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條典型的"學生思維",你占了幾條?

九條典型的


被動學習

我們從小的教育都是老師教什麼,我們就學什麼,遇到什麼問題詢問老師,老師也會盡力回答,這給我們帶來一個思維的誤區:

我們不用主動學習!

工作之後你會發現,所有的問題你不主動去問,根本沒有人會教你!

我是銀行櫃員,一開始遇到業務上的難題,我們領導會叫我打電話去其他部門詢問,我都不好意思,害怕打擾到他人。所以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出現很多問題,也被罰了不少錢(做錯業務是要罰錢的),而且也為領導帶來很多的麻煩。所以現在遇到什麼不懂的我都會主動的去詢問他人,確定了做法才開始做。

職場厚黑學

還沒工作的時候,受到職場小說,職場電影的影響,會認為職場都是很黑暗的,工作後每個人都會變得自私自利,算計他人。

工作後發現其實還好,大部分同事還是比較真誠的,當然因為有了金錢上的聯繫,大家會比較自私,但是是屬於可以理解的範疇

當然職場上肯定會有勾心鬥角的事情存在,我只是想說遠遠沒有小說電影說的嚴重。

害羞,覺得無功不受祿

剛工作的第一天,同事們叫外賣,問我要不要吃,我不好意思說要,後來聽著他們邊吃邊聊天,又覺得自己融入不了這個集體。

剛上班時,同事找我出去唱歌,我不好意思說去,因為害羞,不好意思白吃白喝。所以,漸漸的,他們沒有再叫過我。

後來,我才意識到,這種害羞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如果你不好意思,完全可以在第二天請回他們,大可不必因為害羞而拒絕,這樣只會使你融入不了這個集體。

你對別人好,人家就會對你好

我剛工作的時候,會時不時帶些特產去公司,也會有意識的請同事吃飯,漸漸的,我以為我們會是好朋友。

後來,因為調班的問題上,我才發現:

在利益面前,誰都不可能讓步!你以為的你們是好朋友,但是隻要涉及自身利益,沒有人會願意讓步

這個跟害羞是不同的,害羞是拒絕別人的好意,這個是以為別人當你是好朋友。

朋友是朋友,同事是同事,這是不一樣的

沒有要解決問題的思維

因為我公眾號的目標人群是大學生,經常有大學生詢問我,說自己看不下書怎麼辦?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遇到問題,首要的應該是如何解決,而不是怨天尤人。看不下書就反思自己看不下書的原因,制定計劃,嚴格遵守。找不到工作就去研究別人能找到好工作的原因,自己有什麼特長,面試有什麼技巧。

沒有人能為你的人生負責,太容易得到的答案不會珍惜,只有靠自己摸索得出的結果,才是珍貴的

問題誰都會有,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解決而不是怨天尤人

玻璃心,不敢犯錯,不懂裝懂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害怕做錯業務而被領導責罵,有時候一些業務不懂裝懂,做錯了卻引起更大的麻煩,被領導責罵的更厲害,自己更加害怕,導致了惡性循環。

玻璃心--害怕被罵--不懂裝懂--做錯--被罵--更害怕

今年來了一批新的員工,我發現其實他們跟當年的我一樣,也是什麼都不懂,也是害怕被罵。但是現在自己作為老員工,我更希望他們將問題說出來,不要不懂裝懂,以免造成更大的麻煩。

不會是很正常的,不懂就要問

以自我為中心,“我以為”“我覺得”

工作中看到不少應屆畢業生,做什麼事情都是“我覺得”“我以為”,而不是根據事實用數據說話,這是十分不理性的。

一切以數據說話,理性的對待工作

一定要“合群”

前幾天公眾號有個朋友問我,她說剛上大學的時候,因為對外界條件比較陌生,所以跟舍友玩的很好,上課在一起,吃飯在一起,逛街也在一起。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意識這樣很浪費時間,於是她開始一個人去圖書館,一個人去自習。但是,其他的舍友覺得她不合群,便開始孤立她,她覺得很困擾,問我該怎麼辦?

我的建議是,繼續這樣越變越優秀,如果她人無法理解,那麼不要強迫,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選擇,沒必要委屈自己做不喜歡的事。

很多人以為在大學一定要鍛鍊人際關係,一定要學會合群,在我看來,我覺得與其花時間去維護這種人際關係不如更加努力的提升自己。

並不是說人際關係不重要,只是道不同不相為謀,沒必要委屈自己去做不喜歡做的事情,你喜歡閱讀喜歡讀書,你一定會交到有同樣興趣愛好的朋友

沒必要為了“合群”而“合群”

習慣性的比較,無意識的競爭

我們從小學開始,每次考試都有分數,有排名,所以養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比較,每次發試卷都要看看別人多少分,每次排名都要看看自己多少名。

你有沒嘗試過以下這些情況:

本來想專心看書準備期末考,看到別人去考證,於是很焦慮,也去考證

本來想專心讀書提升自身技能,看到別人去參加比賽,於是很焦慮,也去參加

本來想留下學校準備公務員考試,看到別人去實習,於是很焦慮,也去實習

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路,既然選定了一個目標,就堅持的走下去,這種無意識的競爭,只會使你三心二意,最後什麼都得不到。

堅持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