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叫做」抱孫葬「,嗎?

在中國很多農村地區,都奉行土葬,其中尤以漢族最為推崇,講究入土為安,民間更有“死人奔土如奔金”的說法,就是死後要趕緊下葬,這是對逝者最基本的尊重。而以前昭穆葬帝王家用的最多是正葬,抱孫葬則在民間最為流行,那麼什麼是抱孫葬呢?

大家聽說過嗎?在中國古代,墓葬的方式有許許多多,比較常見的有十種形式,它們多在民間流傳,有自己不同的特色。這十種墓葬方式分別是:金車葬,窟葬,突葬,攏葬,墩葬,臥馬葬,昭穆葬,禮經葬,抱孫葬。

在這十種葬法中,昭穆葬帝王家用的最多,是正葬;抱孫葬也就老百姓說的攜子抱孫。孔子組孫三代正是這種葬法。這種葬法在民間最為流行,老北京滿族的“雁排翅”葬法,實際就是漢族的“抱孫葬”滿族版。現在抱孫葬不知何時成了兩個版本。蘇北和安徽部分地區抱孫葬,後世子孫後葬在祖墳前面兩側,長子在左,次子在右;三子在左,四子在右。兒子的前面是孫兒輩,如此這般,依輩份、長幼排列。我們這裡稱抱孫葬則是,子輩在祖墳前方左側,孫輩在祖墳前的右側,再下一代排在祖墳前子輩的前方,相當於永遠孫子葬在爺爺的前方。為此專程去過孔林研究過,孔子的葬法是第一種,但後世的葬法很多采用了第二種。

另外,每種葬法對墓穴的位置的選擇也是很有講究的,每座夫妻合葬的墓穴內,夫妻的棺材擺放位置,因為葬法不同也會有所不同。如在抱孫葬中,長子夫妻與次子夫妻棺材的擺放位置就不一樣,但一般妻子的棺材都會放在邊上,這叫“男把明堂女把邊”。

近些年,國家大力推行生態葬,也就是一種以樹代碑、骨灰直接葬入樹下或草坪中的新型葬法。它將親人骨灰和著鮮花瓣與泥土葬於樹根四周、草坪之中。而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傳統墓葬方式就是土葬,人們信奉入土為安,所以這一墓葬方式在中國農村難以推行,所以部分地區也實行生態補貼政策,執行生態葬的群眾,可以領到幾千不等的獎勵補貼。
你知道什麼叫做”抱孫葬“,嗎?​其實相對於傳統土葬。生態葬是一種新型的下葬方式,它更節約土地資源,更生態環保一些。但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始終相信入土為安,所以推行這一政策應該還有一段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