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文化有了魂,就有無限可能,魂在文化在

秦發忠:踐行在傳承路上的儺雕人

一種文化有了魂,就有無限可能,魂在文化在

首屆貴州“兩賽一會”

[人物檔案]秦發忠,男,漢族,1972年出生於安順市西秀區劉官鄉周官村大山組。受家鄉儺文化薰陶和祖輩影響,14歲初中畢業後開始學習傳統儺雕技術。其作品2006年至2009年多次榮獲多彩貴州“兩賽一會”、“三賽一會”最具民族特色將、二等獎等獎項和黔中名創、黔中名將、貴州工匠、藝術名家工作室等榮譽稱號。還被評為貴州省高級技術人才、安順市“鄉土人才”、“貴州省青年創業導師”、“貴州省青年致富帶頭人”、“安順市管家”、“安順木雕文化傳承人”、“安順文藝新人獎”、貴州省一勞動獎章、安順市五一勞動獎章、貴州省勞模創新工作室等榮譽稱號,被譽為“將文化藝術和傳統技藝有機融合的第一人” 。

一種文化有了魂,就有無限可能,魂在文化在

跟中國人類學家徐傑舜老師合影

[記者手記]他工藝精湛,生動刻畫儺面具的喜怒哀樂,神形兼備,栩栩如生,使一塊塊木頭“活起來”,豐富了儺戲的表現方式和藝術水淮,在全國儺雕領域獨樹一幟。他辦起了儺雕企業,形成產業,建起了中國首座儺雕文化博物館,用心用情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帶塗和開辦培訓班培養後繼人才,用匠氣、匠心、匠魂的歷練過程,詮釋了什麼是工匠,工匠的責任和使命是什麼。

一種文化有了魂,就有無限可能,魂在文化在

在黔渝高鐵首發式山共接待採訪

匠氣緣於熱愛和專注

在貴州安順西秀區屯堡,有一種民族文化,叫地戲,是一種地方戲劇,由600年前明朝戊邊的軍人和家屬帶入貴州的,屬於中國儺文化的範疇,是儺文化的一個重要種類,後經融入貴州地方文化元素,獨自發展成為一種特殊的劇種。儺戲成為一種豐富當地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活動,一直傳承至今。

地戲演出時佩戴的木雕面具屯堡人叫做“臉子”,臉子的製作工藝叫做儺雕,是一種較為傳統的民間手工技藝。

一種文化有了魂,就有無限可能,魂在文化在

給劉官中學的學生授課

1970年秦發忠出生於安順市西秀區劉官鄉周官村大山組。他的家鄉2011年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儺雕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我們祖輩都有人從事過儺雕活,小時候爺爺經常帶我看跳神,那時候沒有電視,電腦、手機、電子遊戲,我唯一的愛好就看地戲,尤其對每一堂地戲的儺面具出奇的喜歡。”秦發忠說,臉子初看都一樣,就是一個面具。但仔細用心看,就會發現每個面具的造型神態和不盡相同,喜怒哀樂的每一個面具代表,是用刀一刀刀刻出來的,很繁瑣、需用心。我就是在爺爺雕刻面具時,經常擺弄刻刀和木料“偷師學藝”漸漸愛上這門手藝的。

1991年初中畢業中考時,秦發忠考上了貴陽花溪電子工業學校,可家裡窮,輟學了。幹什麼呢?幹儺雕,這個行業現在都沒有年輕人願意去幹,儺雕工藝以後可能會丟失。然而,家裡本來就困難,連吃飯都是問題,買刻刀、木料的錢從何而來?秦發忠初步對人生作了規劃:用3年時間打工攢錢,然後再回來創業。1991年至1994年,秦發忠外出努力打工,省吃儉用存了4000多元,於1995年回鄉創業,辦起了儺具雕刻作坊。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熱愛是從業者基於對職業的喜好而產生的一種全身心投入的認認真真、盡職盡責的工作狀態。創業初始,由於處於學習階段,又不懂得如何推銷佔領市場,很快秦發忠投進去的錢打了水漂,但沒有絲毫怨言和放棄的打算。

去銀行貸款,銀行不貸,只好去借高利貸。“木料貴是主要原因,積壓在面具上的錢太多了,週轉不過來。”秦發忠說,開始那幾年他的儺雕作品基本是作地攤貨處理,幾乎賺不了錢,但技藝有了鍛鍊和提升的機會。家人的支持也是關鍵。愛人陳守英曾勸他放棄,搞這“破玩意”還不如打工來錢快,但他堅守下來了。屢勸無效,妻子也不再勸他,幾乎擔起了家裡所有的農活,徹底解放他去搗鼓那“破玩意”。“沒有我妻子的任勞傷怨、艱辛付出,就沒有我今天的成績。”秦發忠感激地說。

專注是內心篤定而著眼於細節的耐心、執著、堅持的精神,這是工匠必須具備的精神特質。秦發忠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和韌性,詮釋了一個渾身匠氣民間藝人的理想堅如磐石。

一種文化有了魂,就有無限可能,魂在文化在

《刻神》新聞發佈會上接受採訪

一種文化有了魂,就有無限可能,魂在文化在

與新加坡《獨角戲》主演老師合影

匠心緣於精益和完美

一雙粗糙發黑的大手,手掌和指頭之間,明顯有6處是厚達4毫米以上的大塊老繭。手上的細小劃痕密密麻麻,左手4處暗黑結癤的刀傷,惹人眼目。5月9日,在秦發忠家,當記者第一次見到他並同他握手打招呼時,被他[ 雙手強烈地震憾了。一張條凳上擺放著數十把大小不一,各種盡寸的圓刀、平刀、凹刀、挖空刀,截木機、提花機嗡嗡作響,院落車間有序整齊擺放著購進的各種圓木。一座4層樓的古式建築,裡面擺放著大大小小各種儺面具,這裡就是他的儺雕文化博物館。此時,他正坐在一張矮凳上,拿著一把圓刀,在一付即將成型的面具上一刀刀乾淨利落地遊動著,剛才一付面無表情的面具圖案,不一會就呈現出凹凸有致、栩栩如生、不怒自威的一名武將的表情來。“這是我做的三國戰將趙雲的形象,有一家博物館訂製了三國系列人物像。”記者仔細一看,子龍俊朗、帥氣的形象躍入眼簾。

一種文化有了魂,就有無限可能,魂在文化在

“我馬上要參加今年在深圳舉辦的國際文博會,還要加班加點趕製一批產品上會。”據秦發忠介紹,為了把自己的儺雕作品推廣和銷售出去,他創業時曾四處借錢作路費,隻身前往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地參加各種活動作宣傳推廣。自1995年返鄉創業以來,他有意識地對儺文化、屯堡文化、傳統儺雕技法進行了深入持久的田野調查和研究,並反覆磨鍊技法。“願來一個表情、一個局部細節要反覆弄,鑿深了怕成廢品,只有小心冀冀地一點點刻削刨推。經過長期反覆鍛鍊,現在一個局部幾刀下去,想要的表現效果馬上就能出來。現在藉助提花機,也只能完成耳翅的大概模型,各種人物的內心、臉部神情,其實在我拿起刻刀時,就已爛熟於心了。”

一種文化有了魂,就有無限可能,魂在文化在

2018年深圳文博會上展演傳統技法

精益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它是從業者對每件產品、每道工序凝神聚力、一絲不苟、追求極致的職業操守和品質。秦發忠用一生的追求,始終踐行著一個儺雕人最執著的堅守。

一種文化有了魂,就有無限可能,魂在文化在

獲安順文藝獎,姚曉燕主席頒發獎金

匠魂緣於創新和卓越

只有技法而不瞭解面具背後的文化,只能算作一名熟練技工,還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的工匠。從14歲正式學藝至今30多年來,秦發忠對家鄉的儺戲作了認真的調查研究,先後撰寫了《周官屯的面具:每一張都有性格》、《安順地戲面具文化符號的原始意義》、《臉譜:雕出來的屯堡文化》等論文數十篇,分別在《中國文化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的文化轉型》等報刊和書籍上刊登和發表,不僅傳承了和宣傳了傳統文化,還提升了儺雕產品的文化附加值,為儺雕技藝的傳承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理論與實踐的輝煌業績,他因此被稱為“文化與技藝有機融合的第一人”。

一種文化有了魂,就有無限可能,魂在文化在

免費給學生上課,講屯堡文化

他充分利用網絡快捷、便利、直觀的特點,建起了網站、公眾號和淘寶商城,有效加大了宣傳力度,進一步拓展了國際國內銷售市場。2015年實現了銷售收入460多萬元,完成稅收21.46萬元。現在年年銷售額穩步增長,屯堡儺雕作品遍佈全國乃至漂洋過海。

2007年,秦發忠組織成立了劉官鄉儺雕協會,採取協會+公司+雕刻廠+藝人的發展模式,引導公司、工廠、民間藝人等根據旅遊及各類市場需求,進行大膽創新,開展以商養文,大大增加了從業人員的收入。2007年以來,協會共培訓民間藝人1000多人,其中包括來自美國、河南、甘肅、浙江等國外、省外的學徒,解決附近農民工就業50多人。據2016年不完全統計,在他和協會的帶動下,劉官鄉儺雕產業產值達6000多萬元,真正成為擁有雄厚經濟實力支撐的名副其實的中國儺文化之鄉。

為保護和搶救民間儺文化的各種實物和史料,探索文化與旅遊結合發展的新路子,2013年,秦發忠投資600多萬元修建了國內首個儺雕文化博物館一一屯堡儺雕文化博物館。自2016年4月免費對外開放以來,每年都要接待遊客3萬多人,帶動他的家鄉住宿、飲食、交通的行業產業發展,解決了200多人就業,幫助14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為了傳承和弘揚安順屯堡儺文化,他有效藉助小城鎮建設觀摩會、地方文化年會、國際儺文化學術研討會、國際文博會等各種活動,推理論研究成果,辦實物展覽,售文化產品,實現了以商養文、以文壯遺的文化傳承模式,從一名民間匠人迅速成長為具有匠魂氣場的行業發展領軍人物。

一種文化有了魂,就有無限可能,魂在文化在

崔永元老師點評貴州的儺雕

一種文化有了魂,就有無限可能。魂在文化在。儺雕形成這麼大的產業,有那麼大的影響力,皆因儺雕人的匠氣、匠心和匠魂。秦發忠就是這樣一個善於學習、刻苦鑽研、精益求精的新時代民間匠人的標杆和旗幟。

一種文化有了魂,就有無限可能,魂在文化在

2014年貴州省小城鎮建設現場觀摩會上,陳敏爾書記稱讚儺雕作品

一種文化有了魂,就有無限可能,魂在文化在

2016年湖南新化國際儺文化學術研討會合影

一種文化有了魂,就有無限可能,魂在文化在

張江舟老師題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