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還你一個真正的精絕古城

考古學家還你一個真正的精絕古城

考古學家還你一個真正的精絕古城

網絡季播劇《鬼吹燈之精絕古城》剛剛收尾。

“精絕古城”這個華麗麗的名字使它看起來像個虛構的玄幻世界,但你知道嗎,精絕古城確有其地。

不過,《鬼吹燈》畢竟只是小說,有著太多的想象,與真實的考古有著巨大的差距。

精絕古城是一百年前令世界震驚的考古大發現,和它相關的也是考古界數一數二的無可替代的大人物。

中國考古學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重要發現更是讓中斷已久的尼雅(精絕古城)遺址再度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斯坦因發現尼雅遺址

談精絕古城,我們不得不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談起。

雖然當時整個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但那時的中國卻是全世界探險家、地理學家、考古學家最嚮往的地方,中國也以古代文明的再發現而聞名於世——

比如1899年,閒散的京官王懿榮得了瘧疾,不得不買一些龍骨來服用,結果卻意外地辯認出幾個甲骨文,從而揭開了安陽殷墟的大秘密,使中國歷史的紀年從公元前841年的周召共和前移了近十個世紀……

比如1900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由北向南穿越了羅布泊荒原,僅僅是因為將一把鐵鍬遺失在了營地中,便發現了一個滿披流沙的遺址,遺址中有佛塔、民宅、官衙……這就是後來被世界熱議的樓蘭……

下一個,你猜對了,就是我們熱議的新疆民豐縣的尼雅了。

尼雅遺址的名稱來源於我們所說的尼雅河,這條河流的名稱卻起源於一個更古老的名稱“尼壤”(NINA)。

在維語中,民豐縣城所在的綠洲一帶被稱作“尼雅巴扎”,意即“尼雅河上的集市”,這個名稱直到現在還有人使用。

現在的尼雅遺址,如果一定要定位的話,南起北緯39°50′36″ ,東經82°43′57″,北至北緯38°02′30″ ,東經82°43′10″ ,沿尼雅河道南北方向帶狀展開。海拔1250米,後期的遺存有180平方公里,南北最長27公里,東西最寬處7公里,一般是三至五公里。新疆現在最小的縣也有兩三萬平方公里,最大的縣有十多萬平方公里。所以遺存的面積只相當於今天當地的一個行政村。

據戴布思(Jack A.Dabbs)的《新疆探察史》記載,1889年5月,俄國皇家地理學會組織的探險隊,到達了中國崑崙山西北部的尼雅古國等地區,第二年(1890年)法國的考察隊也到達了尼雅古國,但是這兩次都沒有進入尼雅遺址。

然後斯坦因來了。

考古學家還你一個真正的精絕古城

1901年1月,匈牙利裔英國人、探險家斯坦因結束了對塔克拉瑪干沙漠克里雅河流域的丹丹烏里克的探險發掘後重新回到綠洲。在今天的民豐縣,當時還是個小巴扎,他非常偶然地聽到人們講起不遠處的沙漠裡面掩埋有一處遺址,過去是繁華的城市,一場意外的風暴將其掩埋了。

當時他正在四處出高價收購各種文物。有一天,他意外得到一位磨坊主人藏有的寫有佉盧文字的木板。

這或者也是命中註定的事情。斯坦因自己有非常好的古文字修養,通曉匈牙利文、德文、法文、英文、希臘文、拉丁文外,專攻古代印度語言,曾受業於印度文字學權威,在梵文、波斯文、古突厥文方面有一定的造詣。這即使在今天也無人能及。

網劇中虛構的所謂“鬼洞文”其實是佉盧文,是看上去像蝌蚪一樣的古文字,被稱為歐洲的甲骨文。據語言學家考證,它可能是由中古印度雅利安語系的犍陀羅演變而來的。

這種文字在公元初到公元四、五世紀,主要流行在印度西北部和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還有阿富汗境內,是當時的貴霜王國的文字。隨著貴霜王朝的滅亡,它也消亡了,成為無人能識的文字。直到19世紀中期才有英國學者釋破了這文字的奧秘。

但這種已經消亡的文字並不多見,除了在貴霜王朝的碑銘上,其它地方已經很難發現。

然而在新疆,尤其是塔里木盆地南緣,在樓蘭和尼雅,斯文赫定和斯坦因卻分別發現了大量的佉盧文書,他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敢相信自己有這樣的運氣。

斯坦因立刻重金收購了殘存的木板,並請磨坊主人擔任嚮導急匆匆地趕往遺址。沿著尼雅河向北,幾天以後,就到了廢墟。

幾乎沒有多少意外,斯坦因就獲得了人生最大的一筆財富。滿地散落的都是佉盧文木簡,數量超過了當時古文字研究者所見過的所有佉盧文的總和。

而且埋在沙下的木簡上的佉盧文墨跡,就像昨天剛寫上的一樣鮮亮。

除了佉盧文木簡,還有用梵文雅語書寫的一段段佛經,無數的漢文木簡。還有陶器、銅鏡、漢朝的錢幣、鐵器、玻璃、貝器、水晶珠飾、木器、漆器殘片。當然還有各類織物。一些東西更是歐洲人從未見過的,比如捕鼠夾、靴熨斗……

斯坦因是這樣描述這個被廢棄的遺址的:

當年的文書還完好地封存在屋內,儲藏室裡厚積的穀子還有橙黃的顏色,房廳屋宇的門還是關著的……時間看似停止,人們彷彿剛剛離開這裡。

再加上遺址周圍的官署、佛寺、民居、窯址、果園、桑林、古橋、水渠、墓地等遺蹟,尼雅文明曾經達到的高度毋庸置疑。

由於食品、用水不足,斯坦因被迫早早結束了這次尼雅的發掘。斯坦因離開時說,“此次再見,絕非永決!”半個月後他把這些珍貴的文物裝成12大箱,迫不及待地運回倫敦。

他用尼雅河的名字給這個遺址起名為尼雅遺址。

他把自己的發現宣講給西方,他把佉盧文書、漢簡等重要文獻交給沙畹等語言學家去破譯。

精絕國,東西方文化的混血文明

王國維和羅振玉兩人很早就注意到斯坦因從西域得到的漢簡,對於他把漢簡拿到英國,“神物去國,惻焉疚懷”。

後來聽聞沙畹正在整理出版漢簡,便輾轉託求,終於在未出版時“沙君乃亟寄其手校之本以至”,兩人得以分端考訂,遂有《流沙墜簡》問世。

在《流沙墜簡序》中,王國維經過嚴密的考證證實,尼雅就是漢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綠洲王國精絕。

《漢書•西域傳》記載,“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驛長各一個。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廬國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彌四百六十里。”離長安有八千八百二十里,住著四百八十戶人家,有3360人,養著士兵五百人,有官有民,有兵有將,五臟俱全。

當時的西域三十六國,有大有小,大的人口近十萬,中型的一兩萬,小的只有幾千人。

考古學家還你一個真正的精絕古城

精絕國是小國。但它位於絲綢之路南道,地處東西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這在《後漢書•西域傳》中也有提到,如“出玉門,經鄯善、且末、精絕三千餘里至拘彌”。

東漢末年,鄯善人征服絲綢之路南道樓蘭、且末、小宛、精絕和戎盧等國,建立了西起尼雅河、東至敦煌的鄯善王國。此後,精絕成為鄯善統治下的一個州。

我們可以想象,那條從中原的洛陽出發,穿越河西走廊,越塔里木盆地,翻越帕米爾高原,走西亞,直抵地中海沿岸的7000公里的絲路長途上,尼雅就在中段。

精絕國看起來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中原的漢字和佉盧文先後在木簡上都有出現。後來的考古發現,當時的尼雅王對自己的稱呼有許多種,比如稱“偉大的國王”,像是波斯國的稱謂,又稱自己是“法的執行者”,王中之王,與印度有些類似,當然也稱自己為“天子”,這個是漢朝的稱謂。

有的專家認為佉盧文使用時正是佛教向外傳播的重要時期,有許多佛經是用這種文字抄錄的,因而隨著佛教的傳播在中亞廣泛使用。

但非常令人吃驚的是,到了塔里木盆地,它深深地打上了中原文化的印跡,它如漢簡一樣地被使用,穿個洞用繩子進行捆紮,然後用東方特有的封印來防止洩密。

同一塊木簡上,有時有兩顆封印,一個刻著漢文的篆字,一方雕的是西方某位神的頭像。

還有犍陀羅藝術。之前大家早已知道,這種古典的藝術曾經傳播到印度西北部的邊緣,但在尼雅與樓蘭被重新發現之前,從未料到它們會傳播到遙遠的新疆。

在尼雅,古希臘藝術風格的傢俱、健陀羅的裝飾圖案等,都顯示了中亞、南亞甚至西亞等地的文化影響,而內地絲織物、銅器、漆器等物品,顯示了與中原地區的密切聯繫。東西方文化匯流而成的混血文明,形成了尼雅文化獨特的形式和內容。

羅布泊荒原上的樓蘭、尼雅綠洲上的精絕,相距雖然幾百公里,但在西漢時都是西漢王朝管轄下的兩個王國,也都是當時絲綢之路上最敏感的神經,最繁華的中轉站。

到東漢時,又同在一個鄯善王國的大旗之下,最後又都隨鄯善國的滅亡銷聲匿跡。

乾燥的氣候環境顯然是尼雅遺址能夠越1500年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很多有機物,樹木、紡織品都可以借沙漠這樣乾燥的氣候環境保存下來。

考古學家還你一個真正的精絕古城

許多尋寶者應該也進來過打擾過,但他們更多隻是衝著金銀財寶去的,並不會對這些比金銀財寶珍貴千萬倍的文書資料有興趣,也不會對代表當時人們衣食住行的那些物質文化遺存有鑑別能力。

所以精絕王國的遺址,呈現在斯坦因面前時,應該就是當年主人剛剛離開後的情況,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當年的歷史文化面貌,所以斯坦因才感慨說那是“東方的龐貝”。

但隨著斯坦因將尼雅介紹給西方,尼雅的劫難就此開始。

除了斯坦因,其它各國的探險家紛至沓來。而且這些探險家都會高價收購文物,客觀上刺激了在塔里木盆地的尋寶熱潮,導致這一地區的盜掘文物之風長盛不衰。

斯坦因唯恐斯文赫定等其他探險者也去了尼雅,很快就策劃了第二次新疆之行。1906年重返尼雅,這次盜掘準備得更為周密充分,這在隨後完成的《踏勘尼雅遺址》報告中有清晰的體現。

斯坦因先後四次進入新疆,盜走了包括敦煌文書在內的大量珍貴文物。

1931年,斯坦因第四次進入新疆時,覺醒的中國知識分子已經不能再容忍他的強盜行為,相關部門多次勒令他離開中國。但他依然用盡了手段,揹著監管人員不得動土的指令,讓隨從在廢墟中挖掘出26枚漢代木簡。

就是在這些木簡中,他終於找到了讓他期盼以久的記載,“漢精絕王承書從……”這7個字直接清楚地肯定了木簡出土的廢墟確實就是精絕王國的住地,尼雅就是《漢書•西域傳》中的精絕國故址。

這枚珍貴的漢簡現在收藏在大英博物館中。

解放後,尼雅遺址出土了國寶級文物

斯坦因離開後,尼雅的考古也沉寂下來。直到20世紀50年代,新疆的考古慢慢恢復後,西域古代文明也成為新疆考古的重點。

1959年2月,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史樹青,作為新疆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的成員進入尼雅。他清理了尼雅三號遺存的一間廚房,發現了麥子、青稞、糜谷、幹羊肉、幹蔓菁等食物,還注意到一處鍊鐵遺址,包括礦石、燒結鐵和坩鍋。

史樹青在民豐縣還徵集到了一方“司禾府印”,司禾,與屯田有關,古代西域,地廣人稀,絲路開通後,西漢政府為了保障商旅安全,在沿線實行屯田政策,平日裡開墾農田修個水渠,打仗時則為軍隊。這一政策受到綠洲各國的一致擁護。司禾府就是統率屯田士兵的。這枚印也算是填補了文獻的空白。

同年的10月,新疆博物館的考古隊也進入了尼雅,跋涉了七天,工作了九天,清理了十處民居。

10月的沙漠,天無半片雲,地無一棵草,白天熱到40度,晚上冷到零下10度,經常還會有八級以上的大風。就是這樣,考古隊還發現了一座保存完好的精絕貴族夫婦合葬墓。越千年未朽的屍體,穿在乾屍上豔麗的“萬世如意”錦袍,充滿中原風情的雞鳴枕,“君宜高官”的銅鏡,還有大量非錦即綢的上衣、長褲,還有印花棉布以及一小塊紙片……

1988年、1990年至1997年間,由中日有關專家共同組成的“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先後對170多平方公里的尼雅遺址進行了9次預備考察和正式考察,每次發掘大概在半個月至三個星期之內,9年一共有140天左右。

原新疆考古所所長王炳華是9年考古的親歷者,他稱這一段是尼雅古國考古的黃金時代,每年的十月,30餘名基本固定的考古人員就會趕往民豐匯合,每年也有一些研究古文字、歷史、地理、佛教史、古代絲綢的學者加入,再加上僱工、司機和後勤保障人員,也是浩浩蕩蕩的一支隊伍,平日裡無人問津的當地招待所立刻就會爆滿,由於要購買大量的蔬菜、睡袋、帳篷、烤肉烤饢的無煙煤,民豐的居民也就知道了考古隊員要進入遺址了……

王炳華先生1960年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畢業後就分配到新疆,從事考古工作40多年。他發掘過古墓溝,重新尋覓到小河墓地,由樓蘭東入敦煌,西向焉耆、輪臺,南向伊循,重訪過當年斯坦因發掘過的所有遺址,包括樓蘭和尼雅。

王炳華說,斯坦因作為一個學者,他對西方的文化是非常熟悉的,因此在尼雅出現的文物,凡是跟西方文化有聯繫的地方,他都可以把它充分地識別出來,把它介紹出去,但是對於東方文化,對於漢朝的中原的文化,他的瞭解非常有限,因此我們在他的報告中是看不到精絕國與中原的多少聯繫的。中國的考古恰恰彌補了這個不足,使尼雅遺址變得更為豐滿,呈現出與中原有著非常緊密聯繫的一面。

大家公認1995年的考古工作收穫最為豐碩,毫無異議地成為當年的十大考古發現。

尤其是發現一座東漢末至魏晉時期的雙人合葬墓,(現在命名為尼雅古墓群8號墓),出土大批珍貴文物,其中一塊織錦護膊織著八個漢隸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令世人震驚,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同時出土的另外一塊織錦上有“討南羌”三字,兩塊織錦可以和綴為一句話“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除去文字之外,還有用鮮豔的白、赤、黃、綠四色在青地上織出的漢式典型的圖案,雲氣紋、鳥獸、辟邪和代表日月的紅白圓形紋等,內涵極為豐富。

王炳華至今依然記得發現這塊兒織錦的情景,也是在一具精絕王夫婦合葬墓中,完整的棺木悄悄打開看一下,發現胳膊上有一塊錦,是為了把衣服綁得緊一點,並不很大的一塊錦料,但上面的銘文非常清楚。“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這幾個字非常清楚,當時非常激動,立刻不敢動了,知道里面有絲織品,怕經過一千多年保存質地不是很好,需要重新封起來,等把準備工作做好再來提取。

考古學家還你一個真正的精絕古城

當年精絕王國的統治者,對‘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含義,應該沒有那麼深的理解,他也許就是覺得好看,只是作為一種布料使用,這些從中原過來的漢朝的織錦,從圖案設計到它的一些吉祥用語,都有非常特別的含義,但西域三十六國的貴族們並不一定有那麼深的理解。”

還有精絕王陵,位於一處高大的沙丘之上,100平米的探方中,清理出墓葬八座,3座矩形箱式木棺自東向西一線排列,5 座船形木棺環伺周圍。

木棺在長方形豎穴沙室之內,棺上蓋毯、覆草、壓沙,木棺外圍有木框架,形如外槨,外槨與沙穴間填充有麥草、葦草和紅柳枝。合葬男女兩人,齊頭並臥,頭下墊錦枕,均已成乾屍。身上覆蓋單層錦被,兩人被全新織錦雙層縫拼,面部蓋錦質面衣,女主人頸部腕部都有珠飾。男女主人腳下滿是陶罐、木盆,弓箭,木叉做成的兩具衣架分別置在男女主人身邊,掛著錦上衣的絲質長裙等,女主人身邊還有漆質梳妝盒,內裡銅鏡、梳、篦、香囊齊備,還有線軸等女紅用物。

男女主人隨身之物,全是東漢時期流行的綿綢,出土的31件絲織衣物中,錦和以錦為主的就有17件,使用了不同花色的錦料,其中的長樂大明光錦、延年益壽長保子孫錦、世無極錦在樓蘭東部的漢墓中也可以見到。而“王侯合昏千秋萬歲宜子孫”錦被則是兩漢王朝與少數民族和親時專用的織物。這對男女,也許就是一次和親中的男女主人公。

事實上,在樓蘭或者尼雅,最讓人歎服的,除了斯坦因發現的佉盧文書,就是大量的紡織品。這些織錦上的圖案既有西方的幾何圖形,又有吉祥的方塊字,既有美麗的花草紋,又有繁複的翼馬對羊圖案,這充分說明了精絕扼守著絲綢之路南道的要衝。

王炳華他們還在尼雅河尾閭地段的沙漠深處發現了一處青銅時代的早期人類活動遺存,殘存的陶片,馬鞍形石磨器,石鐮、羊骨隨處可見,還有一處十平方米左右、厚達30釐米的羊糞層,顯然是固定居住才會聚集而成。

考古學家還你一個真正的精絕古城

地質學家認為,在第四紀全新世早期氣候溫暖的階段,新疆塔里木盆地是非常宜居的,比如在樓蘭還發現有漁網殘片和魚骨,至少也曾經是魚群流動。在盆地周緣發現的繁榮的新石器文化就發生在這一時段,在距今2500年前,尼雅就有人居住,從事農業生產。

沒有破壞痕跡,精絕國緣何消失?

大家最關心的問題還有尼雅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現在科學家給出的答案是蒙古人種與歐洲人種混合的特徵。這裡有大量保存完好的人骨,尤其是不少保存完好的乾屍可供研究。

這裡的一部分人身軀比較高大,體毛豐富,面型狹長,眉弓突出,大眼,高鼻骨,部分鼻尖鷹鉤,大多為深棕色頭髮。但也有一部分人是黑髮,有著比較凹淺的鼻樑,較寬的顴骨,鏟形門齒。所以這裡的人並不單純,具有不同類型的人種的混合特徵。

他們同時從事農業與畜牧業。遺址發現很的蔓菁、莤草,是作染料的,應該是當時手工紡織時不能缺少的。還有大量的紫苜蓿,顯然是駱駝及大型牲畜的飼料。

羊肉是尼雅人最主要的肉食,羔羊腿經常出現在陪葬品中。釀酒業在精絕是很受重視的,遺址的不少房屋內都發現了一種大陶甕,小口,平底,器腹大又深,很可能是存儲酒液的。

精絕人應該是好酒的,在王室徵收的實物稅中,酒是一大項,很多文書居然是催繳酒稅的。遺址中有很多的葡萄園,有的葡萄園面積大到1500平方米。秦漢時期的中亞葡萄酒非常流行,所以精絕人用葡萄釀酒並非不可能。

製陶也是精絕人從事的主要行業。在佉盧文書中,發現有陶工的字樣,這裡的陶藝應該也是代代相傳的。木器和弓箭製造,也是專門的手藝。

進入尼雅的廢墟,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滿目蒼涼的充滿歷史滄桑的各種建築遺存,這裡的環境決定了不可能有巨石和青磚,主要是”木骨泥牆”。

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築軀殼,主要是胡楊與紅柳做成的立柱,蘆葦和紅柳編織成的牆上敷著薄薄的一層泥土,泥塵內外如果再塗上白灰,再繪上一些赫紅色的圖案,就可能是非常奢侈的豪宅了。

佛教在尼雅人的精神世界裡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現在尼雅的標誌性建築還是它的佛塔,小的佛寺則更多。

考古學家還你一個真正的精絕古城

對於精絕古國的忽然消失,有多種原因的猜測。

其一,突然而來的災難性天氣,比如地震、比如在精絕古國傳說中七天七夜的黑沙暴。

其二,是自然環境的惡化,原本賴以生存的綠洲環境的惡化。但20世紀時探險家們還可以用獨木舟從孔雀河進入羅布泊,可見並沒有斷流。

其三,突然的社會災難,包括敵人的入侵或者國家的政變。在所有的遺址中,房屋並沒有燒燬、砍砸等人為破壞的跡象,更見不到橫屍遍野般的戰爭跡痕。相反,沒開封的佉盧文書整齊封存在屋內,儲藏室內的糧食也沒帶走,種種跡象表明人們撤離時很從容。

已經破譯的佉盧文中詳細記載,當年精絕人最擔憂的是來自東南方蘇毗人的攻擊以及於闐王國的威脅,在西域古國間的戰鬥中,如果一個國家由於戰時行政管理系統遭到破壞,很容易導致水利灌溉系統的失靈,居民也會被迫遷移。

而尼雅的廢棄更為可能的是它在絲路中心地位的喪失。

比如河西走廊的北涼王朝有了高昌這一新的中心,這是明顯優於樓蘭或者精絕的新道路。畢竟只要中心地位不變,總是可以通過強有力的組織來繼續維持中心地位,包括引水修渠。但是一旦軍隊放棄屯田,相關機構撤離,一個城市很快就會荒廢。類似的情景,今天還可以看到,比如由於鐵路改道、高速公路興起導致一些原來的繁榮城市地位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