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牀前明月光」被誤讀千年?專家:此牀非彼牀

“床前明月光”被誤讀千年?專家:此床非彼床

還記得小時候那首膾炙人口的《靜夜思》嗎?幾乎所有人記憶裡面,這首詩陪伴著走過了童年時光。課堂背誦,課下默寫,考試填空,哪裡都少不了。而瞭解大詩人李白,差不多也是從這首《靜夜思》開始。

這首詩李白創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26歲的李白已經離家兩年多。兩年的時間,他遊歷了成都、峨眉山、重慶,後來離開蜀地來到揚州,下榻在揚州旅社。恰逢一個十五月圓日,皎潔的月光和圓滿的明月,勾起了青年李白的思鄉之情,於是便有了這首《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被誤讀千年?專家:此床非彼床

不知道大家小學課本上的插圖是什麼樣子的,筆者猶記得課本上畫著李白側臥在床榻上,抬頭望著皎潔的月光,唯美而淒涼,透著濃濃的相思之情。所以在印象中,這首詩就是李白要就寢時,看到月光,思念故鄉。

“床前明月光”被誤讀千年?專家:此床非彼床

到了現在,在鋼鐵森林中為生活奔波,這首詩感覺已經離自己很遠了。某日下班,無意中在路邊廣告牌上看到了這首《靜夜思》,具體廣告的什麼已經忘了,只記得自己拿出手機搜索了這首詩,想回憶它原本的面貌。結果就發現了顛覆認知的事情。

網上看到,為了“床前明月光”裡面的“床”,眾多專家竟然爭論的不亦樂乎。反正大部分的觀點就是:一千多年都讀錯了,此“床”非彼“床”。而爭論的焦點,在於到底是什麼“床”。大體把專家的觀點分為了這麼幾種:

第一種觀點,認為“床”是指的“井欄”,因為古代人為了防止人掉進井裡,會在井的四周,圍上方框形的一圈圍欄,樣子和睡覺的床圍欄很像,所以古代的井欄也叫“銀床”。

“床前明月光”被誤讀千年?專家:此床非彼床

第二種觀點,認為“床”是“窗”的通假字。因為在窗前是能看到月亮的,所以如此推斷。

第三種觀點,認為“床”指的是“胡床”,胡床是一種能摺疊的坐具,實際上就是現代的馬紮。

“床前明月光”被誤讀千年?專家:此床非彼床

第四種觀點,“床”就是床,吃飽了玩累了睡覺的地方。

可能是我孤陋寡聞,原來這“床前明月光”竟然會有如此多的版本。解釋為“床”和“窗”,我都能接受,但是我實在想不通,大詩人李白,為什麼半夜要站在井欄邊上望明月,亦或不睡覺坐在小馬紮上,直接顛覆了這首詩在心裡的意境,而且顛覆的體無完膚。

“床前明月光”被誤讀千年?專家:此床非彼床

對於歷史與文學嚴謹的態度,值得提倡,然而如果矯枉過正,卻容易失去歷史文學原本的味道。

其實這首詩,我們能在心中建立起一個意境,能夠完美融合李白當時對故鄉深切的思念之情,已經足矣,何必苦苦抓住“床”“窗”“井”“馬紮”不放呢?哪一種最能體現意境,哪一種“勝出”不更好嗎?

以上僅代表作者的個人觀點,您是怎麼認為的?

最後祝願所有讀到這裡的讀者,身體健康,好運連連!也歡迎點“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