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從網絡低谷到信息高地的「大」機遇

在信息產業中,教育行業的發展非常有意思:教育行業是最早引入信息化的,但是又在很長時間內由於種種原因成為了社會信息化過程的低谷。而隨著國家教育信息化行動計劃的不斷升級,教育信息化又呈現出高速爆發的趨勢。並將在未來幾年,成長為一個更大的投資金礦。

低谷也是她,爆發也是她:背後的邏輯

最早應用信息化系統的行業有三個:軍隊、金融和教育。其中,軍隊、金融一直是信息化的典範行業,但是,在教育行業,信息化長期被放置在:辦公工具、科研工具和計算機教學三個狹窄的圈子裡。

2010年前後,我國基本實現寬帶網絡的全覆蓋。農村地區,有年輕人的家庭大多數也購買了個人電腦。網絡資訊、遊戲、購物和社交等四大功能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那時全國超過半數的小學在網絡覆蓋學校、網絡進入班級、網絡與學習應用,多媒體教學的結合上還處於“零覆蓋”。——這種巨大反差也是國家提出“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教育信息化戰略背景。

教育从网络低谷到信息高地的“大”机遇

為什麼教育在很長時間內,在學校教學、尤其是中小學教學領域的覆蓋程度一般呢?這與教育產業的特殊性有緊密關係:1.從投入看,教育主要靠政府資金,資金瓶頸制約了教學對網絡升級的快速投入。2.從應用形式看,教育應用都是“規模化”的,也就是教育信息化不可能小打小鬧,一定是以頂層設計為中心的框架。3.從消費者、家長的價值理念看,網絡+PC長期等於遊戲上癮,成為阻礙網絡教育概念普及的一大“軟瓶頸”。

在過去數年的時間內,國家通過資金投入的支持,基本建立起班班通層次的教育信息網絡,解決了教育信息化的第一和第二個瓶頸。同時,智能手機的普及,讓電腦從家庭為單位擁有,變成個人為單位擁有,擔心網絡成為遊戲代名詞,進而影響學習的“家長思維”被更充分的技術普及打破:事實上,靠限制接觸網絡,達到阻止網絡負面作用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家長和學校已經徹底接受“以正面利用和引導”為中心的“學生上網”時代的到來。

在以上重大社會變化的基礎上,2018年國家教育部進一步提出“教育信息化2.0”計劃。如果說,此前的種種努力,是解決了基礎平臺的有無問題,那麼未來的“2.0”版本就將大力解決如何在教育行業中用好“信息化”的問題。這必將促進教育信息化在“廣度”和“深度”上的新革命。

從廣度和深度層面,把握教育信息化新時期的機遇

教育信息化2.0主要面對目前教育信息化的“痛點”而提出。從行業發展看,信息化可視為多媒體化的升級版——此前很長時期,信息化過程側重於“硬件投入”,簡單說就是“每個教室都有多媒體,然後用網絡將他們連接起來”。從產業層面看,這帶動了教學顯示與交互設備近4倍的增長。

所以,很多人將此前的教育信息化視為“多媒體+”,而不是“互聯網+”:以多媒體為中心,而不是互聯網為中心的特點,使得教育信息化並沒有落在“應用”這個核心價值點上。這也是未來信息化2.0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方面,信息化的核心雖然基於基本的硬件條件的具備,但是卻更依賴“內容體系”的推動。例如,社交、購物、遊戲等內容,才是推動智能手機、PC等產品普及的因素。教育行業的信息化,也不會例外。所以,建設統一的互聯網+教育平臺成為教育信息化2.0中最基礎的部分。

教育从网络低谷到信息高地的“大”机遇

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的應用主體應該是學生,而非教師。人人擁有網絡學習空間,成為教育信息化2.0的覆蓋標準——從班班通到人人通,是信息化網絡用起來的最後一道門檻,也是最關鍵的一道大門。

同時,在人人通的教育時代,教學信息化應用一定不再侷限於有限的教室空間。這就讓數字校園全覆蓋,以數字校園為基本入口和載體的學生人人通服務管理體系的建設成為“基層教育信息化的樞紐點”。

以上這些方面,形成了“大平臺”(比如縣級平臺)、“人人通”、“數字校園”為特徵的“教育信息化2.0”版本。這些特徵點,其實不是“新事物”。在教育信息化的早期,一些先進地區和學校,已經實踐出眾多的有效經驗。教育信息化2.0的意義,更多在於將這些局部的試點經驗,變成全國的普及品質。

對應於行業企業而言,即是此前“稍具雛形的教育信息化服務商”,已經有機會成為為“全國規模的”教育信息化供應商;同時,也意味著以顯示和視頻設備為終端、雲服務為節點的教育信息化“產品企業”,將迎來又一輪“規模化”的增長。

抓住教育信息化又一輪的爆發機遇

實現教育信息化的“應用水平提升”,必然意味著“支撐教育信息化的軟硬件和商業模式體系的”高質量發展。

例如,在智慧校園建設的過程中,計算設備、智能監控設備、數字化的學生和班務管理設備、學生學習情況智能分析系統等都有巨大的市場機遇。在信息化教室的發展中,出於“網絡交互”的需求,“雙大屏多媒體教室”會成為標配、錄播系統會大量普及、專遞課堂會從“樣板工程”變成普及工程。——這些方面的變化,在“屏”的領域可能意味著翻番性的機遇,在錄播和錄像設備領域更會意味著數倍的增長機遇。

再例如,傳統的教育信息化中,設備採購是“重點中的重點”。未來的教育信息化2.0“服務採購”會成為最大的投入方向之一。包括統一的教育信息化大平臺所需要的內容、軟件、雲計算和存儲等會分配到眾多資金資源。且這方面的投入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長期性,每年都會產生服務成本;第二,規模化,不再是幾個教室、幾個學校的投入,而是要有計劃、頂層設計的在一個地區,例如一個縣實現這樣的信息化應用體系。

教育从网络低谷到信息高地的“大”机遇

教育信息化服務這些特點,會讓此前傳統的“產品渠道商”失去市場價值,進而由綜合的教育信息化服務商品牌填補市場需求。這是教育信息化從設備市場到服務市場的升級。同時,伴隨教育信息化的規模性,超過縣級財政的“一次性能力”,教育信息化的PPP化、金融化也會是題中之義。未來,會大量存在政府直接向企業採購整套的教育信息化服務,並以PPP的形式實現的教育科技產業的商業模式重構。

對於教育信息化2.0的暢想,甚至還可以包括更為豐富的內容:例如電子課桌、電子書包、教育延伸到家庭之後的“居家設備與服務”市場等等。網絡無處不在、信息自由流通,這一理念下的教育市場變革將在廣度和寬度上超過此前“多媒體+網絡”模式的數倍。

總之,教育信息化依然處於高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之中。從產品科技到商業模式都並非處於“穩定狀態”。這既是教育科技行業的機遇,也是這個行業的參與企業面臨的風險。如何把握教育信息化進入“提高應用質量”的新需求階段的特點、如何構建滿足“人人、時時、隨處”的教育信息化應用供給,成為行業企業的首要戰略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