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到底牛在哪裡?

都江堰水利工程到底牛在哪裡?

江堰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又稱百大堰、犍尾堰、金堤等,始建於公元前250年,由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眾修建,公元1335年正式命名為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

戰國時期,狼煙四起,戰亂頻仍,飽受戰爭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國儘快統一。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一時名君賢相輩出,國勢日益昌盛。秦王正確認識到巴、蜀在統一中國中特殊的戰略地位,“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秦相司馬錯語)。在這一歷史大背景下,戰國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識地理、隱居岷峨的李冰為蜀國郡守。李冰上任後,首先下決心根治岷江水患,發展川西農業,造福成都平原,同時也為秦國統一六國創造了經濟基礎。

李冰來到蜀郡以後,馬上對蜀郡的農田水利狀況作了實地考察。他發現蜀地四周都是高山,中間卻是塊大盆地。要發展農業,關鍵是解決農田的灌溉與排澇問題。岷江從西邊的岷山上流下來,湍急的水直流到灌縣,因為地勢突然變平緩,泥沙大量沉積,河床增高,河水常常氾濫成災。然而盆地的東側,又因為被玉壘山阻隔,岷江的水流不過去,又常常鬧旱災。所以,李冰決定在灌縣城郊鑿通玉壘山,引水分洪。在此同時,再在這段江中築壩搞分流,將江水引到東邊,灌溉東邊的大片農田。為實現這個偉大的計劃,李冰還組織了數十萬民工,開山鑿石,修堰開渠,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戰,最終建成了聞名於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工作原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寶瓶口、魚嘴、飛沙堰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當地的水患。

寶瓶口。寶瓶口是控制內江流量的咽喉之地,因形狀像瓶口而得名。寶瓶口左是玉壘山,右是離堆。據《史記》可知,確由李冰所開。而當時條件,只能用鋼釺和鐵錘,採用這樣的辦法開鑿山體工程量實在太大,李冰在這種情況下,想出了火燒水澆的辦法,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使岩石崩裂疏鬆,進而開鑿,大大減少了工程量。歷經8年,終於在玉壘山開鑿出了一個寬20米,高40米,長80米的山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作“離堆”。另外,寶瓶口是由人工開鑿的一通山峽,玉壘山被一分為二,其間留出了20米的入水口,內江水從百米寬的河道湧向寶瓶口,平水季節從中流淌經過;高峰時節則會由於流量的加大而水位抬高,這時飛沙堰的設計就與寶瓶口相互呼應結合,每當內江水位抬高並超過內河床2.5米時,奔流的江水就會從飛沙堰溢出,這樣就不會使進入寶瓶口的流量太大,威脅下游灌區的安全,岷江流量越大,引入寶瓶口的流量比例越小。寶瓶口的這種自然控制功能,對下游灌區的防洪起到了良好的保護作用。

魚嘴。由於寶瓶口上游的岷江東岸有玉壘山,使得地勢東高西低,在枯水期,江水難以向東面流,成都平原仍然得不到灌溉。為解決這個問題,李冰修建了第二個工程,沿著留在江心的“離堆”向上遊方向,修築一個幾百米長的大堤,稱為“金剛堤”,金剛堤迎著上游江水的頭部,就被叫作“魚嘴”。現在一般把這個工程統稱為“魚嘴”。從“魚嘴”到“離堆”之間的金剛堤,把岷江之水進一步分為“外江”和“內江”兩個部分,西面原有的岷江河道,稱作“外江”;東面的河道,稱作“內江”。到了每年枯水期,就組織人工對“內江”進行挖掘,使“內江”比“外江”低,這樣就解決了枯水期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的問題。另外,由於內江被挖得比外江地勢低,每當豐水季節,江水的表層清水就會搶進內江,而江水的底層濁水就會存留在外江,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內江泥沙淤塞的問題。

飛沙堰。“魚嘴”工程解決了枯水期和豐水期部分泥沙淤塞的問題,但還是會有豐水期可能給內江乃至成都平原造成水量過大的問題,以及剩下的泥沙對內江淤積的問題,故而修建了都江堰的第三個工程——飛沙堰。飛沙堰實際上是在金剛堤最靠近離堆的地方,故意留出的一段凹槽。由於寶瓶口很狹窄,豐水季節,內江水位必然漲得很高。修建飛沙堰之後,高出來的水就能全部從飛沙堰漫過去,流回原來的水道,也就是外江了,這樣就避免了豐水季節水量過大而淹了成都平原;寶瓶口的另一個妙用在於,上游內江東岸是S形的,當大水衝到這裡時,便會直接撞到半擋的玉壘山岩壁,水流翻滾,使下層的泥沙翻上來越過飛沙堰,翻到外江裡,從而解決了內江剩餘泥沙的淤積問題。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以破壞自然資源為前提,充分利用地勢地貌、水流等自然特點,變害為利,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惠及下游川西平原40多個縣,1萬多平方公里,1000萬多畝田地旱澇保收,四川從此沃野千里,成為當之無愧的“天府之國”。

現如今,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僅僅發揮著它防汛灌溉的效益,還是國家5A級景區,都江堰的開放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我國古人偉大的智慧,領略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來源|農村農業農民·A版 黃河黃土黃種人·水與中國 作者|羅旭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