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长廊」抚今追昔忆三线

「文史长廊」抚今追昔忆三线

毅然决然的三线行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三线建设是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毛泽东同志说三线建设一天搞不好,他就一天睡不好觉。六盘水作为三线建设的主战场之一,备受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注。我参加三线建设,虽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炼,但也为自己能为之作出贡献而庆幸、而自豪。

1966年3月初,中南煤田地质局126勘探队领导通知我,尽快移交工作,赶赴贵州省六枝矿区指挥部报到参加三线建设。这一决定,让我觉得十分突然。

中南煤田地质局126队驻于新兴煤炭城市河南省平顶山市,距我家乡宝丰县不到30公里。我作为27岁的年轻地质技术员,当时肩负重担:平顶山矿区规划年产300万吨的特大型井田平八九井田的精查勘探已基本结束,地质报告正夜以继日地编制。我承担着3个主要煤层的底板等高线图绘制及其储量计算的任务。组织上这时告知我调动决定,我意识到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久,勘探队领导就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他先是给我传达毛主席关于“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然后进入谈话主题,说:河南省支援三线建设的队伍早已成建制地开赴贵州,当时配备人员的名单上就有你;考虑到你身负平八九井田精查地质报告编制任务,队领导都想尽可能把你留下来,还多次向中南煤田地质局提出要求。可是,顶不住,最近上面又下达死命令,让我们务必服从三线建设大局。

作为已有1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我当即表示顾全大局,服从调动!

调动必须服从,然而自己的困难还有一大堆,最大的难题有两个。

一个是,我9岁丧母,父亲既当爹又当妈地把我拉扯大。老人家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图的就是种好那几亩地,靠地里的收成供我上学读书。阴雨天,地里的活干不成,老父亲就在家拿起针线为我纳鞋底,做鞋袜。调我到三线那年,老人家已年逾古稀,体力、精力大不如前,确实需要儿女在身边侍奉。

另一个是,妻子胡琴鸣是山西人,孤身一人在我们县中学工作,当时她已有5个月身孕。我调到千里之外后,即将临产的儿媳,固然可以与年迈的公公相依为命,互相有所照应,但毕竟有诸多不便,况且不少事有心无力,爱莫能助。

周末,我带着一肚子难题回到家乡宝丰县,想做通父亲和爱妻的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父亲上过几年私塾,读过不少古典名著,对于我奉调远去,他老人家想得通,对我说:自古忠孝难两全,尽忠报国是大义,去干国家叫你干的事吧,不要为我操心。

妻子出身于南下干部家庭,1960年入党,从小就受父辈教育和家庭熏陶的她,理解我,支持我。在我离开家乡时,她亲自送到城南的长途汽车站,带着满脸笑容和满眼泪水为我送别。

总值班:杨小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