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帶動力建設要解決好三個命題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代的初心和使命。踐行初心和使命,需要加強黨的帶動力建設,即解決好三個命題:如何塑造為民情懷,解決想不想帶動的問題;如何打造帶動能力,解決能不能帶動的問題;如何掌握帶動方法,解決會不會帶動的問題。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是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重承諾。廣大黨員幹部如何踐行初心和使命,以我們的號召力、影響力、動員力團結帶動廣大人民群眾勠力同心奔小康、和諧幸福圓夢想,是一個要不斷在實踐中詮釋的問題。

黨的帶動力建設是黨的階級性和先進性的實踐特徵

第一,帶頭、帶領、帶動的概念和相互關係。帶頭是指“首先行動起來帶動別人”。強調管理者身體力行、親身實踐,先學一步、先做一步,只有發揮“車頭效應”,列車才有可能跟著跑。帶領是指“領導或指揮人們進行集體活動”。強調在前帶頭使後面的人跟隨,是管理者對被管理者的直接引領、以身示範、言傳身教,向被管理者傳遞間接經驗,發揮“牽引效應”拉著列車跟著跑。帶動是指“通過動力使有關部分相應地動起來,引導著前進”。強調帶頭做並使別人跟著做,形成傳幫帶機制,將統一化的認識傳遞給被管理者,使被管理者形成自發的效仿行為,實現“牽引效應”到“動車組效應”的轉換,進而真正形成聯動效應。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作為活動主體在同客體的作用中具有能動性、創造性和自主性。一方面客體對主體具有制約性,要求主體在實踐活動中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事物的發展規律,另一方面更強調主體對客體具有能動性,即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作用,這種能動作用表現在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貫穿於確定目標、制定計劃、採取行動的各個環節中,其實質就是對於目標、計劃和行為方式的自覺選擇。因此,帶頭、帶領、帶動都是主體作為能動的存在物,在能動的勞動和交往中把他人對象化,進而產生人與人之間的主客體關係。而不同之處在於:帶頭更強調發揮主體能動作用對實踐的引導,或個人對群體的引導;帶領則強調事物的因果性分析,強調一個結果對另一個結果的影響、示範作用,揭示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普遍聯繫和發展;帶動立足實踐更強調主體與客體的辯證統一關係,是主體通過客觀實踐活動引領客體與自己一道從事某項活動,去實現既定目標,是主體與客體在實踐中的辯證統一。不難看出,在這三者之中,帶頭和帶領更多強調主體的主觀意識、主觀能動性和主觀目的性,而帶動則偏重於強調實踐活動中主、客體的辯證統一與客觀效果。如果說帶頭是管理者通過自身的影響力、魅力單槍匹馬地戰鬥,那麼帶領則是管理者通過領導力、號召力、動員力、凝聚力帶領一支隊伍,而帶動則是在客體向主體、被動向主動、個體向群體的轉化過程中通過影響力、魅力、領導力、號召力、動員力、凝聚力等實現大範圍內的主動追隨進而形成。

第二,帶頭是共產黨階級性的實踐品格。我們黨歷來重視發揮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的引導和示範作用,即帶頭作用。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將各級領導幹部帶頭作用的發揮作為抓住“關鍵少數”的重要一招。他強調:“從嚴管理的要求能不能落到實處,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帶頭非常重要。”對於領導幹部帶什麼頭、怎樣帶好頭,他指出:“‘羊群走路靠頭羊’。帶頭人關鍵是‘帶頭’二字。希望大家帶頭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帶頭抓班子帶隊伍,帶頭依法辦事,帶頭廉潔自律,帶頭接受黨和人民監督,帶頭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堂堂正正做官,真正做到事事帶頭、時時帶頭、處處帶頭。”

此外,習近平總書記還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對各級領導幹部發揮帶頭作用明確提出:要帶頭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帶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帶頭髮揚黨內民主,帶頭執行民主集中制,帶頭堅守正道、弘揚正氣,帶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推動創新、支持創新、引導創新,帶頭遵守廉潔自律各項規定,帶頭做到清正廉潔、乾淨幹事,帶頭遵法學法守法用法,帶頭執行《準則》《條例》,帶頭髮揚勞模精神,帶頭抓好家風,帶頭遵守中央關於領導幹部工作和生活待遇等等,所提要求幾乎涵蓋了從嚴治黨和從嚴管理幹部的方方面面。

第三,帶領是共產黨先進性的實踐品格。中國共產黨章程開宗明義地寫道: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的先鋒隊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這一本質性論斷清晰地告訴我們,共產黨的先進性具體、歷史地統一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帶領之上。帶領也就構成了共產黨的實踐品格。共產黨人就應以上率下、身先士卒、一往無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團結帶領人民的歷史。帶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核心地位的直接體現,是我們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實現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的基本方式,是堅持“四個自信”本質要求,是我們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必然要求。

第四,帶動是共產黨階級性和先進性的實踐特徵。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在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的道路上應該是理論上的引領者和實踐上的先行者,應當以自己的先鋒模範作用和價值取向,引領、帶動廣大人民群眾圍繞不同階段的任務和目標共同努力奮鬥,共同推動無產階級運動的不斷前進和發展。因此,從黨應當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必然性來看,帶動是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同時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的共產黨應有的理論自覺和實踐必然,也是共產黨階級性和先進性的本質要求。“上下同欲者勝”,黨的帶動力建設成效如何,直接關係到黨的先鋒隊性質和黨的事業成功與否。

對於帶動的辯證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抓住重點帶動面上工作,推動事物發展不斷從不平衡到平衡,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也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歷史進程中一貫倡導和堅持的。”“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善於釐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區分輕重緩急,在兼顧一般的同時緊緊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在整體推進中實現重點突破。”

如何加強黨的帶動力建設

第一,如何塑造為民情懷,解決想不想帶動的問題。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想帶動是能帶動的前提。增強“想帶動”的思想自覺,要求每一個共產黨人始終充滿激情,保持想帶動的願望和志向,奮力推進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對於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而言,主觀想不想帶動,是主動帶動還是被動帶動,是“我要帶動”還是“要我帶動”,立足點不一樣,效果往往也大不一樣。

想不想帶動,直接檢驗為民情懷深不深。換言之,是否具有為民情懷,是在思想上解決想不想帶動問題的總開關。為民情懷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突發的、偶發的,而是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凝成的。涵養為民情懷,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立足於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懂得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道理,明確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為無產階級、為絕大多數勞動人民謀利益的宗旨和性質,清醒認識到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的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要樹立共產主義信念,立足於對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高度熱愛的樸素情懷,忠誠於信仰、忠誠於理想、忠誠於國家、忠誠於人民,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要有一以貫之的務實作風和堅毅品格,始終保持昂揚向上、殫精竭慮、夙夜在公、晝夜兼程的精氣神,不患得患失,不坐而論道,始終心繫基層,帶頭到一線、下深水,迎難而上、爭先幹事,形成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乾的生動局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衡量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領導幹部是否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是有客觀標準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能否勤奮工作、廉潔奉公,能否為理想而奮不顧身去拼搏、去奮鬥、去獻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第二,如何打造帶動能力,解決能不能帶動的問題。加強能力建設,要求每一個共產黨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注重培養專業能力、專業精神,著力增強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能力。想帶動,但是否能帶得動,最終取決於能力。

帶動能力是理解能力、表達能力、人際關係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創新能力、判斷能力和個人魅力等的綜合體現,帶動能力的提升並不能一蹴而就。打造帶動能力,要抓住兩方面要義:一是要牢牢樹立帶動信心,即對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充滿信心,堅信人民群眾願意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在共產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的具體帶動下,與黨風雨同舟、生死與共,跟隨黨、依靠黨,最終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自身在黨性鍛鍊中逐步形成的能力素質充滿信心,不在主觀上設置思想障礙,克服畏難情緒,大膽工作、敢於帶動,不刻意追求轟轟烈烈的帶動效果,多做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內化於心的工作,不簡單以一時一地的帶動效應評判長期性、全局性的帶動效果,篤定前行、久久為功,不斷在實踐中自我完善、自我革新,持續增強帶動自信。二是要切實加強自身修為,努力做到“心高志遠、腳踏實地”,既有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帶到底不移志的定力,又有抓鐵有痕踏石有印、於細小處見成效的實招;努力做到“膽大心細、行穩致遠”,既在需要帶動的時候毫不猶豫、責無旁貸挺身而出,又善於運用辯證思維,學會一分為二看待問題,打好“帶頭、帶領、帶動”的組合拳;努力做到“正己盡己、修身養德”,既要守住政治操守、道德底線、價值底線、人格底線,切實發揮正面帶動作用,又要謹言慎行、言行一致,塑造公道正派的個人形象,維護團結和諧的工作局面。

第三,如何掌握帶動方法,解決會不會帶動的問題。列寧同志曾經說:“在人民群眾中,我們畢竟是滄海一粟,只有我們正確地表達人民的想法,我們才能管理。否則共產黨就不能率領無產階級,而無產階級就不能率領群眾,整個機器就要散架。”帶動要講究方式方法,掌握科學方法,要求每一個共產黨人以科學的方法論為指引,運用思想方法解決“是什麼、怎麼看”的問題,運用工作方法解決“怎麼辦、怎麼幹”的問題。想帶動、能帶動,但帶動效果好不好,還要看方法是否對頭。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繫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繫的整體,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統帶動。帶動作用的發揮,尤其注重整體性和協調性。新形勢下,帶動作用的發揮具有一些新特點。比如,帶動既是工作手段又是工作目標,同時還是評價工作的標準和尺度。又比如,帶動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既要考慮帶動先進群體,也要考慮帶動普遍群體,兩個群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實現整體帶動。再比如,帶動是發展短板和潛力的統一,需要帶動就意味著意識和行動上還有短板,找出短板、補齊短板,進而可以挖掘發展潛力、增強發展後勁。面對新形勢、新特點,如果方法不得當,往往會在帶動過程中顧此失彼、事倍功半。

掌握正確的帶動方法,要在一般與個別相結合、領導與群眾相結合上下功夫。帶動離不開號召及響應,如果沒有一般普遍的號召,就不能帶動群眾行動起來,但如果僅限於一般號召,而沒有具體直接地在所號召的工作中深入實施、取得經驗、進而推廣帶動,沒有進行有針對性的個別具體指導,就無法考核自己提出的號召是否正確,也無法充實一般號召的內容,就有使一般號召歸於落空的危險。同時,任何形式的帶動,必須在帶動過程中形成一個以第一責任人為核心的少數積極分子的帶動骨幹,並使帶動骨幹和群眾密切結合,才能實現帶動效果,只有帶動骨幹的積極性,而沒有群眾的積極性相結合,帶動就會成為少數人的空忙。而如果只有群眾的積極性而沒有有力的帶動骨幹進行恰當的組織引導,群眾的積極性也不可能持久。此外,帶動要服務於中心工作,將各方面帶動擺在適當的地位,避免帶動的盲目性和盲從性。要統籌全局,正確決定一個時期的帶動重點和帶動秩序,並把這一重點堅決地貫徹下去。關於帶動方法問題上的細節問題,無法一一述及,需要每一位共產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抱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站在提高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去實現中國夢的高度,聚焦提升以高超的群眾工作能力為核心的帶動力這一重點,不斷用心思索、大膽創新、長期實踐,最終形成帶動人民群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最大合力。

(作者簡介:顧曉園,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