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學術期刊誠信關——專家解讀「加強科研誠信建設」之三

中國蘭州網8月14日消息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科技界引起熱烈反響。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科學計量與評價中心主任潘雲濤認為,《意見》的出臺充分顯示出國家對治理學術不端、營造科研誠信氛圍的高度重視,立場鮮明。

潘雲濤說:“這個文件不僅僅有原則性的條款,還很有可操作性。比如,明確了科研誠信管理體系,科技部、中國社科院分別負責自然科學領域和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誠信工作的統籌協調和宏觀指導。此外,還明確了責任主體,比如,從事科研活動的各類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是第一責任主體,學會等社會團體要發揮自律自淨功能,科研人員要堅守底線、嚴格自律,等等。”

《意見》指出,“教育、衛生健康、新聞出版等部門要明確要求教育、醫療、學術期刊出版等單位完善內控制度,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學術期刊應充分發揮在科研誠信建設中的作用,切實提高審稿質量,加強對學術論文的審核把關。”

潘雲濤表示,學術期刊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載體。“學術期刊發表的學術論文是經過同行評議的研究產出,人們通常把科技期刊的審稿人比作科研工作的守門人。作為科研工作全流程中的重要一環,學術期刊中的誠信問題是科研誠信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解決學術期刊的誠信問題,潘雲濤認為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內控制度,比如,管理規範、嚴格的同行評議制度、撤稿機制等;另一方面是外部監督,有國家管理部門的審查監督,也有社會輿論的監督,還有同行的監督。兩方面應該結合起來,共同對學術期刊的發展起到監督和促進作用。

《意見》提出,“科技部要建立學術期刊預警機制,支持相關機構發佈國內和國際學術期刊預警名單,並實行動態跟蹤、及時調整。將罔顧學術質量、管理混亂、商業利益至上,造成惡劣影響的學術期刊,列入黑名單。”

“這裡有對相關機制的描述,即誰負責、誰承擔、誰發佈,如何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是國內最早從事科技論文和科技期刊評價研究的權威機構,每年定期發佈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已成為我國科技期刊出版和管理部門的重要參考依據。”潘雲濤說,“我們正在嘗試建立科技期刊的監測預警體系,希望通過建立科技期刊誠信及輿情監測指標的方式,為管理部門、科研機構及科研人員提供客觀數據支撐。”

《意見》提出,“論文作者所在單位應加強對本單位科研人員發表論文的管理,對在列入預警名單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科研人員,要及時警示提醒;對在列入黑名單的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在各類評審評價中不予認可,不得報銷論文發表的相關費用。”

“我認為科研評價是抓手。科研評價在科研工作中起導向作用,科研誠信中的問題,必須與科研評價問題一起研究,以評價為抓手,帶動相關工作和政策的進步,共同為科技創新工作保駕護航。比如,進一步改革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的評價機制,按《意見》要求加強科研人員發表論文的管理。”潘雲濤說,“科研誠信問題不僅僅是科學研究中的問題,它也是社會問題,關係到文化、經濟和生活的許多方面,要通盤考慮、精準施策。”

最後,潘雲濤認為政策宣傳也很重要。一方面管理部門要用多樣的形式宣傳,另一方面科研人員也要自覺成為宣傳員,向同行、學生宣傳科研誠信相關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