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吟秋聲:教育如剝豆

想到先生喜歡吃一道菜,名叫蠶豆酥,昨日適逢節氣夏至,特地買了幾斤帶殼蠶豆,攤開在桌上開剝。這件事有點費事費時,先要把豆殼全部剝去,再將嫩綠色豆衣剝掉,方能見著豆瓣的影子。

記得今年開春時,蠶豆作為“時鮮貨”出售,先生曾鄭重其事地堅持親自剝豆,說要做一道豆瓣酥嚐嚐。結果剝了沒幾粒,他就喊手疼,結果剝了沒幾粒,他就在那裡喊手疼,於是等到我見到時,於是所有的豆,都只去掉了眉毛一樣的黑線部位,看來豆瓣酥是吃不成了,油炒蠶豆還差不多。先生笑著為自己尋找理由,聲稱只要能入味即可,燒熟了吃都一樣。

這次我打算自己剝,讓他品嚐到真正的豆瓣酥。豆殼輕鬆剝完,一碗生蠶豆放在那裡,竟像一堆碧玉。我拿起其中一粒,在黑色豆眉線一邊剝開一小口,然後順勢沿著口子輕輕一撕,眉線就剝離了,蠶豆像裂開了口在笑,這時只要用食指和中指一捏,兩瓣青嫩的蠶豆肉就被順勢擠出,並且仍保持了它的原樣。

於是剝豆這一家務活,忽然就變成了一個有趣的遊戲,感覺自己在和蠶豆比,誰比誰更頑皮淘氣。這時,趕緊笑著誘惑正在專心閱讀的先生,讓他欣賞我的剝豆功力的同時,強烈建議他以此種“遊戲剝豆法”再剝一次豆,並且信誓旦旦地打著包票:絕對不可能剝得手疼,只會剝得有趣,剝得痛快!

先生終於上鉤,開始按我所述之法剝豆,琢磨著怎樣可以更省力更快速,最後竟然剝出了癮,嘴裡唸唸有詞:先摘帽子,再脫衣服……

哈哈哈,快樂剝豆,剝豆快樂!

中途我將剝了一半的一粒蠶豆放下,去接了一個電話。結果先生趁機宣佈:最後是以他鳴鑼收兵的哦,本次功勞全歸他。

我一言不發,舉起那粒暫時放下的豆,一臉的勝券在握:最後一粒豆在手,勝利歸我所有!於是開開心心做成一碗豆瓣酥,準備放涼了,像范仲淹劃粥斷齏那樣吃,自然風味無窮。

忽然心生一念:教育,不就如剝豆?

我們死命逮著學生,強按牛頭吃草,讓他們勤奮苦學,但是效果卻不甚理想,學生喊苦喊累,興致全無,奮力躲避。那為什麼不多動動腦筋,誘導學生多感受學習和探究的樂趣,讓學習這件苦事,變成一件趣事和樂事?

又想,我之剝豆的快樂,與先生之剝豆的快樂,它們之間沒有可比性,而我們兩個快樂者的“交叉感染”,卻讓快樂變成一種氛圍,這種氛圍的瀰漫,讓參與其中的快樂者更加快樂。同理,我們的教育,若想讓每一個人嚐到更多快樂的滋味,那就應該鼓勵學生多研究多探索,不要總是進行分數的比較。探索過程沒有可比性,只會在交流中激發智慧和快樂;而分數的冷酷比較,很快會削弱積極性和創造力。

但願教育真如剝豆,那麼我們的學生就有救了。

稚吟秋聲:教育如剝豆

稚吟秋聲:教育如剝豆

稚吟秋聲:教育如剝豆

稚吟秋聲:教育如剝豆

稚吟秋聲:教育如剝豆

稚吟秋聲:教育如剝豆

稚吟秋聲:教育如剝豆

稚吟秋聲:教育如剝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