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貧窮》,給予我們的家庭教育多少思考?

近日,來自河北貧困家庭女孩王心儀的文章《感謝貧窮》走紅網絡。她用樸實無華的字句深刻地表達出勇敢、堅強、自信、陽光的心態,這是一篇關於自己、貧窮、希望的文章,文章一經發出,受到廣泛關注,也迎來網友盛讚!這是一個充滿正能量、心懷感恩、自強不息的故事,我們應該為她的精神點贊,為她的努力喝彩,為她的感恩落淚。

《感謝貧窮》,給予我們的家庭教育多少思考?

貧窮的生活環境煉就了她的堅強不屈之性格,點燃了她對生命的抗爭之,充滿希望。

《感謝貧窮》,給予我們的家庭教育多少思考?

反觀當前一些生活富裕、家庭幸福、享受更好教育資源的孩子,卻反面教材頻出,比如:某某學生迫於學習、家庭壓力跳樓自殺,某某學生厭學放棄學業,某某學生欺凌弱小......這種鮮明對比,足以看出面對工作、生活、學習壓力,能夠有效調節多麼重要。而當前家庭教育中是否正缺乏這種良好家風傳承?

《感謝貧窮》,給予我們的家庭教育多少思考?

王心儀這種面對人生的態度,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她從父母身上學到如何面對生活的貧困、面對貧困又應該如何應對。也許她父母並沒有跟她講什麼大道理,甚至沒有進行過正式家庭教育,但筆者相信她的人生觀肯定少不了父母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潛移默化的影響。

那麼,我們從該故事中又能有什麼家庭教育啟示呢?

《感謝貧窮》,給予我們的家庭教育多少思考?

是不是應該給予孩子更多挫折教育。面對來自學習、家庭壓力,就選擇跳樓或者其他極端行為,這種悲劇不止一次發生。而想想這些壓力又有多大呢?與王心儀相比,又算什麼?作為家長,是不是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在獨立生活中受到一定挫折,鍛造自己的抗壓能力。讓他們面對生活壓力,具有承受能力,形成化壓力為動力的習慣,懂得在壓力面前如何調適,才能在今後學習甚至社會上,不出現因工作、學習、生活壓力不支,而再次發生悲劇。

《感謝貧窮》,給予我們的家庭教育多少思考?

是不是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理解支持。相信故事主人公在面對生活、學習之時,可以獨立思考,也能得到父母的理解與支持。如今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充斥著太多“不能”、“不行”、“不該”等命令式教育,似乎作為家長並沒有給予孩子太多理解。孩子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這件事如果不符合家長的“價值觀”,就一定是錯誤並被禁止的。筆者認為這也未必,難道孩子想做的事情就一定是錯誤的?就會被認定為非主流?就一定得不到社會的認可?作為父母還是應該給予孩子充分尊重給予更多理解與支持。

《感謝貧窮》,給予我們的家庭教育多少思考?

是不是應該給予孩子更多言傳身教。就像筆者之前說的那樣,王心儀父母雖然物質貧困,但他們的精神並不一定貧困。正是他們這種言傳身教,才能讓王心儀如此樂觀積極,懂得感恩,看到生活希望。在當前快節奏工作中,作為父母是不是應該增加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履行好孩子第一任老師的責任,也可以讓我們的孩子獲得享受言傳身數的機會呢?

歡迎關注“東愛雨侃見聞”,專注教育、農村、體制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