁員”等聲音。融資的速度終究還是趕不上花錢,超負荷的補貼和燒錢做推廣,無形中為兩家的資金鍊危機埋下伏筆。

而誰都知道,對於創業公司來說,資金危機是躲不過的生死劫。

資本編織出來的美麗“謊言”

最終還是要用錢來供養

共享單車不是共享經濟,這是公認的事實。

共享單車的重資產模式——造車、維護成本要花費鉅額資金,和共享經濟所強調的整合閒置過剩資源,讓供需雙方共同獲利背道而馳。

而它之所以備受創業者青睞,正是因為趕上了2017年的共享經濟潮。在資本的鼓吹下,共享充電寶、共享KTV、共享雨傘等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人們感慨,“似乎和共享沾點兒邊,創業項目就成功了一半。”

資本講了個美麗的故事,但這個故事卻講的不夠完整。

即便是放到今天來看,ofo的商業模式仍然經不起推敲。

有業內人士算過這樣一筆賬,假設ofo每輛車每天被騎2.5次,按客單價1元計算,每輛車每天獲利2.5元。若每輛車每年有250天被騎行,則可創造收益600餘元。按照ofo單車造價200-300元的成本來看,利潤著實不高。

這還不包括,北方冬天騎行率低、單車的維修成本、以及隨著投放數量增大,每輛的車利潤只會更低等因素。

從獨角獸到負面纏身,ofo能撐到最後嗎?

被寄予厚望的押金也涼了。

去年8月,交通部等10部門出臺了共享單車新規。隨著國家有意識的監管用戶押金,共享單車的免押金制度已是大勢所趨。目前,摩拜、哈羅等已全面實行免押金制度,而ofo卻在免押金一週年以後突然反水,僅保留上海、杭州等五城的免押權利。

ofo想要自救,卻找不出一條清晰的盈利模式。

他們發動員工售賣車身廣告,以期從B端尋求變現路徑。在這之前,還成立了區塊鏈研究院。

有媒體實地考察了ofo的出海盛況。儘管ofo官方聲稱,已提前完成20國目標,“巴黎市場反響熱烈,用戶數在第二和第三週分別實現翻倍增長”。現實卻是,主要街區雖可見到少量ofo身影,但使用者寥寥。

最新消息顯示,ofo正準備退出韓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市場,原因是盈利不佳。

數次求生未果、押金掠財之路被封堵、騎行掙得那點兒錢又實在不足以餬口。兜兜轉轉,ofo又回到了原點:要想活下去,只能繼續融資。

倔強的戴威

膠著的投資困局

ofo曾有過兩段不算成功的聯姻史。

一次是和滴滴。連續3次跟投以後,滴滴曾是ofo最大的股東,佔比超過30%。可蜜月期也僅維持了半年,就因為董事會的“一票否決權”徹底鬧掰。戴威想要ofo獨立發展,不容商榷。

而隨後,滴滴在去年年底接手了小藍車,並上線了自有品牌“青桔共享單車”,相互牽制的意味很明顯。

一次是和阿里。因為私自上線了微信小程序,阿里和ofo之間產生隔閡。阿里保持ofo獨立性的意圖仍然明顯,只不過默默扶植了可控度更高的哈羅單車。半年內,對其進行了4輪融資,而顯然ofo更需要錢。

於是,ofo選擇了用質押資產的方式借錢續命。它先後向阿里換回了17.7億借款,如果逾期未還,恐怕要以身相許。

從獨角獸到負面纏身,ofo能撐到最後嗎?

ofo顯然處境艱難。它早已收割完“共享經濟”的福利——成立三年以來,共獲得10輪融資,平均3.6個月就完成一輪;日訂單量超千萬僅用了一年零九個月。現在,它更需要面對的是,如何在市場整體遇冷的情況下,給投資人和資本家更多信心。

去年年底,人們對共享單車的耐心被消磨殆盡,無人接盤的焦慮開始在投資人之間彌散。而隨著入局者越來越多,市場已經接近飽和。日前,上海市、北京市交通委已分別約談了幾大共享單車公司,要求立即停止投放或控制單車數量。各大城市也在緊鑼密鼓的制定共享單車標準,對其硬件配置、使用年限等作出明確規定。

從野蠻生長到監管治理,共享單車開始走上正軌。而此時,ofo的吸引力卻大不如前:

它仍然肩負著解決“最後一公里”出行需求的重任,但用戶的選擇維度卻越來越多;

共享單車的重資產屬性,需要強大的“資金池”補血,而這點,背靠大樹好乘涼的摩拜、哈羅明顯更有優勢;

靠著低成本布車爭奪完用戶以後,“萬物互聯”的故事才剛剛開始。橙黃兩家無一例外把槍口對準了數據和場景,但怎麼能做到差異化,目前還沒有解決方案;

況且,這一切的大前提是,在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之前,ofo仍然是個燒錢機器。

ofo,下一個摩拜?

種種跡象都足以表明,共享單車的下半場已經來臨。

從最開始的明星獨角獸,到現在負面纏身——供應鏈欠款、用戶押金擠兌、資金鍊即將斷裂等,ofo正在面臨創業以來最糟糕的生存以及輿論環境。

若是遵循歷史的軌跡,它的結局似乎很明朗。被收購或是被吞併,共享單車無可避免的要走向壟斷的終局。而那時,對於用戶來說,卻未必是最好的選擇。當巨頭佔山為王,“最後一公里”的訴求只此一家得以滿足,“天下苦xx久矣”的哀嚎便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