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用搞经济的方法搞医疗,是医改最大的失误

【温馨提示:还没关注广东卫生在线的小伙伴们记得点击右上角关注哦~】

近期,随着《我不是药神》的热播和疫苗风波来袭,老百姓对健康的聚焦引发新的热议。

我国自2009年启动新一轮医改以来,即将迎来十年检阅,新医改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健康红利”?进入深水区的医改还将在哪些方面突破?

广东卫生在线(下称“广卫君”)日前采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专家、著名医改专家李玲教授,且听她对医改十年路的回顾和展望。

李玲:用搞经济的方法搞医疗,是医改最大的失误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专家、著名医改专家李玲教授

广卫君:我国自2009年提出新一轮医改以来,至今已将近十年,您觉得新一轮医改最大的得和失分别是什么?

李玲:新医改快十年,各方都做了很多工作,我觉得近十年来在民生领域,医改应该是全国老百姓最关注的议题。从最近热播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再加上疫苗事件,可以看出老百姓对健康的聚焦。

客观来说,这十年来,医改给老百姓带来了不少实惠,尤其在医疗保障方面,政府已经为11亿人的医保买单,新农合从政府投入20元起步到现在490元,为百姓建起保障网,部分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但随着健康中国的推进和医改的深化,医改不仅仅是老百姓关心的议题,也逐渐凸显成一个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如何更科学为老百姓保障健康?

医改在社会治理议题中是比较复杂的,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治理靠的都是搞经济的行家,把GDP搞上去就行了,但用搞经济的方法来搞医疗,不仅行不通,而且是最大的失误,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包括高层在内的一些人的共识。我觉得这些年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不能简单套用经济的办法来搞医改。医改不能单打一的改,不能单纯用市场激励机制,医改需要符合医疗卫生规律,需要系统、综合、协调地改。干中学、学中干,如果花十年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也是一种成效。

广卫君:为什么老百姓对医改认同度不高,总觉得获得感差?

李玲:政府的投入和力度都不断加强,但老百姓为何感觉不到实惠,没有获得感,就是因为医疗费用上升的速度太快,2017年以前每年几乎都是两倍于GDP,政府投入都被费用快速上升抵消了。这几年也采取了控费手段,例如,取消了药品加成,但并没有改变医院的创收模式,医院还是可以通过大检查、大耗材,甚至过度医疗来创收。看病贵的问题还是没有很好解决,这就是医改这么多年,老百姓还是觉得不满意的重要原因。

李玲:用搞经济的方法搞医疗,是医改最大的失误

广卫君:医改下一步该怎么走,您觉得应从哪些方面突破,公立医院是否就是医改的“牛鼻子”?

李玲:医改医改,大家都说要改医院,我觉得医改下一步的重点还是要改政府,让政府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要做的最重要的是建立制度。

今天公立医院甚至整个医疗行业的乱象,可以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埋下了祸根,将医疗推向市场,不保障医院的运营和医生收入,让医院搞创收,导致现在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如果只对着公立医院改,不从根本上改变医院的运营机制、补偿机制、薪酬改革等制度,只会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最后什么成效都出不来。

所以医改下一步的根本是改政府,这在十九大的报告中也有明确提出,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就是要铺新路堵老路,建制度就是政府的责任。

广卫君:您觉得这个路要怎么铺?

李玲:在铺路上政府也做了很多工作,例如今年两会后新的部门改革,一是加强了健康两个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转变,从保疾病向保健康的转变;二是专门成立医疗保障局,这充分借鉴了三明模式,三明的精髓是建制度,在12个县区通过建新的制度形成新的医疗生态,真正实现了三医联动。

目前国家层面实现了医保的统一管理,这只是解放了其中一只手,但将卫健委和医保部门分开,另外一只手还没有解放开来。下一步建机制,就是要把医保和医疗更紧密捆绑在一起,实现两只手的配合。

广卫君:您刚才也讲到了三明模式,近几年,从神木模式、天长模式到三明模式,再到广东的罗湖模式。您觉得这些模式是否有一些共同点?他们在医改探索历程中有着怎样的意义?

李玲: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大国,区域人口分布不均,各地差距很大,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涌现出各种各样因地制宜的探索。总体来说,这些都是积极、可借鉴的。而且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基层实现的探索,医改最大的希望和活力还是在基层,基层强,医改目标才能实现。

李玲:用搞经济的方法搞医疗,是医改最大的失误

广卫君:老百姓会说,模式那么多,哪个才靠谱,您怎么看呢?

李玲:神木是最早实现免费医疗,用人均300元就免除了疾病负担,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性,特别是政府落实责任主体的重要性;三明的探索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属于欠发达地区,通过建机制实现三医联动,这对中国广大地区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三明可以做的,其它地区也可以做得到;罗湖给中国医改贡献的经验则更为深远,它建立起公益性的健康保障制度,让老百姓看得起、看得上病,这一切都是围绕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设计的。

广卫君: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今年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近期广东掀起了医改新一轮攻坚战,启动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行动方案,以此为基础还出台“1+10”配套方案,您如何评价广东这一轮医疗卫生综合改革?

李玲:我专门看了广东的方案,你们所说的综改十条,我认为很好,以省为单位的公立医院改革方案中,这是做得最完善、考虑得最周到的一个。

第一它是动到一些真的问题;第二是它在指导思想上用了“顶天立地”这个词,我觉得非常棒,考虑到系统性建机制,光顾着大医院,或者光顾着基层,都是会出问题的。基层恢复了公益性,上一级的医院却还在考虑营收,就会产生虹吸效应,投入多少钱都不够。广东的综改十条就是考虑到上下关系,既考虑到“登高峰”的高水平医院建设,也考虑到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偿、人才战略等问题,“全方位、无死角、一起干、齐步走”,才能铺好医改新路。

广卫君:你刚才说到“动到真问题”,哪些是真问题?

李玲:所谓动到真问题,就是这次方案中最给力的部分,充分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在财政投入真正落实政府责任。广东之前已经启动了三年500亿强基层的投入,但这次在投入上更明确,纳入财政预算的范围更宽,包括医院基建、学科发展、人才投入、政策性亏损、甚至离退休人员费用等都考虑周全,对一些重点专科医院实行倾斜政策,同时,还改革财政补助的方式等等,其中,推广深圳“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的做法就很值得期待。

此外,对于取消药品加成后的补偿,还明确了落实的时间表,难能可贵。

李玲:用搞经济的方法搞医疗,是医改最大的失误

▲李玲接受广东卫生在线采访

广卫君:但也有人认为,广东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一共10条32项,是一个十全大补,虽是进步,但并没有下猛药,你怎么看?

李玲:首先,广东是实实在在的三年行动方案,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说明在你这一届的任期内,就要如期完成这件事,不像以前定的都是长期方案,最后往往随着换届就烂尾了。

说是十全大补也对,但医改确实要十个手指弹琴,这恰好也是它的亮点,系统性、协调性,而且环环相扣,看得出是真正懂医疗的人,有担当、有能力的领导做出来的。

广卫君:医改确实很难平衡各方利益,有网友提到,政府、医院、医生、患者就像打麻将的四方,很难做到四方共赢,您觉得有可能共赢吗?

李玲:政府如果有决心,是可以实现多方共赢的,从三明的探索看来是有可能的。通过合理的制度建设,把以前被“偷吃”、“过度”的部分驱逐出去,就会有新的资源释放出来。老百姓最深恶痛绝的就是医疗腐败和过度医疗,不仅仅让就医负担更重,还损害了健康,让资源白白浪费。

采写|李楠楠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欢迎分享此文,让更多人了解健康中国战略的权威解读

李玲:用搞经济的方法搞医疗,是医改最大的失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