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這幾點,再學詩詞,不晚!

記住這幾點,再學詩詞,不晚!

記住這幾點,再學詩詞,不晚!

首先,遵守格律!遵守格律!遵守格律!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切藝術形式都有它的規則,在瞭解了規則,並且技藝到達了一定高度以後,才有資格談創新,談“不以詞害意”。就像你學一樣樂器,連最基本的技術層面都沒有攻破,就因為自身的懶惰,說什麼藝術就是無拘無束的,然後煞有介事的胡亂演奏一通,指法氣息神馬的全亂套的,那怎麼行呢。這種情況,自己關起門來自娛自樂可以,出去可是要丟人現眼的呀。

詩詞的格律是經過數千年無數文人大家集思廣益總結歸納出來的,使其更加朗朗上口,更富音樂性,哪是隨便一個人說破就能破的呢。

格律是前提,但也不要為它所困,畏首畏尾。如果有靈感,就記錄下來,後期再慢慢打磨。

其次,新舊韻不要混用

現在作詩有兩套韻表,一是平水韻,二是中華新韻。平水韻是宋朝人根據唐朝人作詩用韻的情況,總結出來的,後世一直沿用。作詩用平水韻,是最正宗的路子。但是新中國之後詩詞界又編寫了一部新的韻表,稱為中華新韻,是根據現代普通話歸納出來的。相比而言,新韻肯定最容易被接受,畢竟古人的詩韻與現在的語音已經有了很大區別。可是,平水韻中平上去入四聲,新韻中是沒有入聲韻部的。因為,入聲在如今的普通話裡已完全消失了,僅在部分方言中有所保留。所以,一些原本押入聲韻的詩詞,在新韻中只能用去聲相代,在朗誦的氣勢上未免有些不足,入聲韻讀起來是很鏗鏘有力的。

然而,不管是用平水韻,還是新韻,一首詩詞裡只能用一種,一定不能混用,否則就成了四不像。

記住這幾點,再學詩詞,不晚!

第三、多讀多記名家作品

要想學寫詩詞,大量的閱讀是不可少的。典籍浩如煙海,我們一定要選擇最經典的去讀。詩經、楚辭、漢樂府、魏晉詩歌……一定要選擇最經典的選本,比如《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就是初學者首選的讀本,它們本是編者給兒童編寫的啟蒙讀物,所選詩歌既典型又不會太難理解,很適合初學詩詞寫作的人。

有空多花時間去讀去背,培養詩詞的語感,掃清語言障礙,首先做到文通字順是沒問題的。古詩詞中常常用典,因此在積累詩詞的同時,還得注重自己古文掌故方面的知識積累。

第四、切忌“興門北”,也就是自造詞彙

古代有人曾寫過一首“興門北”的詩:

我本蘇吳百,多兄掛官納。船向浙頭航,貨從閶店發。

肉頭插金針,況妻玉簪假。哪堪兩三個,衣單逢天刮。

作者本來想表達的意思是:我本來是蘇州吳縣的一個老百姓,多虧兄長幫忙花錢納了個掛名的官。今天船朝浙江那頭駛去,船上的貨從蘇州閶門的店裡發出。我的內人(妻子)頭上插著金針,而二兄的妻子頭上的玉簪卻是假的。看看那裡坐的兩三個侄子,衣服穿得很單薄,偏偏又逢天颳大風。”大家能想象,作者把“蘇州吳縣的百姓”濃縮成了“蘇吳百”三個字嗎?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他的名字呢?”還有“多謝”怎麼能用“多”來代替呢?這樣生造詞彙,讓人不明就裡。要解決興門北,還得多讀書。

記住這幾點,再學詩詞,不晚!

第五、古體詩真沒有那麼好寫

古詩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種,近體詩在平仄、押韻、對仗、粘對上都有嚴格的規定,而古體詩除了要求押韻(可以押鄰韻,可中途換韻)之外,在格律上沒有其他的束縛,可以說是古代的“自由體”詩了。於是很多人覺得,近體詩太麻煩了,還是寫古體詩容易。可是,事實真不是如此。相比於近體詩,古體詩在體性上更講究高古質樸的天然美和一氣呵成的氣勢。大家只要認真去讀讀古人寫的古風,就不難發現,它的調調和近體格律詩是不一樣的。近體詩可以全力去雕琢詞句,使之更精美,可如果同樣的方法用在古體詩上就落於下乘了,因為古風講究的就是高古樸素、不那麼講究文采,要的就是渾然天成(歌行體除外),不事雕琢。當然,質樸並不代表可以隨便寫,它必須還得是詩的語言。所以,古體詩其實比近體詩更難寫。

第六、杜絕“老幹體”

什麼是老幹體?一味的歌功頌德,語言粗淺,內容空洞缺乏情感,只知道喊口號。“老幹體”和古代的“臺閣體”還不一樣,臺閣體的詩人雖然也大都寫些歌功頌德、富貴閒愁之類的詩詞,但他們都遵守格律,並且技巧是十分嫻熟老道的,即使在思想感情上並無太多可取之處,但至少也是詩。而“老幹體”的詩作除了思想感情方面太薄弱之外,還不懂一點格律,更沒任何技巧可言。總之,一無是處。老幹體的詩歌,相信大家都可以慧眼識辨,在此就不驁述了。

記住這幾點,再學詩詞,不晚!

第七、注重煉字煉意

“煉字”就是指字詞的打磨,如“白雲抱幽石”的“抱”字,“秋勻千樹色,日落大河聲”的“勻”、“落”二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直”、“圓”二字,生動形象,閉上眼感覺就能想象出那樣的畫面。一句詩中動詞和形容詞出彩,會為之生色不少。“煉意”就是一句話或者整首詩的意思新穎,道前人未道語。比如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歷來逢秋多悲語,劉禹錫卻反其道而行之,獨樹一幟。再如“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一句,可謂匠心巧思,巧妙的運用了拆字法。煉字煉意是十分重要的寫作技巧。

小結

學習詩詞的道路任重而道遠,學詩還是少年時為好,近來漸覺心態、精力、記憶力各方面,俱不如學生時期一般了。保持一顆詩心,繼續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