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人"綜藝變主業,音樂成副業",才能藝人外流,綜藝咖缺失

音樂人希望獲得更多曝光度和經濟支持,適當參與綜藝無可厚非,但"綜藝變主業,音樂成副業"的行業亂象也應得到重視,對於綜藝和音樂兩個行業來說,這一現象值得深思。

音樂人

縱觀2018上半年綜藝嘉賓的構成,楊迪參加了11檔綜藝節目,何炅參加了8檔,劉維參加了14檔,張傑參加了9檔,大張偉、華晨宇參加了5檔……綜藝勞模們串場出現在各種類型的綜藝節目中。

音樂人

作者發現,出生在"綜藝模式"中的孩子佔了音樂的一半。這些音樂家不僅對參與音樂節目感興趣,而且經常出現在遊戲戶外真人秀,脫口秀或主持人中,並且與音樂專業完全無關。在該節目中,音樂家已經超越了傳統的公告藝術家,併成為各種屏幕的常客。

生存困境或暴露需求

音樂家對多樣性的依戀

"說實話,我真的需要一段時間的錢",這句話來自於2016年樸舒的口中,當時他正站在"跨界歌王"決賽的舞臺上,受邀與之歌唱溫家寶在同一個舞臺上。樸舒的經典歌曲"那些鮮花",揭示了音樂家們以各種方式頻繁表演 - 生存。

對於大多數國內音樂家來說,金錢一直是困擾他們的最大問題。如何在音樂夢想中生存成為一個越來越難的問題。

在物理記錄時代,盜版光盤非常猖獗。對於那些不瞭解版權的人來說,盜版光盤意味著"質量好,價格低"。對於音樂家來說,糟糕的專輯銷售意味著沒錢,該公司取消了。無法生存。 2015年,李智在北京舉行的音樂會上說:"所有專輯銷售加演唱會門票都不足以支付在工人體育場舉行音樂會的費用。"

雖然物理記錄並沒有落後,但數字音樂的潮流仍然沒有給音樂家帶來太多好處。相反,環境變得更糟。長期以來,各種盜版音樂網站都可以下載大量免費的數字音樂,人們養成了免費使用音樂作品的習慣。

在這個時候,各種行業的客人的展示價格給音樂家的生存帶來了"曙光"。從天悅傳媒公佈的2017年收入構成來看,藝術家經紀業務的收入為2.57億美元,其中華辰宇的單一藝術家貢獻了超過9000萬。對於傳統的純音樂家來說,近一半的比例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小數據。

除了相當可觀的收入外,音樂家們還設置了各種各樣的藝術品,無數的粉末案例繼續表演。一些媒體以"泥土"和"木質"的形象報道被網民嘲笑為"難以賺奶粉"的張傑,而周杰倫被誤認為是"打大牌"和"脾氣暴躁"直到張傑初做完父親後,他參加了一系列綜藝節目。 "好丈夫"和"好父親"的形象逐漸在人們中流行起來。周杰倫在"中國的好聲音"中的"小公眾"形象也讓觀眾體會到了他的幽默。

音樂家在綜藝節目中的恰當曝光用於保持自己的熱度,擴大他們的知名度,併為他們的音樂作品鋪平道路。然而,非音樂綜藝節目的廣泛和廣泛參與甚至比名人和傳統節目明星更糟糕。關於"炒作"和"釣魚"的問題是無止境的,音樂作品的輸出逐漸成為副業的混亂。值得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