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工業:穩中求進 善於求進

青海新聞網訊 今年上半年,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在工業經濟依靠“穩增長”實現“破冰行船”後,展開“二次創業”和“重振柴達木經濟雄風”的關鍵時段。

堅持以“五四戰略”為總抓手,以“四個轉變”推動落實“四個紮紮實實”,全力推進現代化工業經濟體系建設,使作為全省工業經濟重要支撐、循環經濟主戰場的海西州,衍生出希望與活力。

“穩中求進”,通過精準發力、細緻施策,築起謀求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釋放出巨大效能——上半年海西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5%,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達到142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45.2億元,增長21.1%,實現利潤總額31.8億元,增長18.3%。重點監測的23種工業產品中,10種產品產量穩中有增。

這是海西州踐行新發展理念,探索構建工業生態體系必須聚焦新舊動能轉換,建設現代工業產業體系之路產生的實效。

海西州把新舊動能轉換,作為構建工業生態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在新發展理念之水的澆灌下,努力使“老樹”發新芽、“新樹”深紮根。

圍繞優勢傳統產業發展,緊扣全省“工業強基發展年”活動,在發揮龍頭骨幹企業的帶動效應,通過“建鏈、補鏈、強鏈”,不斷完善產業全鏈條,提升產業之間縱向延伸、橫向聯合能力,形成更具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的同時,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設備,改造提升鹽湖化工、能源化工、建築材料等傳統產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推進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為骨幹企業“二次創業”,促進產業在高質量發展中向價值鏈的高端邁進搭起階梯。

沿著這個階梯攀援而上,“穩中求進”成為海西州工業經濟“結構調優”“轉型提升”的活力推手。

“鋰利同歌”。在確保鹽湖集團、恆信融鋰業等企業穩定運營的同時,五礦1萬噸碳酸鋰、金崑崙1.5萬噸鋰鹽一期工程等4個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加快建成;比亞迪3萬噸碳酸鋰、藍科鋰業2萬噸電池級碳酸鋰等4個項目工程也已開工建設,為碳酸鋰衝向10萬噸產能,推動鋰產業向中高端發展夯實了基礎。

“鎂美與共”。在傳統產業基礎上的“嫁接”和“孕育”,金屬鎂、鎂合金、無機非金屬材料和高分子功能材料成為新的產業之樹,金屬鎂一體化工程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開工建設1200噸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1萬噸聚苯硫醚等8個項目工程,推動新材料產業提升層次,提供新材料產品的附加值。

“乘風馭光”。依照全國產業鏈理念,光伏、光熱、風能發電和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已經成為海西發展的新動能,贏得未來競爭的新優勢。就在今年上半年,格爾木、德令哈兩市入圍國家光伏發電應用“領跑者”基地,150兆瓦風力發電生產設備製造、500兆瓦晶體硅太陽能組件、500兆瓦光熱發電設備等項目的實施落地,已然為海西實現高新產業快速發展,搶佔產業發展制高點,儲備了巨大能量。

“油氣並驅”。通過實施一批石油、天然氣資源開發項目,在儲量和產量實現雙提升,格煉擴能改造、推進中哈石油管道延伸至格爾木市,頁岩油氣開發步伐加快,海西已將發展目標定在建設國家戰略的油氣產業基地之上……

海西工業經濟穩中求進,更在於“善於求進”。

深度開展“項目生成年”活動,緊扣國家政策走向,謀劃了一批契合國家產業政策、支撐海西長遠利好發展的重大項目;圍繞重大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領域,篩選充實項目儲備庫;爭取格成鐵路、地下綜合管廊等一批項目納入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包;爭取大飛機拆解、空氣壓縮儲能等項目納入省級項目盤子。同時,建立項目開復工長效機制,於今年上半年集中開復工項目達600多項,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工業經濟發展的“人脈”和“朋友圈”日趨擴大。

緊盯實體經濟發展,通過優化產業要素配置,培育一批主業突出的優勢產業,扶持一批有發展潛力的中小微企業,招引一批綜合效益好的延鏈補鏈項目,助力互聯網、大數據等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完善“一企一策”等系列政策措施,實體經濟發展在“善於求進”中實現跨越。

“風物長宜放眼量”。海西工業的“穩中求進”“善於求進”在上半年積蓄的巨大能量,正逐步向全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廣闊領域釋放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