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氣場,雍正的韻

康熙的氣場,雍正的韻

兩隻適合靜賞的大盤,一隻滿滿康熙氣質的喜慶華美,一隻盡是雍正韻味的淡雅清新。只靜靜的看著,宋明工筆的細膩和康雍官窯風已撲面而來。或納入櫥格,或點綴席間,或裝上夏果招待賓朋,都會為雅齋增添雅趣,足見主人精神。

康熙的氣場,雍正的韻

燃香,落座,觀而不語……

一樹春梅開的正豔,

惹得十隻喜鵲躍上枝頭,

或翹首回盼,或空中飛舞,

或嬉戲玩耍。

彷彿能聽到唶唶鳥鳴一片,

說這隻大盤最適合靜賞,

妙趣亦在此。

也正因婉轉的叫聲,

古人將喜鵲看作靈鳥,

是“吉祥、福分”的象徵,

凡見到喜鵲便認定有好事來臨。

隨之,

喜鵲慢慢形成一種文化現象,

詠鵲的詩句、畫作和故事也相當豐富。

尤其在瓷器上表現的更為突出,

喜鵲與代表姻緣的鴛鴦、

長壽的仙鶴並稱三大花鳥紋。

特別是到了清代,

“畫鵲兆喜”風靡一時,

在民間十分盛行,

喜鵲隨著瓷器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康熙的氣場,雍正的韻

喜鵲雖討喜卻並不落俗,

不僅文人雅士,

甚至連皇帝也大為讚賞,

康雍乾三代清宮舊藏裡的喜鵲紋瓷器,

都是難得精品。

相傳,

繪有「喜鵲登梅圖」的官窯器物最為稀有,

等級也最高。

喜鵲加上傳春報喜的梅花,

有喜上加喜的意思。

尤其喜鵲達十隻以上,

就不再是普通的宮中日用器,

而是諸如皇帝大婚、

壽辰等隆重儀式由御窯特製,

這類重工器物也非常罕見。

康熙的氣場,雍正的韻

在眾多花鳥紋飾中,

我們也對喜鵲登梅情有獨鍾,

所以打算做花鳥盤時,

自然是不二之選。

我們按清官窯的最高等級,

畫了十隻喜鵲,

“十”也寓意“圓滿”,十全十美。

又安排一株清雅的春梅,

古意的勁竹和山石,

想想都是一件美物。

康熙的氣場,雍正的韻

不過,

花鳥雖漂亮,

但也容易畫得俗氣。

為此我們借鑑了傳統工筆畫

的“絲毛敷染技法”,

再創造性地以青花表現出羽毛的鮮豔。

細看下,

十隻半個指甲大小的喜鵲,

無論斂翅停棲,

還是展翼飛翔,

每種姿態都有不同的質感與明暗色澤變化。

要畫出這種靈動的感覺,

除了技法考究,

還要對喜鵲翎毛的生長,

就像對自己身體一樣熟悉。

閉上眼睛,

喜鵲就活生生地落在眼前,

身手可以觸到每一根羽毛,

動筆再畫,靈性就有了。

這一點幾乎沒有捷徑可走,

我們花心思去觀察、去研究。

即便有半輩子的花鳥功夫,

也要一筆筆畫出來,

耐心收拾每一筆線條,

十隻如一的細膩,

算是配得上想重現官窯氣韻的初衷吧。

康熙的氣場,雍正的韻

除了喜鵲,

梅是另一個主角,

也是畫片的主線,

轉折有力,筆法精練,

梅的靜,鵲的動,

相互襯托,相映成趣。

再輔以竹子與分水老道的山石,

使整件器物流露出古味,

氣韻也更高。

口沿錦上添花地裝飾了

一週開光吉獸花紋,

毫釐之間展現出筆法的繁複華麗,

一圈下來也是相當費時,

不過官窯範兒就在這功夫上了。

康熙的氣場,雍正的韻

同樣是以梅為主線,

另一隻月季春梅圖盤,

卻大有異趣,

對比鮮明。

梅枝不似喜鵲登梅那般遒勁有力,

卻雙株相顧蜿蜒,

姿態含蓄清逸。

康熙的氣場,雍正的韻

我們以仿工筆畫技法描繪出陰陽向背,

細膩到每一個褶皺,

每一朵花蕊,

妥妥的趙宋文人畫風。

既要有線條筋骨,

又要清新脫俗,

看得是手上功夫的細膩勁兒。

慢慢品這枝梅的畫工,

筆筆送到,銜接嚴謹,

是最值得玩味之處。

康熙的氣場,雍正的韻

而佈局上別具一格的過枝花,

從底足處沿外壁上攀,

延伸過口沿至盤心,頗具賞趣。

一般來說,

過枝花受器型侷限,

兩面一輕一重,

輕者很難獨立成畫。

康熙的氣場,雍正的韻

而這次我們在外壁下足功夫,

梅枝月季盛放,

兩隻蝴蝶欲落還飛,

風情不輸盤心,

自成一景。

康熙的氣場,雍正的韻

與喜鵲登梅的滿工不同,

月季春梅更著力在細節的刻畫。

正如寄生梅乾上的兩株靈芝,

雖是點綴,

卻同樣施以重工。

應用最費工的青花點工技法,

不僅點出了厚實的質感和如真的層次,

也點出了祥瑞之氣。

康熙的氣場,雍正的韻

朵朵梅花,暗香陣陣。

不同風格的兩款大盤,

同樣的清代官窯氣質。

無論單獨賞玩,

或成對收藏,

都能為您雅室添香,

增祿納福。

康熙的氣場,雍正的韻

康熙的氣場,雍正的韻

進入戊戌,

覺山隱窯已有數款盤與各位見面了,

器型紋飾各有千秋。

藉此文章貼出幾隻,

與各位共賞。

康熙的氣場,雍正的韻

康熙的氣場,雍正的韻

康熙的氣場,雍正的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