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华人科学家拿奖,值得我们这么欢呼雀跃吗?

近日,华人科学家文小刚获得理论物理界最高殊荣——狄拉克奖章一事,刷遍各大新闻网站,均是一片喜气洋洋之态,的确,越来越多的华人科学家得到美国学术界的认可,这说明我国人才济济,学术水平也越来越靠近国际要求,树立了我国在国际科研界的知名度。但是,外籍华人科学家获得的科研成果,真的跟我们有关系吗?

外籍华人科学家拿奖,值得我们这么欢呼雀跃吗?

我们来看看大家熟知的几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们分别是: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 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 1986年诺贝尔获化学奖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 1997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

崔 琦:1939年生于河南, 1998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

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 2000年诺贝尔获文学奖

以上7位学术大家,除了获奖同年加入法籍的高行健,其余几位均是美籍华人,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获得诺贝尔奖的目前只有莫言获得过文学奖,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寥寥无几。越来越多的华裔科学家出现在大众眼中,只能说明中国人才的严重流失。


为什么中国的科学家都去了外国?我想该有以下几点原因:

外籍华人科学家拿奖,值得我们这么欢呼雀跃吗?

国内的科研体制发展畸形

在科研领域,“体制问题”并不是一个空泛的论述,而是对科研成果有着直接影响的。在中国,存在着一个很糟糕的体制——锦标主义,科学家想安心搞科研,得先拿项目,想拿项目得有评奖,而申请评奖的文本工作基本要占25%的工作时间,使得科学家们整天焦头烂额应付这些工作,哪里还有充足的时间搞科研?加上实际基础研究工作,完全不是评奖能评价的,科学家们的心早已累了。科研经费申请难,获资助后有钱“花不动”,繁复的预算、不近情理的支出要求与报销限制等刻板的科研管理模式,已经让科研人员苦不堪言,大量时间和精力被占用,科研的积极性和有效时间大打折扣。他们大多数有一个共同的观点:精力是宝贵且有限的,自己的领域还有许多未解答的问题等待自己聪明的大脑去解答,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在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上?

外籍华人科学家拿奖,值得我们这么欢呼雀跃吗?

政治束缚科研自由,人际关系纷繁复杂

科研是需要自由的,从来没有行政手段能使文化繁荣科学进步的。在中国有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外行的领导对研究内容一无所知,不尊重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却来指导科研工作,而内行科学家只能靠边站,无法自由、自主地开展工作。试想,当外行的大学书记决定科研基金的发放和职称评定时,你还谈创新?

搞科研应当收心简事,用志不纷,可惜国内的人际关系太复杂,问题很多。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一名高校老师曾这样解释人际关系对项目申请的影响:“比较了解这个圈子里的人可能知道他做的水平如何,其他不了解的评审专家只通过申请书恐怕无法全面了解,这种情况下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立现。”

科学家是最需要独立的人格的,国内大部分地方,不仅仅是学校内的官僚体系,整个社会不自觉都排斥有独立人格的人。“会做人”这三个字,对于潜心科学的人来说,太恐怖了。

外籍华人科学家拿奖,值得我们这么欢呼雀跃吗?

科研人员薪酬待遇差,研究经费少

目前,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基本上实行三元工资体系,即: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工资。基本工资这部分由国家下拨,微薄但较为固定,一般为一两千元。另外两部分则主要来自承接科研项目的工作收入,这里的科研项目是指国家下拨经费的“纵向课题”和企事业合作单位提供经费的“横向课题”。

外籍华人科学家拿奖,值得我们这么欢呼雀跃吗?

在一项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仅有10.41%的受访者表示经费充裕,可以开展一些费用高的实验;超过30%的受访者经费缺乏,研究受到严重影响;57.32%则表示可以维持研究的正常运转,但不能进行费用高的实验。

做科研一定少不了资金的支持,有了钱才能做好大项目,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研者都能拿到足够的资金来搞研究,不同学科、不同职称、不同学校的研究者在筹资上也会有各自的特点。

复旦教授白彤东曾说:研究经费,尽量要“藏富于民”、藏富于大学老师。我在美国,从来不申请国家经费,因为我的工资足够我进行各种科研相关活动。而中国,国富民穷在教育上的表现,是国家控制了太多资源,这些资源由各级官僚、联同各级学阀,进行寻租。有限的教育经费养了很多给学者添麻烦的官员,发到学校、学者手上也是很多麻烦。

外籍华人科学家拿奖,值得我们这么欢呼雀跃吗?

科研风气差,急功近利

中国科研投入产出的效率还只能说相当一般,比主要的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另外,急功近利也是科研投入的明显特点——不能看到收益或者很久以后才能看到收益的基础研究,投入的R&D费用常年只占总量5%不到,而美国和日本在这方面的投入是19%和12.5%,差距明显。

迈克尔·诺贝尔说,“关于科学奖,中国、印度这些国家都很少能拿到,主要原因在美国”。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美国研究机构有最好的研究设施和条件,这就造成一个障碍,很多优秀人才要到美国去才能够在很好的研究条件下出成果;二是美国、英国的科学研究理念跟其他国家可能有些不一样,比如美国更愿意接受在一些有风险、更有挑战性、可能会失败的一些领域进行探索研究,但是其他国家可能不敢或不愿意,美国经常是接受挑战以后成功了,所以他们就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

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向外国,所得出的科研成果也属于外国,我们在执着于得奖科学家的华人身份时,是不是该仔细思考这现象背后的另一面呢?欢迎大家评论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