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貞琴:發展富民興村產業推進鄉村振興

點擊上方“鄉村發現”可以關注哦!

發展富民興村產業推進鄉村振興

——訪廣東省副省長葉貞琴

叶贞琴: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首要是產業興旺。2018年中央1號文件也明確指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始終站在改革前沿的廣東省,切實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前不久出臺了《關於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要求聚焦著力點和突破口集中用力,推動廣東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近日,就如何發展富民興村產業,推進鄉村振興,記者採訪了廣東省副省長葉貞琴。

記者:一提到廣東農業,很多人就會想到菠蘿、荔枝等熱帶、亞熱帶水果,除此之外還有什麼特色農產品?廣東農業有什麼樣的優勢和特點?

Q

&

A

葉貞琴:廣東地處嶺南,氣候、土壤和地理環境差異很大,物種資源豐富、生態條件良好,特色產品不單品類多、品質好,有的還具有獨特的品種和品質優勢。除菠蘿、荔枝等熱帶、亞熱帶水果外,廣東還有很多特色農產品:稻米方面有優質絲苗米、特用黑(紫)米等,廣東是全國優質稻傳統優勢產區,品種和品質均排在全國前列,在今年首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鑑評會上,廣東優質稻米品種在全國10大優質秈稻金獎品種中佔了3席;水果方面還有梅縣沙田柚、大埔蜜柚、鬱南無核黃皮、連州水晶梨、連平鷹嘴桃、信宜(翁源)三華李、和平獼猴桃、平遠臍橙、德慶貢柑、四會沙糖橘等;茶葉方面有潮州鳳凰單叢茶、英德紅茶、客家綠茶等;中藥材方面有化州橘紅、陽春砂仁、羅定肉桂、新會陳皮等;養殖方面有“一號土豬”、粵東黑豬、藍塘豬、湛江雞、清遠雞、信宜懷鄉雞、封開杏花雞、饒平獅頭鵝、懷集石山羊等。廣東還是漁業大省,水產品產量和產值長期居全國前列,水產苗種產量居全國首位,羅非魚、對蝦等產量和出口超過全國一半,產品遠銷國內外。

廣東發展富民興村特色農業產業、實現鄉村產業興旺,有四大優勢。第一是氣候資源優勢。廣東是全國光、熱和水資源最豐沛的地區之一,四季都可以種植,具有“插根筷子都能長”的基礎性優勢。第二是生物資源優勢。廣東生物種類繁多、品種多樣,從種植業到畜牧業到水產業,幾乎囊括了全國所有的農產品,而且許多產品很有特色,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獨特優勢。第三是消費市場優勢。廣東擁有1.12億常住人口,外來流動人口多,農產品需求旺盛,還有廣闊的港澳市場和海外市場,貨物出口額佔全國27.5%,具有“生產不愁銷”的市場優勢。第四是經濟基礎優勢。廣東GDP、財政收入全國第一,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強大支撐力和推動力。

氣候資源、生物資源、消費市場、經濟基礎這四大優勢明顯,組合疊加起來形成更大的綜合優勢,是廣東促進鄉村產業興旺,實現產業振興的有利條件。

記者:隨著電商的興起、冷鏈運輸的發展,很多熱帶、亞熱帶水果開始走向全國,廣東如何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興旺發展?

葉貞琴:廣東的菠蘿、香蕉、荔枝、龍眼等熱帶、亞熱帶水果,早已銷往全國,甚至走出國門,但是仍存在品種單一、加工鏈條短、品牌不響、生產方式落後等問題。以徐聞菠蘿為例,徐聞縣是全國最大的菠蘿生產基地,佔廣東種植面積的43.1%,佔全國種植面積的28%。主栽品種“巴釐”佔95%以上,每年的4-5月份大量集中上市。加工量僅佔生產總量的20%,並以罐頭、果汁以及果脯等傳統產品為主,徐聞40多家菠蘿加工企業只有兩家算是規模以上企業。專業化合作社、協會等組織鬆散,部分果農品牌意識差,市場經營水平低,缺乏營銷手段,處於“千家萬戶搞市場”傳統業態。徐聞菠蘿問題非常典型,這些問題經常以結構性滯銷、果賤傷農等形式表現出來,嚴重製約了全省特色產業的發展。

對於廣東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發展,我們正在一個產業、一個產業逐一推動。今年上半年,我們陸續舉辦了廣東茶葉產業大會、廣東荔枝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等,也專題研究了徐聞菠蘿結構性滯銷問題。我認為,要實現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應當繼續調整生產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在加工和品牌上下功夫,致力發展精深加工,開展品牌營銷,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提高市場競爭力,拓展國內外市場。還是以徐聞菠蘿為例,我們將以墾地(廣東農墾和地方)合作為平臺,開展“金菠蘿”“臺農16”“臺農17”等優稀品種的示範擴種工作,加快調整和豐富菠蘿品種結構;培育和引進具有較強聯農帶農能力的菠蘿新型經營主體,如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家庭農場等,完善新型經營主體同小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擦亮“徐聞菠蘿”“菠蘿的海”這些區域公共品牌的同時,扶持“紅土金菠”等企業品牌,堅決打擊少數菠蘿銷售者坐地起價、以次充好、冒用品牌等不法行為;以廣東省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合作為契機,加大菠蘿產業科技攻關力度;推進菠蘿產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康養等深度融合。

記者:前不久,廣東省發佈了第一批1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據稱每個產業園將獲得省級財政補助資金5000萬元,在這項政策上,省裡是如何考慮的?

葉貞琴: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廣東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工程,是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突破口,李希書記、馬興瑞省長對此非常重視。今年啟動打造50個以絲苗米、優質蔬菜、嶺南水果、花卉、南藥、茶葉、優質旱糧、食用菌、生豬、家禽、水產、油茶、劍麻等為特色主導產業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到2020年,全省計劃創建10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形成“百園強縣、千億興農”的農業產業興旺新格局。今年建設的5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指標,全部安排給粵東西北地區(含惠州、肇慶市和江門恩平、開平、台山市)。目前,第一批15個和第二批25個已經公佈,第三批10個將在8月公佈。省財政給予每個產業園補助資金5000萬元,但對目前已獲得中央財政補助的新會、徐聞、廣東農墾湛江墾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不再安排補助資金。縣(市、區)政府是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責任主體,負責制定產業園省級補助資金使用方案,組織督促企業實施項目。財政資金重點用於補短板、強弱項,結合當地實際,支持農業設施、土地流轉、產業融合、科技與信息支撐(專家團隊服務)、公共區域品牌、貸款貼息等。財政資金是一個引導資金,我們鼓勵更多金融資本、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發展。這裡要說明的是,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目的是為了引領帶動全省現代農業加速提質增效,在這過程中不能“富了老闆,虧了老鄉”。因此,我們把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產業園內農民收入水平作為重要的績效目標,把對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與其帶動小農戶數量、利益聯結的緊密性相掛鉤。

記者:下一步,廣東農業將在哪些方向上重點著力?

葉貞琴: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總任務和當好“兩個重要窗口”總目標的要求,廣東農業將全面貫徹習近平關於做好“三農”工作的思想,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部署,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科技興農、品牌強農,做優傳統產業、做強特色產業、做大新興產業,促進農業全面升級,推動鄉村富裕。重點抓住“七個一”:培育一批主體、打造一批平臺、創響一批品牌、培育一批人才、強化一批科技支撐、創設一批政策、建設一方良田。

一是培育一批新主體。龍頭企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社會化服務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現代農業的突擊隊和主力軍。要用好在全國首創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切實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支持培育行業協會、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壯大。至2020年,力爭全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000家、上市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00家。

二是打造一批平臺。最重要的平臺就是前面說到的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科學規劃、突出發展優勢主導產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把產業園打造成能夠集聚各種要素、帶動整個產業發展的“龍頭”。同時,加快農業公園和田園綜合體的建設,結合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謀劃推進建設田園綜合體;力爭到2020年,全省創建農業公園100家,其中省級50家,市級50家。

三是創響一批品牌。廣東農產品品牌“小、散、弱”現象突出,有的有產品無品牌,有的有品牌無影響,有的有影響但不大。因此,廣東正在實施“粵字號”農業知名品牌創建行動,把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作為品牌培育的基礎性工作,扶強一批區域公用品牌、提升一批企業品牌、精煉一批產品品牌,保護地理標誌農產品;加大宣傳力度,邊培育邊宣傳,到2020年廣東品牌農產品數量達到2000個以上。

四是培育一批人才。產業的發展,關鍵靠人。廣東正在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鄉村專業人才培育工程、新鄉賢返鄉工程,推進科技人才下鄉。力爭用3-5年時間,基本實現50歲以下新型職業農民全員培訓,到2020年認定建設50家返鄉創業孵化基地。特別是在科技人才方面,深入實施農業科研傑出人才計劃、農村科技特派員計劃和傑出青年農業科學家項目。

五是強化一批科技支撐。廣東省農業科研力量分散、協同不夠、技術轉化推廣應用不足等問題仍然存在,亟須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機結合起來。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大力實施種業創新工程,構建農業科技協同創新體系,組建“農科院+政府+企業”的產業技術團隊,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技術瓶頸問題,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六是創設並落實好一批政策。重點要解決“兩個散”:一個是農戶散,全省890多萬農戶中,規模化農戶只有16萬戶,佔比不到2%;另一個是土地散,人均耕地不足0.4畝,碎片化嚴重。省裡鼓勵承包農戶將土地流轉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手中。把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扶持力度與帶動小農戶的數量掛鉤,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到2027年參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的農戶覆蓋率達80%以上。

七是建設一方良田。既有數量又有質量,才是真正的良田。既要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建設、統一管護的要求,到2020年建成2556萬畝高標準農田,高標準農田佔基本農田比例達到80%以上。又要堅決打好農業面源汙染治理攻堅戰,持續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加快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強土壤汙染防治,到2020年,完成國家下達的受汙染耕地治理與修復任務。

通過這七項工作,推動廣東農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鄉村發現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08-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