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林氏與花嶼六橋

上街林氏与花屿六桥

會潮橋

上街林氏与花屿六桥

玉浦橋

上街林氏与花屿六桥

花嶼橋

上街林氏与花屿六桥

“祥符九年”石刻

上街林氏与花屿六桥

上方橋

據史料記載,自古至今,閩侯上街有“兩寶”名動福州:一是兩千多年前的“茉莉之鄉”,二是千年前的“花嶼六橋”。

捐資建橋造福百姓

上街位於閩侯中南部,鍾靈毓秀。早在兩千多年前,原產於印度和波斯灣的茉莉花,幾經周折傳入福州,後在上街這片土地上安家落戶。久而久之,盛產茉莉花的上街被人譽為“茉莉之鄉”,亦稱“花嶼”。

古時候,上街有數十座古橋,至今尚有近20座,其中就有著名的“花嶼六橋”。昔日,上街河溝眾多,給當地人出行帶來諸多不便。此事驚動了居住當地的開閩都統使林碩德及其家族(“林氏家族”)。他們決定建造木橋,方便民眾出行。於是,或獨資,或募緣,自後梁乾化三年(913)至貞明元年(915),先後在上街建造了會潮、玉浦、花嶼、溫陽、玉丘、上方等6座橋樑,統稱“花嶼六橋”。6座古橋,歷經千載風雨,僅溫陽橋被完整地保存下來,幾經歷代修繕,雖仍在發揮作用,但橋的原貌已經改變了。

林碩德(860-926),號天覆,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僅21歲的林碩德,帶領民眾參加王緒領導的壽州(今安徽壽縣)農民起義軍,與王緒、王潮、王審知等人一起,從光州輾轉到江西九江、南昌入閩,先後攻克福建汀(州)漳(州)兩州,以及泉州、福州等地。乾寧元年(894)十二月至後梁開平三年(909),林碩德被王審知先後封為威武軍都統使、開閩都統使。後梁乾化三年(913),閩王王審知賜翁(林碩德)分食邑古侯官縣治,封第於古侯官大嶼頭山,令十八翁居之。

一千多年來,林氏家族世居上街,已傳了三十七代。林氏家族人才輩出,從唐末至明中葉,先後出過“三統帥、一宰輔、二尚書、雙翰林、十二進士”。其中頗為著名的便是六世祖林安世。據說,在宋元豐二年(1079)清明節那一天,林安世與鄉親們一起去祭掃祖墓,路過渡口時,正好渡船剛離岸。林安世心急如焚,連忙呼叫渡船返回。誰知船工不但不回,反而冷言冷語道:“想要趕快過河,為什麼不自己建橋?”林安世聽罷氣得火冒三丈,當即許下心願,定要為鄉親們造橋。後來,林安世終於建成了十四門橋。除此以外,林安世還捐資重建“花嶼六橋”,修復侯官龍台山石塔等。

林氏族人在上街築橋治水,造福百姓,功德無量,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會潮橋

會潮橋,俗稱石塘橋,或稱新宅橋,位於上街鎮新豐村新宅自然村,原為木橋,宋政和七年(1117)改建為單跨平梁石橋。

據《六橋林氏族譜》載:“會潮橋在上街石鼓埕西,俗稱石塘橋,或稱新宅橋。旁通旗麓各村落。橋樑左側鐫刻有:閩縣陳彥遠為亡考陳三十二郎、妣林六娘,捨身造橋二所。右梁石刻雲:政和七年十月□日……”

會潮橋系石結構,長7米,寬1.5米,橋高2.5米至3米。今因橋面改造,原橋已被水泥覆蓋。

玉浦橋

玉浦為上街境內浦流,與閩江通之。玉浦橋,位於上街鎮新豐村,原為木橋,宋淳熙八年(1181),由六世祖林安世出資改建為石樑橋。初建為兩門,後縮為一大門。因近屬杏山,俗稱杏楊橋,南接梧楊也。

《六橋林氏族譜》載:“玉浦橋,在杏山東里許,橋有兩門。是橋下達浦口、南嶼各處,為鄉中出口孔道。俗又稱杏楊橋,因近屬杏山,南接梧楊也。1963年,邱明肅宗波子在南洋,匯款為七十壽。波以是款,命子守元,取里人修是橋雲。橋旁有石刻‘林居廣同室中廿一娘,舍梁重造’等字,今不見矣。玉浦橋系石結構,長10米,寬1.6米,兩孔長各4米……”

花嶼橋

花嶼橋,原名鄭嶼橋,俗呼雙合橋,位於上街鎮花嶼村祖厝浦,系雙孔石構平梁橋,東西走向,全長10米,寬1.5米,橋面距水面2.5米至3米。《六橋林氏族譜》載:“橋‘在舊祠東北里許。譜稱鄭嶼。因其前達鄭嶼,俗稱祖厝雙合橋,謂北達赤塘,南通玉浦也’。”

花嶼橋始建於後梁乾化三年(913),原為木橋,宋時重修改為石樑橋。《六橋林氏族譜》載:“花嶼橋。舊譜載:花嶼橋,鐫有‘興和裡,元豐庚申年(1080)弟子林懷資(林居廣之子)重修’。”

明尚書曹學佺《名勝志》曰:“花嶼為林公碩德賜第宅之地。有亭臺花木之勝。今石多折損,橋上鐫刻的字亦不全。”

花嶼橋現已改為水泥橋面。原橋被水泥覆蓋在底下,只能從側面看到原橋花崗岩條石的橋面、橋墩等。

溫陽橋

溫陽橋,又名溫頭橋,位於上街鎮上街村,系石構平梁橋,南北走向,全長8.5米,寬1.43米。一墩兩孔,墩臺由條石縱橫交錯壘砌,不等跨,北孔跨度1.9米,南孔跨度2.4米。橋面由兩根花崗岩石樑並排架設,東向石樑長7.4米,寬0.88米,厚0.2米。

溫陽橋始建於五代後梁,橋面石樑上有多處鐫刻:西北向石樑上刻有“陳二十三娘為亡夫林十八郎、張瓔與室葉二十二孃肅仁保與室張六娘各舍梁乙條”;橋南西向石樑上刻有“募緣會,元豐三年庚申(1080)重鐫”;橋南東向石樑上刻有“弟子林懷資(注:懷資系居廣公之子,任俠好義,有父風,曾修花嶼、溫陽各橋)為四恩三有舍梁一條,又己未至於祥符九年(1016)丙辰基止木石……”

這座古橋雖得以保存,但失去了昔日的光環,橋下兩孔現已不暢通。

玉丘橋

玉丘橋,俗稱林前橋,位於上街鎮花嶼,古稱在上街大宅埕前一百三十步,初為十八翁葉構木橋,始建於貞明元年(915)春,後六世孫居廣易以石樑橋,計有三門。橋旁刻有“林居廣同室二十一娘陳氏發心舍梁六條重造”“淳熙十年(1183)造”等銘文,僧惠信住興琳寺時募緣重修。

清初梁折其二,橋面上還有兩根石樑掉入池底。1972年,里人撈出石樑,每梁剖開兩片,供作興建玉浦水閘之材料。原橋並未留下任何資料照片。

上方橋

上方橋,又稱上峰橋,位於上街鎮新峰村,古稱在杏山西南里許。

上方橋始建於貞明元年(915),後由林碩德之六世孫林居廣易為石橋。橋上舊有石刻“興和裡林居廣同室中陳二十一娘,舍石橋樑六條”等銘文。相傳,居廣公富而無後,祈夢求子,夢仙翁示要有子,必爾婦受千人跨。公悟,乃廣修各處橋樑,並刻有室中陳氏二十一娘造等字。後果然得一子,即懷資公,長亦任俠好義,有父風焉。孫名虎,宋代進士。

據林其營《六橋林氏宗譜》載:“橋‘今縮短為一大門。俗化稱上峰橋。今上街新鎮漸由大宅弄移至橋西,建有供銷社、醫藥公司、郵電分局、油廠、建築社、糧店等,為上街最熱鬧之地’。”

20世紀90年代,上街舊街改造時,上方橋改為水泥橋面,並增設了護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