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薦——大觀通寶

大觀通寶是北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年間(公元1107年至1110年)所鑄造的年號錢。它有小平、折二、折三、當十等多種版式。

精品推薦——大觀通寶

這枚"大"字一捺特別長的當十大觀通寶,錢徑40毫米,比普通當十大觀通寶38毫米略大;厚3毫米,比普通當十大觀通寶略厚;重18.2克,也比普通當十大觀通寶重一些;製作精緻美觀,地章平整,面文和緣深峻。宋代錢幣在中國錢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今天人們觀賞、收藏的豐富寶藏。針對北宋錢幣而言,宋朝建立以後,在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鑄造了"宋元通寶"錢。因為在錢幣上直接鑄明瞭國號"宋",所以被稱為"國號錢"。宋仁宗鑄造過"皇宋通寶"等。其中"皇宋通寶"品種較多,普品存世頗豐。1979年,北京密雲縣的一個廢舊物資回收站,曾從回收的廢銅爛鐵中發現一枚國寶級的九疊篆文"皇宋通寶"。錢文疊迭,九曲八彎,如同皇帝印璽上的文字,觀賞性很強。

精品推薦——大觀通寶

北宋貨幣大觀通寶,是由徽宗御題錢文。宋代與歷朝有所不同,每換一種年號就開爐鑄新幣,若年號與寶文相重,則更鑄非年號錢。終宋三百年,通行以小平折二錢為主,其間也有大錢流通、錢幣的輪廓,尺寸都有一定標準。因此宋錢版別極多,歷代罕有,錢文除真、草、隸、篆,行外,還有便是北宋徽宗的"玉劃銀勾"瘦金體。

"風流天子出崇觀,鐵畫銀勾字字端。聞道蜀中銅貨少,任憑頑鐵買江山!"詩中傳述的便是北宋徽宗傳神的瘦金體。徽宗早年繼承帝位,崇尚書法繪畫藝術,卻不善理國。他自己則御書親題其中的崇寧通寶、大觀通寶,政和重寶,宣和通寶背陝等錢文。御書錢錢文精美,鑄造技術高超,為歷朝之冠。

圖中所示為御書錢"大觀通寶"折二錢。錢幣穿郭勻稱規整,銅色略深。錢文"大觀通寶"字體纖秀,氣韻貫通,"通"字為宋代方頭通(通字"甬"頭寫作方形)。背面無銘文。大觀通寶又有銅錢和鐵錢之分。北宋由於戰爭頻繁,官家濫鑄及民間盜鑄蜂起,銅貨短缺。因此政府開鑄鐵錢。御書鐵錢有"崇寧通寶"折二錢,"大觀通寶"小平、折二及行書小平錢。而御書銅錢"崇寧通寶"有小平和折十。折十版制頗多,並由徽宗親自指導工匠精心製作。"大觀通寶"銅貨則多,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及特大型錢。其中又以折十錢錢文最為美觀,小平錢中有些版別也極為上乘。大型銅"大觀通寶"多為傳世古幣,罕有出土,而較傳統的觀點認為徽宗御書錢中,以崇寧錢為上,大觀錢次之。同是纖細錢文,宋御書錢則與新莽錢文審美意旨相去甚遠。

精品推薦——大觀通寶

韓永生及其夫人齊冀寧女士,繼承家傳愛好收藏。藏品頗豐,涉及陶瓷、古硯、錢幣、什項等,不乏珍品。部分在南京電視臺"玩家"節目多次亮相,深受好評。現選珍泉二品介紹如下。 一 特大型"大觀通寶"錢

中國曆代鑄幣錢文,給人印象最深的要數宋代趙佶的"瘦金書"為第一,有"風流天子出崇觀,鐵劃銀勾字字端"之譽。其他錢文書法雖好,風格與常人書法大同小異,而瘦金書卻具有與眾不同的風格,特別受人喜愛。

宋徽宗趙佶繼承兄位,崇尚書法繪畫,在位有二十五年(公元1101年-公元1125年),共六個年號,曾為幾種年號錢題寫錢文。後世研究者稱呼這些錢幣為御書錢。

泉家論御書錢,推崇寧為第一,大觀錢為第二。"大觀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及特大型錢。折十錢文最為美觀,小平中也有俊美之品。最為名貴的為特大型折五大觀錢。此品特大型大觀為水紅銅質,直徑為6.3釐米,穿徑1.3釐米,光背。此錢深坑綠鏽,背面右側珠砂沁,品相一流,實屬難得之珍品。

精品推薦——大觀通寶

來歷:

北宋徽宗趙佶作為一個皇帝,怠於政治,聽信奸佞,他任用蔡京、童貫等奸佞之輩主持朝政。宋徽宗本人信奉道教,大造廟宇,自稱教主道君皇帝。此外他還大肆搜刮民財,極盡侈靡,最後國庫空虛。至金兵南下時,北宋幾乎無抵抗之力,他本人也被俘去,並憂死異鄉了。

但在另一方面,在文化、藝術等領域裡,徽宗曾做出過重要貢獻。在貨幣文化的創新上,他也身體力行,不遺餘力。人們常說,書法在運用上有三難:篆刻難,書匾難,制錢文難。此三難中方印、書匾還比較容易,而在圓錢上鑄字則要難得多了。但是宋徽宗趙佶卻"因難見巧",在錢幣的方寸之間把他自創的"瘦金書"發揮得淋漓盡致,從而把書法藝術推上了峰巔。趙佶的書法初學黃庭堅、薛稷和褚遂良,後自成一體,被稱為"瘦金體",鐵劃銀鉤勁瘦淡雅,風韻別緻,堪稱一絕。

他寫的錢文與眾不同,一眼就可看出他的手跡,這充分顯示出他的書法藝術個性和美感。在錢幣制作上,在方孔圓錢上安排四個瘦金體文,加上狹緣而不用闊緣,錢文與細廓的線條配合得非常得體,和諧。而這些錢文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點,堅畫收筆帶鉤,撇如匕首,按如切刀,勁健有力,灑脫自如,加上廓深肉細的精湛作工,更顯得豪縱俊逸,氣度不凡了。特別是"大觀通寶"四個字,有簡有繁,在圓錢上本不易處理得當,但他能部署、配置得恰到好處,令人賞心悅目。

而大觀通寶錢則是徽宗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其中行書大觀小平鐵母瘦金體特型出號大觀。這兩種錢都是珍稀之品。大觀通寶錢是徽宗大觀年間鑄造的,相傳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年末,當時有人夜觀星象時忽然發現彗星閃過,歎為觀止,徽宗認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元。改崇寧六年(公元1107年)為大觀元年,再而鑄錢。

行書大觀小平鐵錢曾在陝西發現過,數量不多,鐵母更是稀罕。這種行書大觀是瘦金大觀錢的異品,錢文雖無瘦金之剛勁,但飄逸灑脫,秀美異常,為徽宗手筆。特型出號瘦金大觀,直徑在6釐米以上,已超乎常制,可謂"宋錢之王"。四個瘦金體錢文,鐵畫銀鉤,光輝閃爍,格外表現出瘦金書之美。

精品推薦——大觀通寶

崇寧是宋徽宗趙佶的第二個年號,取繼承神宗常法熙寧之意。崇寧錢是宋徽宗崇寧年間鑄行的年號錢,包括"崇寧元寶"、"崇寧通寶"和"崇寧重寶",傳說中"崇寧重寶"是奸相蔡京所書,也有人說徽宗御書。蔡京字元長,興化仙遊(今屬福建)人,他屢罷屢起,被稱為"六賊之首"。蔡京搜刮天下,打擊異己,陷害忠良,鎮壓起義農民,惡跡昭著,臭名遠揚。蔡京人品壞,但字卻寫得好,有人評他的字"欹側姿媚,功力深厚,有嚴謹寬博豪縱之氣"。趙佶愛其書法,就讓蔡京書寫"崇寧重寶"錢文,可蔡京並不把趙佶放在眼裡,故意把"崇"字從山邊"山"字頭起,一筆插到底,把"寧"字(繁體"寧"字由:宀、心、皿、丁四字上下組成)中心的心去掉。當時就有人議論這是蔡京"有意破宗,無心寧國"。蔡京到底有沒有意"破宗"、"亂國",至今還是個迷。蔡京書寫的錢文"崇寧重寶"為夾錫錢(即在銅錢中加有大量鉛錫的合金錢)。史料載:"蔡京主行夾錫錢,其法以夾錫錢一折銅錢二。"照此折算,人們手中的財富有一半被搶走了。老百姓不認可,群起而抵制。蔡京惱羞成怒下令對拒用夾錫的人"聽人告論,以法懲治"。強行推行夾錫錢的結果是人心浮動,貨幣購買力下降,最後民眾被逼無奈,揭竿而起,爆發了方臘、宋江起義,對北宋政權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精品推薦——大觀通寶

古錢鑑定方法:

1、看銅質

我國曆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錢幣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各時代的錢幣銅質是不同的,又由於古代冶煉技術不同,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每個朝代各有特點。總的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青色。清代、民國時期,新疆、西藏等地鑄錢,用銅加少許鋅鉛,鑄成後錢體呈紅色。

先秦時期的鑄幣主要是青銅(銅錫合金)鑄成的,銅質呈青紅色,質地較硬挺;漢代至唐宋時期的絕大部分錢幣均為青銅鑄造,其特點是銅色青白中微帶淡紅。隋代的五銖錢因為錫的成份大,銅質泛白,稱之為白錢。唐代的開元通寶與宋代諸錢主要以青銅,白銅,紫銅為原料。明嘉靖以後,開始向黃銅過渡,到天啟年間,用黃銅鑄幣成為定製,錢幣色澤較之以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可見,我國古錢鑄造均有規律可循。

2、觀鏽色

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一為傳世品。發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鏽。傳世品也因空氣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古銅色。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鏽。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氧化銅因形成的顆位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黑漆古"等。

出土的發掘品錢幣表面鏽色深深漬入錢幣裡面,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真鏽很不容易擦掉。而偽造鏽色則不然,偽鏽多在錢幣表面,稱作"浮鏽"或"粉狀鏽",比較輕浮,容易脫落,往往經鹼水一煮,做上的假鏽便不堪一擊。對於傳世品而言,傳世真品黑得沉著、光滑,而偽品則漂浮、發亮。

綠鏽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別,地質帶酸性的地區氧化程度也相應嚴重些。北方乾燥,雨水少,則鏽色堅硬。南方多雨水且潮溼,氧化層較松且多呈藍綠相間二色。例如南宋錢幣發行於南方,放出土於南方較多,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錢幣一般呈藍綠色。如發現淺綠鏽者,則此錢有問題。如果入土區域燥熱,銅鏽會呈紅紫色,但這種鏽色不會單獨存在於錢體上,必伴有綠鏽混雜在一起,稱之為"紅斑綠鏽"。如發現錢體通為紅鏽,應屬假錢,它是造假者將偽品放入爐中燒紅。這種仿鏽膚淺,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

3、看鑄幣銘文

我國金屬鑄幣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可以說,每一種錢幣文字的字體各有特徵,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徵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錢幣。另外,在注重各種銘文特點的同時,還可找出銘文的演變過程和變化的規律。這些規律和特徵可以作為鑑定古錢真偽的依據。

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等金屬鑄幣上的文字是用大篆來書寫的。秦漢時期,銘文書體屬小篆範疇,如半兩、五銖,但已有漢隸風格,其中莽錢為懸針篆。魏晉南北朝書體複雜。唐代錢幣為八分隸書,唐代以後隸書盛行,五代十國主要為真、篆、隸三種。北宋錢幣則有篆、隸、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紹熙以後至元、明、清,銘文均以楷書(真書)為主,間或篆、隸書體。因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鑄幣銘文又有蒙(八思巴文)、滿、回、党項(西夏),契丹等少數民族文字。

鑑定一枚錢幣書體對不對,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當時的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種的特點。如:"益化"圜錢雖為先秦大篆,但它又同時有齊文字的特徵,不同於同時期其它各國之圜錢文字;發現有東周、西周的圜錢,若其錢文是小篆書寫,顯然是偽品無疑;秦半兩在古錢中頗負盛名,其錢體厚重,銅質精良,錢文隆起而雄偉,半兩的"兩"字中"人"字高聳,如發現錢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偽品;如見到清代寶源或寶泉局錢幣中的滿文書寫有錯誤,則應考慮到寶泉、寶源二局是清代國家級的、最正規的鑄錢局,滿文的書寫絕不會出現錯誤,則所見之錢幣必屬偽品。

4、聽聲音

古錢古錢幣由於質地的原因,年代越久遠,火氣盡脫,氧化越嚴重,擲於水泥地面其聲音也越喑啞。大概來說,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均是啞音。而明代以後的錢幣,距今時間較近,還未受到深層的氧化,聲音則較為清脆、響亮。如果我們把先秦時期的錢幣擲在地上,傳來清脆聲,則此錢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錢幣擲地為啞音,則也必將懷疑。

5、瞭解鑄造方法

我國古代鑄幣的鑄造,大概經過了子範(土、石,銅)、母範(磚、銅)、翻砂等幾個發展階段。無論是真錢還是偽品的各種鑄造方法,都會在錢幣上留下相應的痕跡。這些痕跡就是我們今天鑑定錢幣真偽的一個有力依據。

6、聞氣味

此種方法是古錢鑑定中最簡單的一種。因為偽品錢幣多是用化學物質來偽造裝飾,往往會散發出一種難聞的、刺鼻的化學性怪味,而真品錢幣則沒有這種怪味。

7、觀版別

從版別上辨別古錢最主要的辦法是除了多看錢譜之外,必須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錢幣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種。因為這些普通品很少偽品,能真實地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錢幣特徵。如戰國時期刀布形制特殊,造偽者只好用真品翻砂製造贗品,其破綻在於翻砂鑄造後的錢幣偏小,較為厚重,文字膚淺,銅質粗糙,鏽色不對且易脫落。而且刀幣在鑄造時其澆口在刀環上,布幣的澆口在首端,出落後基本不作修整,保持自然狀態,而造假者往往為了品相美觀,將刀幣、布幣邊緣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露出了破綻。再如會昌開元,因揚州局所鑄背面為"昌",如發現背"揚"字者,無論傳世品還是出土品均應將其視為偽品。因北宋各代和清咸豐錢幣版別最為複雜,也是造假者競相仿製的對象,我們應對它們的形制多加分析,掌握特徵,以防上當受騙。

精品推薦——大觀通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