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少有人捐款給中國大學,而外國大學能吸引如此多的捐贈?

這個問題其實不好回答,我覺得我們需要:

1.先講講美國的大學,再回頭講國內的大學,瞭解運營機制上的差異。

2.再結合第一點來看一下捐款對不同類型學校的不同意義。

為什麼少有人捐款給中國大學,而外國大學能吸引如此多的捐贈?

1.1首先得講講美國大學的類型:

public公立, private non-proft私立非盈利, private for-profit私立盈利,當然大部分是非盈利的,盈利性的佔比不大。

捐贈方面有貨幣和有價證券的形式(叫endowment為主),也有以實體,比如房產、設備、藝術品等為形式的(叫donation)。

上一段落提到的public公立學校的收入來源當中大部分來自政府(聯邦、州政府和學費),來自校友的捐贈比例很低。

而private的學校,在收入來源方面,捐贈的佔比就非常大,博士研究生給學校的捐款是最多的,佔到博士階段學校其他收入的近70%,接下來是本科,差不多約65%(也是一樣,這個比例佔到本科階段收入其它各類收入的65%左右),最後最低的是碩士研究生,約20%。

為什麼少有人捐款給中國大學,而外國大學能吸引如此多的捐贈?

換個角度,綜上也可以大致看出美國本科教育是最精華的部分,博士研究生因為基數相比本科小很多,所以我這邊強調的是本科教育。

美國的大學學生在接受完本科教育後,很少選擇讀碩士,美國的教育從大學的博雅教育開始就重點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獨立人格,並通過各方面的啟蒙和引導(教授、教職工、包括求職顧問和學術顧問、校友)讓學生找到自己明確的人生方向,獨立自主的能力。

所以大多本科生已經獲得了最大化的教育帶來的收益,因此對學校的感謝也是邊際效益最大化的階段,自然更願意感恩。

我在美國讀的是商科,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自畢業起每年會把自己年收入中的一定比例回饋給母校,還在大陸地區為母校的各項推廣項目做各項支持,我在各項對外活動和節目錄制中也屢屢自豪地為母校站臺。

1.2再來講講中國的大學:

國內的大學目前來說還是以公立的為主,從排名當中可以看出公立學校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核心力量,因此參考以上對美國大學的理解,就可以判斷國內學校很少依賴校友的捐贈,因此也並不存在給母校捐贈的這樣的價值體系。

相信隨著2016年國家的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推行和逐步落地,民辦(私立)學校也會逐漸崛起,相信後邊給學校捐款的氛圍也會逐漸形成(篇幅有限,就不做深入展開了。)

為什麼少有人捐款給中國大學,而外國大學能吸引如此多的捐贈?

2.話說回來,解釋了捐款後,我來講講學校拿了錢有什麼用:

簡單來說,捐款的多少對學校這樣一個entity/organization來說是全方面運營更好的基礎,有了更多的錢,可以聘請更多頂級的教授(師資),也可以給予頂級的生源更多的獎學金來吸引人才;

同時學校在品牌方面也需要經費來做宣傳,在排名本身也會很現實得需要去公關遊說(lobby)獲得有投票權的學校的投票。

這些相互之間也會有加成效果,師資好了,對學生的吸引本來就更大,品牌做好了,對師資和生源也都是有利的,排名提升了,也是對這些都有益處的。

為什麼少有人捐款給中國大學,而外國大學能吸引如此多的捐贈?

說到這,大家應該很明確了,捐款對學校來說,就和營業收入對一個組織一個公司來說是同等重要的,捐款只是學校獲得收入的途徑之一,對私立學校來說是最為重要的,對公立學校來說相對重要性低一些。

獲得捐款,一個組織才能有存活survive,活下來再考慮怎麼讓組織變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