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亢生:明清時期三位霸州籍的清官名臣

霸州地處河北省冀中平原東部,古有“三關鎖鑰、冀中機樞”之稱。據各種方誌史料記載,霸州所處之地夏商之時,曾屬幽、冀兩州,戰國時期屬燕國。秦屬廣陽郡,漢屬渤海郡。晉後屬章武國(郡),北齊時入文安縣。唐為幽州永清縣地,後置益津關。五代時期,先被石晉割以賂契丹,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柴世宗率軍收復益津關,於其地建置霸州,此一般被認為是霸州建置之始。宋金時期,曾分別治文安與益津關。元時,仍置霸州,轄固安、東安(今安次、廣陽)兩縣。明屬順天府,領保定、文安、大城三縣,直至清初未變。雍正六年,改文安、大城、保定直隸順天府。自此,霸州由直隸州降為散州。民國二年(1913),又改州為縣。明清兩朝,霸州曾湧現出在歷史較有影響的三位清官名臣,分別是王遴、郝惟訥、邊寶泉。

1

王遴(—~1609),字繼津,官終戶部尚書,贈太子太保,後追諡恭肅。著有《大隱堂集》四卷、《二鎮疏草》八卷、《奏議》十卷。生平事蹟可見孫承澤《畿輔人物誌》卷八。他少而穎異,很小即有大志,曾自書一聯在牆壁上說:“潛心立志常思禁伏兇人,登要操權務在保民善類”。後於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進士,授紹興推官,又入為兵部主事,歷員外郎。當時,容城楊繼盛以剛直敢言享名,很早就與王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秉性相投,聲息相通,經常在一起議論國事,臧否人物。奸相嚴嵩權傾一時,無人敢惹,王遴與楊繼盛卻敢於站出來,大膽之言。他們聯名彈劾嚴嵩及其孫嚴效忠冒功事,事敗,楊繼盛身陷獄中,人們無不退縮避讓,而王遴卻不顧個人安危,勇敢地去給他送去飯食;並慨然允諾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其子楊應箕,以令他放心身後事。楊繼盛被處死後,王遴還毫不規避地為楊繼盛殮葬,表現出極高的品節與義烈。楊繼盛在他臨終前所撰的《椒山先生自著年譜》中心存感激地說:“眾方知予有此舉,各疾仇遠避,而一二知己,歲有眷戀之情,尚多畏縮之狀,獨繼津(王遴)則肝膽相許,若親兄弟然。予觀其義氣激發,情安懇至,遂託雲:‘予二子一女,一女已聘有妻,一子尚未有,一女尚未許人。長而娶嫁,皆兄之事也。’繼津(王遴)遂面許雲:‘此盡在弟,而一小女正與三令郎年歲相當,遂許焉。’自予入獄,鎮撫司刑部之保護,皆繼津(王遴)也”。

燕亢生:明清時期三位霸州籍的清官名臣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即在楊繼盛被害後的十餘年後,王遴被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後巡撫宣府(今山西大同、河北張家口一帶)。期滿,進右副都御史,不久又拜兵部右侍郎。萬曆皇帝繼位後,張居正把持朝政,與王遴一直不和。張居正死後,王遴改任南京工部尚書。尋改兵部,參贊機務。萬曆二十八年(1600)召拜為戶部尚書。在任此官之時,尚寶丞徐貞明、御史徐待開京東水田,王遴大力支持,使之得以成功。萬曆帝大婚,欲取濟邊銀九萬兩為織造費,王遴竭力爭執阻攔;皇帝還想取金四千兩為慈寧宮用,又為王遴大力阻攔。後來,王遴還上疏陳理財七事,請求皇帝崇節儉、重農務、督逋負、懲貪墨、廣儲蓄、飭貢市;諫請朝廷減少寺廟所佔農莊,限制佛教勢力的蔓延。

遼東總兵官李成梁握有重兵,在京城遍行賄賂,唯獨不敢踏至王遴的家門。在戶部,王遴頻多執爭,為宦官所嫉,亦為皇帝所不喜。大學士申時行以事向皇帝彈劾王遴,王遴怒而請辭歸養,聲望愈隆。時間不長,他即卒於鄉。

2

郝維訥(1623~1683),又名郝維訥,字敏公,一字端甫,世居順天府霸州郝青口村,曾於清初任工、刑、禮、戶、吏五部尚書,有“五部尚書”之名。世傳《郝恭定集》《永言錄》等著作,《清史稿》《大清畿輔先哲傳》有傳。他生於官宦之家,父親郝傑,字械清,是明崇禎十年進士。入清,召為戶科給事中。曾疏請開經筵,祀闕里;起廢斥諸臣之有才德者,累遷至戶部右侍郎。清順治十六年(1659)卒。維訥自由聰穎好學,二十四歲即中進士,授刑部主事,後升郎中。順治七年,遷任福建督糧僉事,後又署兵備驛傳道,兼任按察使。他審案用刑,多能在法外寬恕,使福建八郡一州都能安處不驚,有廉能第一之名,因多名重要官員接二連三地上疏舉薦,而得皇帝宣召回京。離開福建的時候,無數士民流淚追送他到數十里之外,還有人樹碑撰文來表達自己的不捨之情。

燕亢生:明清時期三位霸州籍的清官名臣

到京後,先後任通政司右參議、太僕寺少卿、大理寺卿等職。順治十三年,擢升戶部右侍郎,管理錢法。運河的漕船抵達通州,忽降暴雨,水位急漲,很多載糧的船隻東飄西蕩,不能卸載。郝維訥奉命前往疏解,親自赤腳深入水中,令糧食被轉移到京通倉,才使運船得以返空,沒有凍阻之患。順治十五年,他又遷吏部右侍郎,旋轉左,充殿試讀卷官。康熙四年,升都察院左都御史。於此任上,郝惟訥大膽上疏,建議減輕廣大百姓的負擔,免徵災區百姓的田賦和丁銀,深受百姓擁護。

康熙五年,郝維訥遷工部尚書,後轉刑部。在刑部任上,郝維訥曾處理兩個著名的案件:一個是山東民於七案、一個是浙江莊廷龍文字獄。這兩個案子,一直久拖不決。而郝維訥接手後,獨陳其害,用“嚴整重罰”的方法,制止了小人誣害賢良的惡風,拯救了眾多無辜之民。戶部尚書蘇納海、總督朱昌祚和巡撫王登聯,因為奏請皇上廢除圈地而獲死罪,被關押在刑部大獄候斬。當時郝維訥正臥病在床,聽說此事後,跌跌撞撞地爬起來,命家人備轎直奔刑部,問清原委,立即上奏朝廷,申明三位大臣是為百姓請罪不該死,懇請從輕發落。皇帝准奏,三人得救。康熙七年,郝維訥遷任禮部。八年,又轉戶部。十一年,遷吏部。力持大體,深以依違、推委、偏執為戒。言官論事失實,舊例不免罪,維訥獨議免了這條,先後獲救者多人。還上疏奏請寬言路,也多被採納。

郝維訥十分孝順。康熙十九年,郝母染病,維訥準備上疏辭官養親,被母親堅決地阻止。每天處理政務後回家,維訥常一夜一夜地或坐或臥在母親的床邊,很少休息。母親病故後,維訥守制過哀,病情日益加劇。皇帝巡視霸州,他扶病在道旁拜謁。見他羸弱不堪,皇帝嘆息悲傷了好大一會兒,親賜食物與藥品,專派御醫前來診治。母親的喪期服滿,他再歸至京,又每天得到皇帝所賜的參藥和問候。然而,他的病終無好轉,於六十一歲而卒。郝維訥病逝的消息傳來,皇帝震悼,卹典有加,親為其敕賜碑文,稱他“器量寬和,操履端潔,揚歷中外,卓有鹹勞”,賜諡號“恭定”。

燕亢生:明清時期三位霸州籍的清官名臣

郝維訥外和內剛,刻苦自勵,從來不求外在的顯赫名聲。他受知順治、康熙兩朝,公忠篤練。國家有大事,非他不能決,有因有病而休假在告,大臣們就罷議來等他回來再商定。郝維訥於國計銓政極為謹慎而周詳,戶吏兩部法,經他裁定的,一般多年固守不變。依例,郝維訥可蔭一子,他卻請移蔭給了他的弟弟,清朝的大臣移蔭的做法是從郝維訥開始的。

3

清朝曾有著名四大冤案,其中“楊乃武與小白菜”冤獄的被昭雪,與霸州的清廷重臣邊寶泉有直接的關係。

邊寶泉(1831~1898),字廉溪,號潤民。原籍奉天遼陽,其祖先隨清軍入關,在霸州城內定居,屬鑲紅旗漢軍籍。他自幼聰穎好學,同治二年(1863年)進士。初任翰林院編修,鄉試會試考官,戶科給事中等職。

邊寶泉辦事嚴肅認真,直言敢諫。大學士李鴻章總督直隸,獻清苑的兩穗瑞麥,媚上取寵。邊寶泉上疏批評說:“祥瑞之說,盛世不言。臣來自田間,麥有兩歧,常所親見。地氣偏厚,偶然致此,何足為異?漢章之時,以嘉穀芝草,改元章和,何敞猶據經義面折宋由、袁安。至馬端臨《文獻通考》,乃舉歷代祥瑞,統曰‘物異’。夫祥且為異,今以無異之物而謂之祥,可乎?上年畿輔水災甚鉅,迄今沒水田廬猶未盡出;永定河甫經蕆工,北岸又潰;邊軍未撤,民困未蘇。鴻章身膺重寄,威望素隆,當效何敞之公忠,懲宋由、袁安之導媚。皇上御極之初,庶吉士嚴辰散館考試,曲意頌揚,奉旨嚴飭。今鴻章為督撫大吏,非草茅新進可比,乃亦務為粉飾,於治道人心關係尤鉅。應請降旨訓飭。”當時,李鴻章又以永定河合龍,奏獎工員勞勩,疏上而河再次決口,邊寶泉立刻疏請撤銷保案。李鴻章剛建大功,邊寶泉再次疏彈,李鴻章亦不以為忤,得天下好評,後即遷戶科給事中。

燕亢生:明清時期三位霸州籍的清官名臣

清代同光年間發生在浙江餘杭縣城的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是當時轟動朝野的一件著名公案,被後人稱為“晚清四大冤案”之首(其他三個冤案分別是:楊三姐告狀、張文祥刺馬案、淮安奇案)。該案審理歷經四年之久,案情複雜、過程曲折。楊乃武是浙江餘杭縣人,於同治12年(1873年)鄉試中舉。小白菜原名叫畢秀姑,因為比較喜歡穿綠衣、系白裙而被稱為“小白菜”,同治11年嫁於豆腐店夥計葛連品。婚後,二人租住在楊乃武家中,因楊乃武經常教小白菜讀書識字,被葛連品懷疑二人之間有姦情。同治12年,葛連品搬出楊家之後暴病而亡。葛母懷疑葛連品是被楊乃武和小白菜下毒害死,旋即向縣衙告狀。楊乃武與小白菜在縣衙被屈打成招,被處以斬決。其間,楊家人三次進京控訴。負責案件監督的中央司法機關都察院3次將案件發回重審。發回重審的過程中只有第二次未進行刑訊。楊乃武與小白菜都翻供,致使難以定案。光緒元年(1875年),戶部給事中邊寶泉上奏朝廷,對該案提出異議,並請提交刑部審辦。12月,18名浙江籍京官聯名上書要求重新勘驗,加之當時很有影響力的《申報》對此案進行了跟蹤報道,倒逼朝廷下旨命刑部複查,最終方得以真相大白。

邊寶泉後又升任道臺、臬臺、藩臺,直至巡撫部院,往來於山西、陝西江河之間,剔除積弊,肅清盜匪,整飭官吏,頗有政績。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他在閩浙總督任內,發生古田教案,英美領事百般要挾,他秉承清廷旨意,屈己媚外,將14名地方官革職,逮捕民眾200餘人。

燕亢生:明清時期三位霸州籍的清官名臣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邊寶泉病逝於住所。據其後人所說,他的死與"戊戌變法"有關。因康有為變法失敗後系經他的守地出國,朝廷召他回京,邊寶泉害怕受到株連,吞金自盡。事後,慈禧太后因其一生功業未予追究,並追贈他為太子少保,從優撫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