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公務員和國企,中國父母眼裡還有好工作嗎

除了公務員和國企,中國父母眼裡還有好工作嗎

跟金子說要採訪她,還是去年底。

電話裡她興奮地跟我絮叨,中午去看了天安門,發了好多朋友圈;面試的主管長得還不錯,似乎對她挺有好感……

“終於有奮鬥的感覺了!”清脆的聲音有著說不出的朝氣。

昨天再聯繫的時候,我問她新工作適應得是否還行,微信聊天框上“正在輸入……”的提示停了老半天,才發來一句話:“我不去北京了,過兩天就去老家的銀行入職。”

長長的沉默後,金子又發來一句話:“北上廣不相信眼淚,我爸媽不相信我。”

原來,那天她打電話跟爸媽說自己在北京找到工作了,她爸媽劈頭蓋臉就是一陣轟炸:“你生活自理能力那麼差,一個人跑到北京萬一被騙了怎麼辦?你知道女生獨居多容易出事嗎?北漂都是那些沒出路、家境差的人去的!”

她爸問了公司名字,第二天就直奔北京,打聽到金子部門所在的樓層,開展了秘密考察。回去後才開機給女兒打電話,“我打聽過了,那家公司的文化不適合你。我幫你把工作辭了,趕緊回來準備銀行面試。”

隨之而來的是HR的詢問電話,不知道該如何解釋的金子,也不管在人來人往的地鐵站就放聲大哭。父親的吼罵聲、路人的議論聲,像刀子一樣割得她臉上火辣辣地疼。

“當你要違揹他們的意願,在你還沒開始的時候,他們就會拿各種原因來證明你不會成功。老實說,這真的是一種侮辱。”

到現在,金子還不肯跟爸爸說話,僅僅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給爸爸倒了一碗酒。溫酒下肚,兩聲嘆息。

我知道,再也不會在朋友圈看到那樣朝氣蓬勃的金子了。

盒子是金子的大學室友,也是一起北漂的漂友。跟金子不一樣的是,盒子是跟著主管跳槽去的北京。

當時剛畢業半年的她已經領到了8k以上的基本工資,算是班級群裡混得比較好的一撥人。對於她突然北漂的決定,父母並沒有任何阻攔,只是囑咐她手機、銀行卡放在防水袋裡洗澡也要帶在身邊,背出室友的手機號碼等等。

“其實他們也蠻擔心的,老是怕我進了傳銷組織。準備來北京的前一天,我剛好把住處的東西寄到姐姐家,我爸就跟我定了一個暗號:‘我把電磁爐寄給姐姐了’。如果進了傳銷,就打電話給他說這句暗號。當時覺得老爸真可愛啊。”

我問她,平時爸媽會問你的工作情況嗎?

她笑了笑說:“新媒體運營這個工作,對一輩子生活在小城鎮的父母來說實在難以理解。我就跟他們說,我平時的工作是在微信上和別人聊聊天發發文章。偶爾我也會給他們解釋什麼是比特幣,什麼是知識付費,他們雖然聽不懂,但總是能跟我討論得很熱烈。”

“關於工作,他們其實更願意做傾聽者,但我覺得,他們的理解能力超越了我的想象。他們裝得笨一點,只是為了讓我多跟他們說些話。”

盒子的父親是公務員,母親在國企工作,兩個長輩從沒去過北京。逢年過節回家的時候,盒子經常抱著電腦加班,父母看了心疼,也會催促女兒不如在老家考個公務員算了。盒子說打算今年帶父母去北京逛逛,給他們看看自己打拼的城市究竟是什麼樣的。

“前段時間不是流行玩那個旅行青蛙嗎?我媽也裝了個,她給青蛙取的名字就是我的小名。有時候她唸叨小囡多久不回家了,我心裡也不好受。但能怎麼樣呢?這是一個互相放手的過程。”

盒子無奈地笑笑,我們這一代人和父母巨大的鴻溝,看來怎麼也掩飾不了啊。

從報社逃到新媒體工作的欒欒剛辦完離職手續,他跟老爸說好的“三年之約”到期了,準備回老家創業,“反正他們也管不住我,我就在他們眼皮子底下繼續鬧騰。”

河南同事小孟開始在杭州看房,“我媽說,超過一年不回家就不用回了。我有好幾個親戚在杭州定居,全是我媽的眼線,什麼風吹草動她都知道。”

剛畢業的悅悅在春節時跟爸媽大吵了一架,“逢人就說我找的是什麼亂七八糟的工作,一看就幹不長久。這就是我一定要去大城市的原因,因為在那裡沒有人會嘲笑你,你可以靠才華和雙手活下去。”

什麼樣的工作才算好工作?父母顯然和我們有著迥然不同的想法。

在大多數生於六七十年代的父母眼裡,“穩定”“壓力小”“好找對象”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他們經歷過饑荒的恐懼、經歷過革命的動盪,深知穩定來之不易。這種穩定,除了柴米油鹽的價格,還包括子女的職業與婚姻。

在採訪中,金子說了這樣一句話,她說,你知道嗎,最恐怖的事是他們說的“為你好”,真的是為你好。他們真的給了他們能給的最好的,以至於你根本沒有權利怪他們。

“當老師不好嗎?每年都有寒暑假和過節福利。”“考公務員不好嗎?工作輕鬆又穩定。”“去國企上班不好嗎?工資不低還體面。”

當然好。但,這真的是我們這一代子女想要的嗎?

吳曉波頻道去年發佈的《新中產白皮書》顯示,在擇業觀上,新中產比上一代更重視的是自我實現,“符合前沿趨勢的行業”“寬廣的施展平臺”是他們在尋找工作中最看重的因素,而選擇“離居住地近”“工作壓力小”的人佔比不到兩成。

新中產在職業觀上更看重“機會”和“平臺”,而在父母的傳統認知裡,“穩定”和“壓力小”勝於一切,他們習慣於用自己過往的經歷和經驗去教導子女應該如何做,給子女們預設好人生。

這樣的控制慾一方面來自經濟的制約,在“反饋模式”的中國親子關係中,下一代要承擔上一代的贍養義務,這就意味著父母與孩子無法成為獨立的個體;另一方面則是對下一代的自我投射,他們把子女當成自己的複製品,試圖在他們身上塑造相同的價值觀。

不過幸運的是,這樣的現象,在新中產家庭中已然得到改善。

《奇葩說》中有一期的辯論話題是:如果可以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會按下按鈕嗎?即使是一道腦洞題,全場仍有將近90%的人選擇不按。

我們在《新中產白皮書》裡,也欣喜地看到同樣的結果,中國父母素來“控制”子女人生和要求反饋的傳統,可能將中斷於新中產,這是社會性和經濟性的共同結果。

而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從被控制的前半生裡剝離出來的新中產,正在成為中國第一批真正不求回報的父母,因為他們知道,給子女最大的財富,其實是選擇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