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海员证5次出海行程10000多海里 他拿下映·纪实影像15万元大奖


《怒海谋生》是反映一组中国渔民靠海吃海的作品。2018年7月,摄影师李颀拯凭借这组作品,获得了第二届“映·纪实影像奖”评委会大奖,拿下15万元奖金。  一条行驶在太平洋公海上的中国金枪鱼捕捞渔船。根据船型和作业方式的不同,远洋船在海上的作业时间从15天到3年不等。图/李颀拯

摄影师李颀拯从2012年12月开始,考取了海员证,先后5次随远洋渔民出海作业拍摄,最远到达东太平洋,行程10000多海里。图为中国东海上的嵊山岛,曾经有大量的渔村,由于渔业资源的枯竭,渔民不得不外迁,剩下空荡荡的村子。图/李颀拯

他还用5年时间走完中国的海岸线,做渔业资源调查。于2018年完成工作,并出版图书《怒海谋生》,书中使用图片200多张,6万多文字。 图为中国福建东山,女人们带着孩子,来到海边给即将远洋的男人送行。图/李颀拯

中国的土地有着漫长的海岸线,然而曾经的著名渔场,如今已不得不面临无渔可捕的尴尬。无节制的海鲜消费的强大拉动力,破坏了海洋资源的再生能力。图为浙江的嵊山岛上,潜水员潜入深海20多米才能捞到海螺。图文/李颀拯

其次,海洋污染日益恶化,各沿海城市工业排污入海,港口、通讯等沿海工业的推进,也大量侵占渔民赖以生存的海域。图为潜水员在潜水,由于礁石间暗流涌动,风险也极大。图文/李颀拯

对于祖祖辈辈把大海当做粮仓的渔民来说,面前就只有一条路:去更远的海。自1994年以来,中国的海洋渔业捕捞量一直蝉联世界首位。图为由于靠近海岸线的海域没有鱼,很多小船已经废弃。图文/李颀拯

根据联合国粮农署最近发布的报告中显示的数据,中国海洋捕捞量是第二名印度尼西亚的2.5倍多,约占全球捕捞总量的17.4%。图为福建近海的老渔民,花了三个多小时放网、收网,但收获却只有几条小鱼。图文/李颀拯

远洋渔业虽然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但利益驱使,他们的脚步依然遍步全球。图为山东石岛的港口,海鸥在等待着回港的渔船,它们在等待着丢弃的小鱼小虾。图文/李颀拯

近岸在小船捞上来的,大多是垃圾,渔民们在垃圾中翻拣出可食用的虾蛄。十年前,这种虾蛄,渔民是不要的,但如今,市场上已经卖到60多元一公斤。图文/李颀拯

山东石岛的一家鱼粉厂的原料堆场里,我们走近这些原料,才能看清,这里的每一块鱼板都是由成千上万条的小鱼压缩而成。从这个冻板的饲料鱼里可以看出,里面有大量的有食用价值的鱼类鱼苗,包括带鱼、黄鲫、鲐鱼。图文/李颀拯

福建东山,澳角渔港到亲营村,一段10公里的乡道紧贴海边,一路上养殖场一家紧接着一家,数千条白色水管穿过沙滩,伸向大海,抽取养殖用的海水,再把不做任何处理的废水排回大海,排放口散发着腐臭味。海洋环保专家说:“这种沿海大规模养殖,是一类看不见的生物性污染。”图文/李颀拯


一方面是近海无渔,一方面大力发展远洋经济,中国的渔船越造越大,现代化的港口中,船也越来越多。图文/李颀拯

过渡捕捞再加上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更是把沿海渔业资源和渔民的生存空间逼到了绝境。图文/李颀拯

中国浙江宁波石浦港,上千条渔船同时出港捕鱼。虽然中国实行了每年的禁渔期制度。但由于船只太多,以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中国东海已经渔业资源枯竭。图文/李颀拯

近海无鱼,远洋搏命。 对于祖祖辈辈把大海当做粮仓的中国渔民来说,面前就只有一条路:去更远的海。一条在太平洋大浪中奋力前行的渔船。它带着船员,将在海上连续作业两年后,才能回国。图文/李颀拯

海上气候舜息万变,渔船最怕遇上大风暴。远洋渔业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图文/李颀拯

3米高的大浪足以让人体会到什么叫“远洋搏命”。海水倾泄而下,扑向船员。图文/李颀拯

在大浪中颠簸时,船体摇摆的幅度会接近30度。在甲板上行走都非常困难。图文/李颀拯

穿着闷热雨衣的船员连续工作8小时后,全身都被海水和汗水浸透,又湿又黏。图文/李颀拯

船员在甲板上,整理渔获。由于船只太多,这几年,中国东海的经济鱼产量越来越低,网袋中大多是很小的杂鱼,只能用于饲料加工。图文/李颀拯

由于船只太多,这几年,中国东海的经济鱼产量越来越低,网袋中大多是很小的杂鱼,只能用于饲料加工。图文/李颀拯

虽然远洋渔船不会特意捕捞鲨鱼,但如果有鲨鱼上钩或者游进渔网,渔民也不会放过。图文/李颀拯

由于中国以及东南亚地区有巨大的鱼翅消费市场,捕捞上来的鲨鱼,渔民马上会做切割鱼翅处理。图文/李颀拯

被杀死的鲨鱼肚中,有很多小鲨鱼流出,并很快死亡。图文/李颀拯

各种鱼类都要立刻分类清理,然后送进冻仓冷藏。图文/李颀拯

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除了捕鱼,船员只剩下无聊。他们会长时间看着大海发呆。图文/李颀拯

沿海的渔民都会定期挑着香烛和祭品到海边跪拜,祈求远洋的亲人平平安安。图文/李颀拯

由于远洋船医疗条件很差,一位远洋的船员在海上工作时,发生意外过逝。图文/李颀拯

福建沿海的养殖占据了大部分的沿海空间。图文/李颀拯

在山东一家海洋渔业博物馆里,曾经用于人类食用的经济型鱼类品种,在短短20年里,就成了只能在这里看到的标本。图文/李颀拯

李颀拯,新浪网摄影师。2007年《运河挑夫》获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银奖。2008年《城市力工》获华赛金奖,2015年获大理摄影节亚洲先锋摄影师大奖,2016年获徐肖冰纪实摄影奖,2017年获映·纪实影像奖。主要作品有《中国东海》、《缅北战事》、《村里的计生员老了》、《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等。

“映·纪实影像奖”是由映艺术中心/映画廊主办、“映画廊之友”摄影基金主办的,今年已经是第2届。本届评委会由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展览与收藏部总监艾琳·巴尼特、法国摄影家阎雷、纪实摄影家李晓斌、独立纪录片导演及作家徐星、映画廊艺术总监那日松五人组成。


“映·纪实影像奖”旨在发现、鼓励和支持关注民生、关注环境、关注社会变迁,并通过非凡艺术创造力扩展纪实摄影边界的中国当代影像创作者,通过对这些影像创作者所做探索和实践的嘉奖,支持中国当代摄影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映·纪实影像奖”特别强调“影像奖”,而非“摄影奖”,参评作品也涉及与影像相关的多种创作方式:平面照片、视频、多媒体影像装置、VR及360影像作品。参评者除了需递交已完成的参评作品,还需递交参评表,两者合一才能参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