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垚:明清兩朝定興鹿氏的傳衍與著名人物

定興鹿氏,是明清兩朝顯赫一方的名門望族,“世有名畿輔”。明朝永樂初年,一世祖鹿榮,由小興州(今河北灤平)遷徙到北直隸保定府定興縣西江村,此後便於茲此定居繁衍,至今已有600餘年。自第七世鹿久徵中進士起,至清末鹿傳霖,鹿氏家族共出了12名進士、33名舉人,可謂功名顯赫,“世受皇恩”。

鹿久徵,字豫軒,生卒年不詳。萬曆八年(1580)中進士,曾為河南息縣、山西襄垣兩地知縣,後擢陝西道御史,補江西道巡按蘇松諸郡,皆伉直任事,勤政愛民,具有醇儒者之風。其子鹿正,字成宇。"少為諸生以孝聞,性不解飲,顧好客,客常滿座,為人倜儻有道骨,能急人難,至激於大義,為排解雖自棄其身家不恤,年八十餘卒,人至今稱鹿太公"。天啟五年(1625年),曾與容城孫奇逢等京畿文人想方設

王垚:明清兩朝定興鹿氏的傳衍與著名人物

法解救東林黨人左光斗、魏大中,顯示出見義勇為的凜然之氣。清朝初期著名的"理學名臣"李光地給予極高評價,以為其"無怍於聖賢",謂:"鹿氏父子祖孫,粹然儒者,其服官居鄉,潔修亮節,暨乎投難死毀,代有傳紀,太公則介乎其間,終身不仕,頹然若一耕夫耳。當魏忠賢糜滅善類之際,中外仰息回焰濺波,靡不焦爛。於斯時也,能為申屠太邶之事,亦庶幾賢矣。而太公護持營救,歸骨收孤,曾不慮吹毛之及己,卒以誠心厚德,神之相之,雖有害幾莫之能發,此其所處較諸古人不亦優乎……觀其佐父以清直,而勖子以勤瘁,直至視子孫殞身以殉忠孝,而悲慰交胸,大義慨然,則公之平生,其非逐名矯節,而無怍於聖賢也,決矣。"

王垚:明清兩朝定興鹿氏的傳衍與著名人物

明神宗萬曆三年(1575)十月十三日,鹿善繼(1575——1636)即生於在這樣一個以忠正節義著稱的家庭。他字伯順,號乾嶽,晚年自號江村漁隱,因為明死節,追贈大理寺卿,諡“忠節”。他"生而凝重,少不嬉戲",於家中接受祖父的教育。讀王陽明《傳習錄》而生聖賢之志。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春,會試賜進士出身,觀使兵部。後授戶部山東司主事,職鹽法,著《粵閩鹽法議》。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發生著名的"金花銀"事件,善繼以死爭,被降一級,調外。"被謫日,急宣戶部堂司官聲如雷動,善繼適食於賈公寓坐,客失色,先生食自若。食畢,徐著衣去。泰昌元年(1620年)復原官,後改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大學士孫承宗理兵部事,得推心之任。贊畫督師,不辭勞苦,拓地四百里,收復數十城堡,被倚之若左右手。在關四年,累進員外郎、郎中,後隨孫承宗謝事而告歸。於鄉,東林黨周順昌之獄又起,又為募得數百金,全然不懼閹黨氣焰。崇禎元年(1628年),復起為尚寶卿、遷太常少卿,管光祿寺丞事。後再次告歸田裡,以課徒講學為樂,生徒益眾。崇禎九年(1636)農曆七月,清兵攻定興。縣令病,邑紳請鹿善繼入城謀劃守禦。鹿善繼慷慨道:"年來中原士大夫非望風而走,則髡髮以降,某實恥之!"遂別鹿太公,未及與家人語,與諸紳赴難,與敵相持六日,城破死之。當是時,清兵以"刃協降,善繼不可,兵怒斫公三刀,復射一矢而死",終年六十二歲,成為京畿地區激昂慷慨之士的典範。鹿善繼工詩善文,著有《無慾齋詩鈔》《認真草》《四書說約》等。

王垚:明清兩朝定興鹿氏的傳衍與著名人物

鹿化麟(1593——1637)為鹿善繼之子,天啟辛酉(1621)鄉試舉第一。文譽早起,節操性成。朝命徵辟,以侍父養以辭。善繼以定興城破殉節,化麟伏闕上書,得旨優恤,尋以哀毀辭世。化麟子名盡心(1616——1666),崇禎丙子(1636)舉人,曾任山西安邑知縣。盡心第九子為鹿璟(1662——1720)。鹿泰吉(1698——1758)為鹿璟子,字道亨,號訥齋,廩生。雍正乙卯拔貢生,考取景山官學教習。乾隆戊午科(1738)舉人,曾任順天府文安縣教諭。授修職郎。鹿泰吉之子鹿荃(1736——1792),字君服,號馥園。生於雍正乙卯十二月初八,卒於乾隆壬子四月初五。增生。乾隆乙酉(1765)拔貢生。歷任順天府三河縣訓導,山西靈石縣、永濟縣知縣,絳州直隸州知州,江蘇鎮江知府,浙江督糧道,兩淮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等職,誥授中議大夫。有子五:振宗(1765—1781,太學生)、嗣宗(1770——1822,浙江松陽縣、餘姚縣知縣,海寧州知州)、亢宗(1776—1834,嘉慶辛酉科拔貢生,廣東順德縣知縣,署澳門同知)、超宗(殤)、丕宗。鹿丕宗(1788-1856)為荃第五子,字傑人,號簡堂。生於乾隆丁未十二月二十四,卒於咸豐丙辰八月初二。嘉慶癸酉科(1813年)拔貢,後考取教習充鑲紅旗官學教習,期滿以知縣用。道光壬辰分發貴州,(1835年)補施秉縣知縣,(1840年)昇平越直隸州知州,(1844年)授都勻府知府,(1851年)賞加道銜,(1854年)兼護貴東道。歷署龍泉、修文、桐梓縣知縣,黔西、開州知州,大定、安順知府。咸豐六年八月城陷殉難。諡壯節。恩給騎都尉世職,誥授中憲大夫。

王垚:明清兩朝定興鹿氏的傳衍與著名人物

鹿丕宗有子六,長傳鈞(1815年~1862年,增貢生,吳橋縣訓導),次傳乂(1817年~1832年),三傳賡(1823年~1858年,庠生),四傳昉(1834年~1861年,太學生)、五傳霖、六傳宣(1843年~1861年)。此六子中,以五子鹿傳霖為顯,也是定興鹿氏中業績最著者。鹿傳霖(1836年~1910年),字潤萬,又字滋(芝)軒,號迂叟。咸豐己未科(1859年)舉人,同治壬戌科(1862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選授廣西興安知縣,調臨桂知縣,歷署北流、桂平縣知縣,升龍州同知,遷桂林知府(1874年),調廣東廉州知府,升惠潮嘉道道員、1881年任福建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光緒九年(1883年)晉升河南巡撫,十一年(1885年)調任陝西巡撫,次年因病開缺。十五年(1889年)復任陝西巡撫。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清廷命鹿兼攝西安將軍。光緒二十一年(1895)調任四川總督,整頓吏制、創建文學館和算學館,後因為得罪恭親王奕訢被罷職。二十四年(1898)戊戌政變後,由榮祿推薦任廣東巡撫,次年調任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攻佔北京,鹿曾募兵三營赴山西隨護慈禧、光緒帝到西安,被授兩廣總督,旋升軍機大臣。二十七年(1901)回京後兼督辦政務大臣。宣統嗣立,鹿與攝政醇親王同受遺詔,加太子少保,晉太子太保,歷任體仁閣、東閣大學士,兼經筵講官、德宗實錄總纂。宣統二年(1910) 病發,曾四上奏摺辭官,均被“溫諭慰留”。七月二十二日(8月26日)逝世,贈太保,諡文端。他一生剛正清廉、惜才重教,對川粵洋務多有建樹,是世界名校四川大學的創始人,時人將他與文正(京師大學堂創辦人孫家鼐)、文襄(張之洞)並論。著有《籌瞻疏稿》等。趙爾巽撰《清史稿》列傳二百二十五有傳。

王垚:明清兩朝定興鹿氏的傳衍與著名人物

定興鹿氏家族,在中國近代還出現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鹿仲(鍾)麟,他1884年3月12日出生,與鹿傳霖同宗。他4歲過繼給伯父為嗣,並進家塾讀書。1905年,他參加科舉末科考試未中,遂在本縣羅莊鋪村教書。1908年,他經伯父介紹,到遼寧新民府北洋第一混成協當兵,接受了馮玉祥等人的反清革命思想。1912年參加廣州起義,任右路司令。1915年歸馮玉祥部,曾任營長、炮兵團團長兼教導大隊長、河南全省警務處處長兼省會警察廳長、12旅旅長。1924年10月,隨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擔任京畿警衛總司令、國民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等職,奉命驅逐溥儀出宮。1926年,任察哈爾都統兼國民軍東路總司令,同年9月參加五原誓師,就任國民聯

軍總參謀長。後任河南省民政廳長並一度代理省主席。北伐戰爭中,先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九方面軍總指揮兼第十八軍軍長。1928年冬,任國民政府軍政部常務次長、部長。蔣馮大戰期間回馮部,任二、三、四方面軍前敵總指揮,兵敗後居天津。1931~1935年間曾任軍事參議院參議。抗日戰爭期間歷任軍委會軍法執行總監部總監、冀察戰區司令兼河北省政府主席、兵役部部長等職。抗戰勝利後,任華北宣撫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曾任國防委員會委員。1966年1月11日,卒於天津。

王垚:明清兩朝定興鹿氏的傳衍與著名人物

鹿氏作為京畿地區的巨室望族,與這個地區其他的縉紳名宦相互通婚,形成盤根錯節的密切關係。如鹿傳霖的原配張氏(1835—1863)為南皮張瑛之女、張之洞的姐姐。張鍈少時勤奮攻讀,知識廣博。道光六年(1826年)以大桃知縣來黔,歷任清平、安化、貴築、威寧、古州諸州縣官,以清明廉潔、勤於政事、興學育人著有治績,升黎平知府。二十一年(1841年)署興義府知府,升遵義府知府、貴西道道尹。咸豐五年(1855年)升貴東道道尹,翌年病逝於任上。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名的政治家之一。

天津市寶坻區的王氏亦為京畿地區的豪門,亦遷自小興州,自明至清共出了進士6人,幾十個舉人,著名人物有王好善、王祖培、王殊渥、王殊洽等。此家族與定興鹿氏雖然相距數百里,但是有密切親緣關係,鹿家有2個女子嫁到王家,第一個是鹿泰吉曾孫女,鹿葵孫女,耀宗之女,嫁給王作義,生子大濟道光辛卯科舉人。第二個是鹿泰吉玄孫女,鹿傳霖長,嫁給翰林學士王祖培之子王慶禩。如此的聯姻,顯示出兩家在當時京畿地區的特殊地位和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