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單位今年的實習生裡,我最喜歡一個96年的小姑娘。落落大方,會做人,肯吃苦,會辦事。
一次我們一起去一個展會,35℃的烈日,我們坐在悶熱的遮陽棚下,熱得膝蓋都在流汗。連我都接近崩潰,姑娘卻始終面色如常,輕言細語,對每一個來訪者耐心微笑。
我有些心疼,低聲問她:“是不是太辛苦啦?”
姑娘抬手抹了把汗,面色不改:“沒關係呀,是我應該做的。”
清爽利落的短髮,乾淨合身的衣服,低調親和的笑容,對人對事都不卑不亢,圓滿解決,單位裡有人猜測她是富二代,出身非凡,才有著超乎常人的成熟和底氣。
深入瞭解,我才知道,姑娘並非什麼富二代,她的父母都是教師,從小就督促她好好學習,把教育孩子當成最偉大的事業來對待。
當她親身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她就會發自內心地敏而好學,努力讀書,尊重知識。
有一種姑娘,無需名牌傍身,無需濃妝豔抹,卻如同璞玉一樣,讓人無法忽視。她身上的光芒,藏著兩個字,“見識”。
看著這個小姑娘,我想起一句話:父母的眼界和格局,真的很重要。
02
“心窮”的父母,撐不起孩子的未來。
所謂“心窮”,就是缺乏對孩子未來發展的規劃和認知,只在意孩子乖不乖、開不開心等之類的問題。
有格局的父母,會考慮孩子一生的發展。
他們知道,在孩子小小的心靈裡,什麼讓孩子真正有安全感,有幸福感;什麼樣的能力,能讓孩子在未來50年,競爭激烈的社會里,不被時代淘汰。
在孩子尚小的時候,你給他/她看的東西,真的有可能改變他/她的一生。
梁寧在她的專欄裡說,她曾經看到一篇文章,說的是慈禧太后和伊麗莎白一世。她們倆都是能力超強的女強人,都主政國家超過40年,卻主導了兩個國家完全不同的結局。
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是英國曆史上的“黃金時代”。那40年裡,英國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莎士比亞、弗朗西斯·培根這樣的大師活躍在歷史舞臺上,英格蘭文化攀上了它的巔峰。
而慈禧在位期間,卻是我們國家歷史上最為屈辱的100年。滿清政府內憂外患,閉關鎖國,簽訂賣國條約,賠款無數。
兩人的第一個不同,就在於幼時接受的精神資源。
伊麗莎白童年時,老師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人文主義者羅傑·阿斯卡姆。在他的教誨下,伊麗莎白通六國語言,從亞里士多德到凱撒、哥倫布,各種名人手跡著作,她如數家珍。
而慈禧,歷史原因導致了沒人去規劃她應該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成為什麼樣的人。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觀念下,她只接受過《資治通鑑》和中國古典戲文的影響。
而這相對單一和守舊的精神資源,構築了當時中國最高統治者的世界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個國家百年來的歷史。
家庭教育,會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喜怒、好惡,最初的慾望與夢想,恐懼與憤怒,都從這裡起源。
有遠見的教育者,都有狠眼光,在孩子童年乃至少年時期,最大程度地拓展他/她人生的寬廣程度。
這也是為什麼,伊麗莎白一世的老師,羅傑·阿斯卡姆要讓她學習六國語言。
雖不能行萬里路,學好知識,讀萬卷書,是最快地擴展人生寬度的途徑。
每學一門學科,都是在為人生打開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門。從原汁原味的各國著作中,一個人能受到不同文化體系、思維邏輯和價值觀的衝擊,用不同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從而變得更包容,更博學,更開拓進取。
古人如此,今人亦然。
閱讀更多 大腦派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