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羣「睡」琥珀,一覺7200萬年

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 實習生 賈晨婧

記者14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團隊在緬甸中部馬圭省提林地區發現了一個新琥珀生物群——提林琥珀生物群(距今約7200萬年),為了解緬甸地質、現代亞洲熱帶雨林的形成、螞蟻的演化等提供了新證據。研究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自然·通訊》。

生物群“睡”琥珀,一觉7200万年

提林琥珀中各類螞蟻

近十年來,緬甸琥珀中發現了豐富多樣的動植物化石。先前發現的緬甸琥珀絕大多數產自緬甸北部克欽地區,又被稱為“克欽琥珀”,其地質時代為白堊紀中期(9900萬年前)。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鄭大燃博士、王博研究員團隊與香港大學和英國、法國印度等國的科研人員合作,經過實地調研,發現提林琥珀保存在煤矸石中,其上覆蓋有一層凝灰岩。通過年代學測試,確認提林琥珀的時代要比克欽琥珀年輕至少2700萬年。

提林琥珀多為透明到半透明,以紅、黃色為主,琥珀原石尺寸很少超過10釐米。研究團隊從琥珀原石中發現大量節肢動物和植物內含物,且以昆蟲化石為主。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7枚現生亞科螞蟻化石,表明螞蟻由幹部類群向冠部類群轉變在坎潘期最晚期已經開始,進一步支持了熱帶地區是螞蟻多樣性的搖籃這一假說。

從白堊紀坎潘期早期(8000萬年前)到始新世早期(5600萬年前),昆蟲化石的記錄存在一個2400萬年的斷層,提林琥珀生物群的發現填補了這一空白。它代表目前已知中生代最晚期的昆蟲群,反映了白堊紀中期到晚期熱帶生物群的轉變,為恢復晚白堊世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提供了一個珍貴的窗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