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煒:《我不是藥神》深深地刺痛了國人的神經

範煒:《我不是藥神》深深地刺痛了國人的神經

最近一段時間,《我不是藥神》十分受大家歡迎,很多人都去電影院看。截止目前票房超25億,相信很快會突破30億。令人好奇的是,我不是藥神票房如此高,那麼它的製作成本是多少呢?

目前有關《我不是藥神》投資成本的說法在網上有三個版本,六千萬、七千萬和九千萬,這其中的差異可能在於加沒加後期宣傳的費用。我們本著選多不選少的原則,以九千萬成本計算,那麼《我不是藥神》的票房達到2.7億之後,就可盈利。現在票房已經破25億,作為製片人加主演的徐崢可謂是躺著賺錢。

為什麼會出現“小投資大回報”呢?

現在的國產電影的一個趨勢,就是西化嚴重,脫離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創作。電影是一門離不開科技更新的藝術,對於西方發達的科技,我們應該借鑑。可是,我們更應該明確的是,我們的故事還應該是我們自己的故事。國產電影更多傾向的是中國觀眾,所以應該選擇中國人的審美,娛樂取向。

內容為王才是硬道理。評價一部電影是不是好電影,是要看它是否講了一個好故事,是否把這個好故事講好。很明顯《我不是藥神》做到了,沒有炫酷的特效,虛擬的鏡頭,有的就是真實的反映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故事。

《我不是藥神》講述的是神油店老闆(程勇)販藥斂財之後良心發現的故事。

在影片的發佈會上,徐崢也介紹自己的角色是一位“小人物”,卻因“藥”逐步成為了一位擁有光環的“英雄”。

6.19日上海電影節的媒體場千人點映結束後,口碑形成第一波發酵。隨後,幾輪點映步步高,業內人士與普通觀眾紛紛成為自來水,自發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渠道推薦與轉發。

一部好的電影的出發點,可以是提出一些問題,也可以是記錄一些問題。只要能給大家思考,就有意義。

範煒:《我不是藥神》深深地刺痛了國人的神經

《我不是藥神》豆瓣評分:

點映期間:9.7分 上映後截止7月19日:9.0分

上一部9分以上的華語電影還是16年前的《無間道》!放眼幾十年的華語影史,能排在這部片子之前的只有七部,全都是千古流芳的經典之作!《霸王別姬》,9.5分;《大鬧天宮》,9.3分;《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9.2分;《鬼子來了》,9.2分;《無間道》,9.1分;《活著》,9.1分;《飲食男女》,9.1分。就連近一年最火的電影《戰狼2》的豆瓣評分也只有7.5;《紅海行動》也只有8.5分。

之所以能得到豆瓣電影9分的超高分,正是源於它對現實問題的探討,關於醫藥現狀及發展的思考,引發大眾共鳴,它涉及每個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這個話題既敏感又脆弱,而這種探討也已經從電影裡發酵。

儘管觸碰民生痛點,《我不是藥神》最終仍然過審,並且伴隨點映場積攢的超強口碑,電影提前了一天上映。

實際上,政府一直在努力解決高價藥的問題。

2016年 工信部、國家衛計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醫藥工業發展規劃指南》

2018年 中國已有19個省市相繼將瑞士格列衛納入醫保,並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

2018年6月 李克強總理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指出,為讓群眾早用上、用得起好藥,解決好重點民生問題,確定加快已在境外上市新藥審批、落實抗癌藥降價措施、強化短缺藥供應保障。一是有序加快境外已上市新藥在境內上市審批;二是督促推動抗癌藥加快降價;三是加強全國短缺藥品供應保障監測預警。

在影片的結尾,程勇(電影裡的主人公)獲得減刑,政府持續推動醫療改革,大批慢粒白血病人陸續得到有效救助。片尾字幕顯示,治療慢粒白血病的格列寧已納入醫保,2018年,慢粒白血病患者生存率達到了80%以上。

範煒:《我不是藥神》深深地刺痛了國人的神經

《我不是藥神》它在給我們帶來良好觀影體驗的同時,向我們拋出了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

藥企作為企業,目的就是盈利,而研發新藥成本高,所以藥價定的高,你能說他們就一定錯了嗎?

抗癌藥研發成本也相當高,抗腫瘤藥物的研發就如“芯片”技術一樣,一直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同濟大學腫瘤專家李進說:新藥研發成本高、

風險大、週期長(一般需要10年以上), 需要足夠的人力、財力設備的投入。投入數十億美元,一般的藥企根本承擔不起。

國外申請專利的原研藥在中國享受單獨定價權,國內沒有仿製藥缺乏競爭。出口到中國要經過關稅(5%+17%增值稅)、再經過2-3層經銷商(層層加價),到達醫院中標價加價10-15%,醫院藥房給病人的價格就翻了很多倍。

印度是仿製藥大國,仿製藥造出的絕非專利藥的複製品。通俗的講就是盜版,不過印度藥廠可以申請強制許可,可以生產和銷售仿製產品,受專利法保護,因此價格便宜許多。

範煒:《我不是藥神》深深地刺痛了國人的神經

我們國家的藥企,什麼時候才能依賴於自己呢?

藥物是治病救人的,印度正是為國民著想,才允許印度製藥公司仿製,並且低於原研進口幾倍幾十倍價格惠及民生,甚至歐美原研公司立法追訴也被駁回。

而反觀我們中國,山寨汽車,山寨飛機,山寨電子產品,卻不能山寨救命的藥物。

為什麼?

國內仿製藥品的步伐太慢,既無創新也無仿製,坐等國外專利權到期再仿製,國民永遠用不起先進的藥品,等用上已很久,且依舊很貴,而外國人在一二十年前就用上了,說白了就是吃剩飯。中國藥企,只顧賺錢不知投入研發創新藥,只能依賴於別人。

範煒:《我不是藥神》深深地刺痛了國人的神經

藥企不掙錢誰來搞研發?

藥企無研發動力對公眾也是損害。

7月10日,在國家知識產權局今年第三次新聞發佈會上,局新聞發言人、辦公室主任胡文輝談到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涉及到藥品專利的問題,稱我國曆次《專利法》的修改中,均對藥品強制許可不斷完善,目前正在進行第四次修改,雖然因為方案還沒具體出來而無法透露細節,但將會"共同努力,讓老百姓既有好藥用,又能用得起"。

電影《我不是藥神》呈現的抗癌藥高價問題目前在輿論場中火熱,有人指出,印度等國家正是啟動了強制專利許可,使得病人能夠用上廉價的仿製藥。

對此,胡文輝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雖然電影並沒有在故事情節中直接指出專利的問題,但是相信從事知識產權工作的業內人士,都會在看了電影后意識到電影涉及專利藥品的問題。

胡文輝表示,首先,藥品的專利保護一直是一個國際性的難題,難點主要是要做好藥品的相關企業和社會公眾之間的

利益平衡。

胡文輝說,在專利保護方面,一些國家出臺專利的補償期限制度,延長藥物專利的保護期限;但同時也會出臺一些限制性的措施,比如說專利的強制許可等,使得這兩個制度之間形成制衡。

" 從公眾利益的角度來講,如果藥企沒有研發動力,沒有新的有效的藥物儘快研發出來,實際上對公眾利益是很大的損害;另一方面來講,如果研發出來的藥品價格過高,公眾用不起,也是對公眾利益很大的損害。所以這兩個方面要有一個平衡。"胡文輝說。

藥品創造者的專利權與藥品消費者的健康權存在明顯的衝突。到底是專利阻礙了保護人類健康,還是保護人類健康抑制了專利創新?值得深思……

範煒:《我不是藥神》深深地刺痛了國人的神經

病人又有什麼錯?

影片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

故事的原型陸勇是一名慢性白血病患者,被稱為“藥俠”、“印度抗癌藥代購第一人”,他所代購的是治療白血病靶向藥“格列衛”。他就是陸勇。

2015年47歲的陸勇是江蘇無錫一家針織品出口企業的老闆。

2002年,陸勇被檢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當時醫生推薦他服用瑞士諾華公司生產的名為"格列衛"的抗癌藥。服用這種藥品,可以穩定病情、正常生活,但需不間斷服用。這種藥品的售價是23500元一盒,一名慢粒白血病患者每個月需要服用一盒,藥費加治療費用幾乎掏空了他的家底。

2004年6月,陸勇偶然瞭解到印度生產的仿製"格列衛"抗癌藥,藥效幾乎相同,但一盒僅售4000元。印度和瑞士兩種"格列衛"對比檢測結果顯示,藥性相似度99.9%。陸勇開始服用仿製"格列衛",並於當年8月在病友群裡分享了這一消息。隨後,很多病友讓其幫忙購買此藥,人數達數千人。

2006年,陸勇作為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志願者,與另一位北京志願者,在韓國慢粒性白血病協會律師的陪同下,曾前往印度這家制藥公司考察,以確認公司是否真的存在,這些藥物在印度是不是"真藥"。

2014年9月,"團購價"降到了每盒200元左右。

為方便給印度匯款,陸勇從網上買了3張信用卡,並將其中一張卡交給印度公司作為收款賬戶,另外兩張因無法激活,被他丟棄。2013年8月下旬,湖南省沅江市公安局在查辦一網絡銀行卡販賣團伙時,將曾購買信用卡的陸勇抓獲。

範煒:《我不是藥神》深深地刺痛了國人的神經

如何在法律範圍內實現“法內容情”?

經濟學家:法律到底是意在保護受害者,還是要不惜製造受害者,以保護政府部門的審批權?

檢察官:法律應該懲治犯罪,但是你們媒體可以呼籲國家對相關法律的健全。

2014年3月19日,陸勇被取保候審。7月21日,沅江市檢察院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銷售假藥罪對陸勇提起公訴。

陸勇的300多名白血病病友聯名寫信,請求司法機關對他免予刑事處罰。

2015年1月27日,沅江市檢察院向法院請求撤回起訴,法院當天就對"撤回起訴"做出准許裁定。2015年1月29日下午,陸勇獲釋。

範煒:《我不是藥神》深深地刺痛了國人的神經

關於影片主旨

文牧野師從導演田壯壯,看上去挺書生氣,其實心裡住著一個“社會人”。

現實主義題材,劇本的精準度,對於故事和人物的理解,就能感受到他本身對這個世界的關照、對苦難的感受,他了解這個社會,瞭解社會里的人,這個是很重要的,是一個根本的東西。

“藥”宛如一面多稜鏡,映照出一個我們聽過卻不一定看過的,看過卻不一定經歷的人生。在影片裡自己與他人、個人與社會、情理與法理的關係躍然紙上。這才是我們需要的現實主義。

懸浮劇橫行的當下,《我不是藥神》簡直是一部救命的強心針。為如何處理現實改編題材,兼顧深度與觀賞性提供了模範樣本。

電影中那句話“我生病吃藥這些年,房子被吃沒了,家人被吃垮了。警察領導,誰家沒個病人,你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嗎?”

抓住了普通人的生活,抓住了大家的心。在這場戲中,關於情緒的表達還是很剋制的,沒有過度去煽情。但就是樸素而讓人心酸的臺詞,恰恰是對中國社會現行醫藥體制的追問。

很多人看電影的時候哭了,也有好多人沒哭。有的人言之鑿鑿必須高分,有的人反應平平,沒有對錯。原因很簡單,情感的產生本身就需要一定條件,感同身受,需要有一定的經歷。

範煒:《我不是藥神》深深地刺痛了國人的神經

《我不是藥神》,現實裡的掙扎與希望。社會文明的每一次進步,總有先驅逆向而行。

就像影片中程勇最後說的“我相信,今後會越來越好的,希望這一天能早點到吧。”

而現在我們能做的,只有努力健康地生活。真的,最後一句,祝我們健康,祝所有人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