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人不學,不知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身為地球人,應當

「道」、「道」、「道」、「道」。得道不失,乃可“長存”。

中國是一個“道”的國度,自古『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大而言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謂之『大道無形』、『大道無名』、『大道無情』

究竟何為“道”,今天從實用的角度來講講這個“道”字的含義。

道可道,非常道,人不學,不知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周易·繫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道德經》:道可道,非常(恆)道。

《莊子·大宗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道』。”

老子原文: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形而上的是“玄”,無形之“道”謂之“妙不可言”;

形而下“器”,是有形的,器用之物。

這是對“道”,以一分為二的方式來解讀。

也就是說,研究抽象的道,是玄學的概念,“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法自然”,“妙不可言”,“玄”是形而上學。

“器”指的是器物,是物的概念,唯物主義認為,形而上的東西不能脫離形而下的東西存在。“成器之道”更為重要!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學習:是通過對事物的認識研究,獲得知識,達到意念真誠,端正心思,修養品性


廣義上的學習:是在生活中,獲得經驗,增強行為能力,發揮潛能,是一種相對持久的行為方式。

學習:是學以致用,人盡其才,物盡所值。


我們祖先的文化,也有很唯物的一面,不是隻會講“玄之又玄”的天機的!

器:代表用具的總成,亦指度量、才幹。另有生物體結構中具有某種獨立生理機能的部分;或代表重視“器重”之意。

往往評價晚輩會以“成器”、“不成器”來形容,“不成器”則是罵人的話!

那麼如何成器?

道可道,非常道,人不學,不知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易·繫辭上》:“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後因以比喻成為有用的人材。玉要經過一刀一刀的雕琢,才能成器,人需要積累點滴知識,才能獲得能力發揮用處。大器是指大件的器具,容量也大,形容大才好比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這就得說說隨珠和璧的故事啦:

春秋戰國時期,楚有和瑋,隨侯有珠,隨珠和璧都是寶中之上寶。

隨珠據說是用來彈了千里之雀。而楚王不識和璞,卞和兩次獻玉,被當成石頭,砍了雙腿,第三次獻玉,哭乾眼淚眼眶流出血淚來,楚文王命人剖開“石頭”,得到美玉無瑕的至寶“和氏璧”,這塊和氏璧經過幾次流轉,據說後來到了秦始皇那裡,被改造成了『傳國之璽』,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作為傳國信物。

和氏璧和傳國玉璽最後去了哪裡,不得而知,但留給我們的是中國文明、文化的傳承。隨珠和璧均是無價之寶。

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故事,也有“有眼不識荊山玉”、“隨珠彈雀”作玩資的高級玩家!

有“白壁三獻”“珠聯璧合”齊心協力,保家衛國的,也有“隨珠彈雀”、“明珠暗投”的,或者也可能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可見,這無知者無畏是強大亦可怕!

形而下之器,如傳國之器“和璧國璽”中多包涵的“道”,有“承天載物”之“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道法自然,道和德本為一體,互根互用。


此文淺談國學文化的“道”“德”,有興趣可以通過學習,增加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掌握“道理”具備“道德”!或者說是“哲理”、“真理”!

“道”好比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

“道”與“器”是相應合一的,或許就是同謂之玄,玄之又玄,妙不可言之意。



道可道,非常道,人不學,不知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道德經》是我國偉大的哲學思想,是不屬於唯心主義、唯物範疇的。但研究形而上學的“玄、妙”,顯而易見是唯心而論了。

顯然,學以致用,是以人為本;學習知識,是要明白“道、德”,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發揮自我價值,也會得到回報的!

至於這是唯心還是唯物,顯而易見,不言自明。

當下當然不是依靠看“雞湯美文”吸收營養了,雞湯文片名狹隘的引導消極理念,

國學易理佛經道藏儒典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幾千年的凝聚的結晶,學習是取其精要集腋成裘,集大成,融匯貫通。

另外,“唯物辯證法”,也是應該掌握的哲理。而各種知識,專業技術,業務能力,傳統文化歷史倫理等等也就是“道”,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就是修“德”。而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即是“道”也是“德”,“道、德”是一體的兩面的不同體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說到底還是要學習知識,學以致用。

無術之人無道,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不善之輩不德,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學習是求本、遠志、厚德、弘毅、明法、篤行。

學習即是“問道”。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毛澤東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道可道,非常道,人不學,不知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文字理論上說起來一大堆,各類解說紛紛,反正是知者多,解者少,在此就不重複贅述了。

老子《道德經》上說“道可道,非常道”,這個“常”字,本來是個“恆”字,“道可道,非恆道”,漢代因為避諱,改成了“常”字。到了宋代以前衍生出三層含義:

一、道若可以言說,就不是永恆常在之道。

二、道可以言說,但不是人間常俗之道。

三、道可以言說,但道非恆常不變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人不學,不知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道可道,非常道,人不學,不知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道可道,非常道,人不學,不知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