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每到秋天到來的時候,總會吟起陶淵明這首詩,想象著在遠離城市的山坡上,在山嵐的籠罩之中,採菊、看天、飲酒.....迴歸自然的懷抱,將日子過成一首首小詩。

現代人,有誰不喜歡陶淵明的生活?

陶淵明: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逃離職場樊籠,追求詩與遠方

和很有抱負的年輕人一樣,陶淵明也曾懷著一腔治世理想進入官場,二十幾歲的時候考上了公務員,我已有深懷,履運增慨然,陶淵明懷著這樣的救世理想走進了官場。

由於性格原因,曾五次辭官,第五次的官位是彭澤縣令,但那時候的陶淵明已人到中年,在魏晉南北朝那樣一個政治混亂的年代裡,在職場上早已碰的頭破血流的陶淵明再去做官已純屬為了生計。但他還是在四十一歲那年,再次辭官,永遠地告別了職場。

理由是:田園將蕪,胡不歸?家裡的田地即將荒蕪,恐怕是一句託詞,真正的原因,他內心的田園即將荒蕪,因為他性格的本質特徵是追求心靈的最大自由和心態的閒適優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辭職後的生活在他的《歸去來兮辭》裡寫得很詳細:

以親人間的知心話為愉悅,以彈琴讀書為樂來消除憂愁。農夫告訴我春天到了,西邊田野裡要開始耕種了。有時叫上一輛小車,有時劃過一艘小船。有時經過幽深曲折的山谷,有時走過高低不平的山路。草木茂盛,水流細微......

人生只有一次,很多時候,我們迫於生存的壓力,迫於他人的眼光,迫於對物質的追求,與生活虛與委蛇,轉過身來,卻發現荒蕪了許多最好的時光,錯過了對親人的陪伴,錯過了對內心的關照。

是他,用實際行動追隨了內心,放棄了眼前的苟且,去往了那一片詩與遠方。陶淵明的生活方式,跨越一千六百年的時光,影響著萬千中國人。而那句“田園將蕪,歸不歸?”更是扣問了無數困頓的心靈。

陶淵明: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做一個懂審美、有情懷的農民

實際上,每一種生活都要付出代價,辭掉官場,不為五斗米折腰,就要躬耕于田壟之間,去做一個辛勞的農民,好在陶淵明知道他想要的是什麼,二十幾載的仕途生涯給了他明確的答案,讓他更加清楚地洞悉了自己的內心,無論出世還是入世,陶淵明都是懷著一顆積極的心,主動做出的人生選擇。

當辭去彭澤縣令回鄉種田時,陶淵明徹底告別與自己糾纏半生也羈絆半生的職場,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嶄新的開始,歡欣鼓舞地寫下這首《歸去來兮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對於前二十年的生活,他是否定的,但是幡然醒悟幸好還不太晚。

正如魯迅所說,他沒有什麼慷慨激昂的表示,他的態度比嵇康阮籍自然的多。

對待理想抱負,他不像唐代才子李白那樣羈傲不馴又內心矛盾:今朝人生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滿是牢騷任性,歸隱時也不像《桃花詩》裡那樣“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清高自詡。

就連灑脫的蘇東坡,人們也能從那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中讀出一絲不甘和自我藉慰。而陶淵明不,他就像今天的我們告別了一份不喜歡的工作,離開了三觀不和的同事一樣,輕飄飄地放下過去,投身到的自己的真性情中,這是一個更接地氣的陶淵明,真正的魏晉風骨。

陶淵明: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隨遇而安,調侃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

世俗觀念裡,陶淵明並不算是一個成功的人,他官職不高,卻沒有升遷渴望;年少喪父又喪母,中年喪妻,共結婚三次,人生的大不幸幾乎全被他遭遇了,雖兒子眾多,但是個個愚鈍。看看陶淵明是怎麼曬娃的吧: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

孩子們不僅不通文墨,甚至智力也低於常人,放在今天陪伴孩子寫作業心臟病發錯的現代人身上,恐怕早就因焦慮過度患上抑鬱症了。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孩子們這樣,他尚且能夠喝得下去酒,也不失為一種樂觀豁達了。

陶淵明離開我們已經很久了,但是他像一位知己,每到秋天,翻開他的詩句,你彷彿看到他躬耕於南畝,種豆于山下,在秋高氣爽的晴空下,與三五好友把酒話桑麻......

這樣的場景告訴你,生活也許很累,但一定會有另外一種可能。

作者|文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