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立體化的思維做好亞馬遜的運營?

有讀者留言,講述自己的處境,工作是自己的第一份工作,運營中的產品銷量遲遲起不來,而公司也似乎為她定了Dead Line,如果做不起來,就會被辭退了。讀者擔心被辭退,心裡很著急,希望我能夠教授可以立竿見影的運營方法。

我回復到:工作是個橡皮球,丟了還可以彈回來,沒必要那麼緊張吧。

這確實是我真實的感覺。我更想表達的觀點其實是,如果作為員工已經努力了,盡力了,公司還這麼咄咄逼人,即便待在這裡又有什麼意義呢?還不如換一份呢。

從工作的層面來看,公司和員工其實是一個共同體,相互提攜,共同成長。公司的發展離不開員工的努力,但員工的成長又正好是基於公司的平臺和當下的工作歷練。公司招員工進來,固然都是期望員工能夠創造業績,但如果沒有培養和指導,能夠產出的業績也非常有限,而對於一個只知道利用卻從不培養的公司,作為員工個人,其實待下去的意義也不是特別大。

當然了,讀者是詢問運營方面的事情的,我自然也不會無端去策反人家離職走人。

在讀者的詢問中,讀者表述“公司對產品做了價控,不能低於最低限價,因為之前曾有Shua單,產品評論被擼空了,當前廣告預算有限,轉化率也不高,而公司對業績要求的標準有點高,時效也短”,所以,讀者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

說實話,對於讀者給出的場景,我一看就覺得頭大,又是最低限價,又是Shua單被降權,又是急於追求業績,還甩出一副“給我結果,不要告訴我過程”的姿態,處在這樣的位置做運營,真的很難。

我一直覺得亞馬遜運營是一個立體的系統工程,不能急,也不能慢,但要想做好,必須多方面因素的配合才行。但讀者所講述的狀況中,老闆顯然是沒有考慮到這些。

單純從運營的角度來看,需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要素:產品、Listing優化、主動且有效的推廣以及各方面相關要素的恰當配合。

不同的產品對運營的要求會有差異,能夠達到的結果也會大不同。一般來說,在選品上,我更傾向於選剛需品。什麼是剛需品呢?用戶對產品功能的需求大於對產品顏色、外觀、尺碼等外在要素的追求,當普通消費者對一個產品的訴求是“我需要”而不是“我喜歡與否”,離剛需品就不遠了。在滿足剛性需求的基礎上,如果產品同時還具備功能相對單一、易於包裝、輕小、使用頻率低等因素,則更易於打造。

有了好的產品,賣家需要能夠儘可能出色的將產品展示在消費者面前,這就是我們平時經常說的Listing優化。產品主圖和產品標題決定了是否能夠獲得更多的曝光和點擊,而五行特性、產品描述、副圖等細節則影響著消費者是否會下單購買。關於Listing優化的細節很多,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有過非常詳細的講解,在《亞馬遜跨境電商運營寶典》一書中也幾乎覆蓋每個細節的做了詳細講解,包括關鍵詞的選擇,修飾性美感詞的使用,大小寫字母的整齊一致,標點符號的恰當使用,頁面佈局格式的考慮,內容構成的撰寫等等,在此我就不一一贅述,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翻閱書中的相關章節即可。

有了滿足剛需的產品和Listing的完美呈現,可以說已經具備了打造一個爆款產品的基礎,這時候,我們確實需要採取一些主動的營銷思路和推廣手法,比如站內廣告,比如螺旋式的打造等。

站內廣告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主動的流量,如果運用得當,還確實能夠帶來不錯的轉化,但是,並不是每個賣家都能夠依靠站內廣告就打造出爆款。當前的競爭異常激烈,站內廣告的成本越來越高,盲目的投放廣告或者過度依賴於站內廣告,其轉化都未必達到預期,另一方面,廣告投放之前,還需要考慮自己的產品單價、利潤空間、競爭激烈程度等等,而在廣告投放過程中,賣家還需要對廣告數據進行分析,反向優化Listing、否定無效關鍵詞等等,所以,像向我求助的讀者所述,很明顯,他們雖然把廣告的投放納入到運營中,但在廣告精細化上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相對於依賴於廣告的強推,我更偏愛螺旋式的打造流程,從低價開始,讓利給消費者,然後,消費者的訂單所反饋出來的高於同行的訂單轉化率拉昇Listing在系統中的權重,而訂單數量的一路走高又推動BSR排名的上升,Listing權重和排名雙雙上升,足以推動你很快就超越了競爭對手們。但如果公司有最低限價,這就成了啞炮,沒有了騰挪的空間,自然也無法使用此法。

除了上述這些,很多賣家不知道日常該做些什麼事情來推動運營的向好發展,我自己的看法是,需要關注的要素有很多,但最核心的是,要永遠把自己置於一個開放的環境中的橫向對比的狀態下,永遠不能只看自己,要把自己和競爭同行們做對比,別人比自己好在哪裡,自己的不足在哪裡,如何把別人好的點應用於自己的運營中,等等,如果能夠用這樣的思維去考慮問題,你的運營技能就足以提升不止一個Level了。但是,競爭對手不說話,該如何才能找到那些閃光點呢?你還缺少一雙善於發現亮點的眼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