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心理學:缺乏邊界感造成的痛苦

人際心理學:缺乏邊界感造成的痛苦

01

西方人之間的關係,包括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可以用兩個字來描述“遠和冷”,開始的時候,很不適應。

舉兩個例子:

在我供職的單位,當有人臨時請假需要加班的時候,經理來徵求我的意見,看能否臨時加個班?我延續在國內的工作經驗,覺得領導開口了,我很難說不,雖然心裡不情願,但還是勉為其難的做了,想借此為經理“排憂解難”的實際行動來贏得經理的好感與信任。但後來發現經理根本對此事沒有任何的所謂“感激”之情。在經理看來,加班是我自己的選擇,因為我可能更需要錢。僅此而已。後來,我還有N次類似的機會,但我都以我自己的利益為第一齣發點或加班或拒絕,而且,拒絕時不用編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搪塞,經理對我的評價和態度一如既往。

另外一件事是我的一個“洋妞”女性朋友,未婚先孕生了一個女兒,在女兒還不到上幼兒園的時候,通過網絡她又戀上了另外一個外地的大齡男士。年輕媽媽的母親既不喜歡這個男士,也不看好這段戀情。當女兒和母親討論時,媽媽坦誠的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但是,女兒堅持自己的意見。送女兒走那天,我親眼看見母親難掩擔憂的神情,在深情的擁抱、衷心的祝福中,媽媽還不忘叮嚀:記住,需要回家的時候,這個家門永遠都為你敞開!

所有類似的故事,讓我得出的結論是:西方社會,每個人從小都被教育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為自己的選擇買單。而實際上,這也是從小每個人就被強化明確的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

02

《父母反對的愛情能走多遠?》已刊出數日,其間,非常多的朋友或評論或求助,講述他們曾經歷過的,或正經歷著的同樣的愛情故事,人數之多,著實令我詫異。

在這個個性彰顯的時代,竟然還有如此多的父母越殂代庖,左右兒女的戀愛和婚姻,令到兒女或選擇孝道,卻獨自品嚐痛苦和遺憾,或堅守愛情,卻在愧疚中掙扎,或左右為難,仍在十字路口痛苦徘徊。

這些都是誰惹的禍?這是中國人模糊的界限感惹的禍。

中國是一個重親情和聯結,但缺乏界限感的社會。記得小時候,從城市返回農村的父母因習慣於關著院門,而遭到鄰里非議,因為,面對關著的院門,他們不能象走進自家院門一樣心無界蒂,院門這個界限令他們很不舒服。

如果界限感僅限於物理上的個人空間或家庭空間的話,隨著中國的城市化和對個人隱私的日益尊重,中國人的界限感已經大大增強。但是對於心理層面上的個人空間和家庭空間,中國人的界限感依然是非常模糊的,而正是這種模糊的界限感引發了人際關係中的太多的痛苦和無奈。

事實上,這個世界只有三件事,第一件事:自己的事,第二件事:別人的事,第三件事:老天的事。

這三件事已經清晰劃分了我們自己的界限。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託附他人;別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強加干涉,也不應該干涉;老天的事,好好配合,天下雨就要打傘出去,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就得學會簡樸生活。

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常常把自己的事託附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同時,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很難感覺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然而,猶如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這個世界上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基因不同,早期教育不同,童年經歷不同,讀的書接觸的人不同,自然,信念系統就會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有千差萬別。

如果一個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會意識到這種不同,並尊重這種不同。但如果一個人界限感模糊,面對這種差異,會非常痛苦,於是開始抱怨和不解:“你怎麼這麼辦事?”“你憑什麼這樣對我?”“你怎麼竟有這種想法?”

03

中國人的早期教育常常是界限模糊的。當一個孩子自己跌倒,本應該自己爬起來,那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卻看著心痛,立刻過去扶起,其實,善良的中國父母已經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愛中開始一步步缺失。

孩子慢慢長大,有能力獨自上學,但因為界限模糊,他或她仍然認為那是父母的事,於是父母揹著孩子的書包,早送晚接,風塵僕僕。

孩子慢慢成年了,獨立意識開始強化,孩子覺得上什麼學校是自己的事,和誰談戀愛是自己的事,嫁給誰,娶誰是自己的事,但很遺憾,和父母的界限早已被打破,而且被打破已有很多年,而且可笑的是,孩子一邊大聲宣告“戀愛婚姻是我的事”,

一邊把找自己做的工作、買自己住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於是父母在這種模糊的界限中,仍然覺得“你的高考志願是我的事,你的戀愛婚姻是我的事”,於是開始衝突,於是開始痛苦。

在中國,關乎高考志願、戀愛婚姻這樣的大事,也不僅僅是父母的事,還是七姑八姨的事,那份關切似乎全是他們自己的事,看似是一份幫助,一份關心,但卻是害了孩子,因為很少有人是以孩子的角度去做考量的,而是把自己當成了那個要娶要嫁的人,把孩子的戀人當成了自己要嫁要娶的人,然後把自己的意願拿出來,努力的充滿熱情的苦口婆心的令其意見最終得以實施。

不僅如此,孩子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戀人互動。每天計較著我愛你多些,還是你愛我多些。

孩子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同事互動。本不應該自己承擔的,卻不會說“不”,本應該自己承擔的,卻又常常把責任推給他人。

不僅如此,有一天,孩子也有了孩子,於是他或她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自己的孩子互動。

如此繼續,不知何時才是盡頭。

所以,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讓界限感清晰起來,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吧。


來源 | 微信公眾號:525心理網( ID:psy525_cn)一個有營養的心理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