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芬:生活過得不快、不滿、不幸,就是因爲這幾點沒做好

王利芬:生活过得不快、不满、不幸,就是因为这几点没做好

王利芬成長社

讀書讀人讀社會 開啟社會上升通道

A

曾經有一個職場人A,有一份好好的職業,在媒體公司工作。但是公司來了個清華的,他一看各方能力都比他強,他就暗中使壞:打通這個新來者的上司,讓這個新來的人不能做他報道的領域。但這個新來者由於能力強,在的那個誰都不想做的領域幹得風聲水起。

後來,大領導要出訪,上面點名讓這個新來者參加,因為太出色了。這次出訪正好跟A到了一個記者組,但做出來的報道是:新來者得到上上下下的表揚,而那個A被領導訓斥了一通,並告之要學這個新來者的報道。這個A憑著自己經營的老關係千方百計折騰這個新來者,但無奈這個新來者的報道讓領導賞識,各種絆子也沒絆倒他。五年後,這位新來者成為了部門負責人,A的職業生涯基本混不下去,待得很不快,只好寫辭職報告一走了之。

B

B跟一個好朋友一起創業,股份相當.公司做大了,賺了一些錢,他就在外面新成立了一個公司,把這個公司的業務變著法倒手讓他的那個公司做。另外那個好朋友知道了,一怒之下帶走了團隊新成立了公司。B因為此事,被同伴不再信任、員工紛紛離職,結果公司很快撐不下去、至今仍然晃著,他常常說他對生活很是不滿。

C

C是一個剛退休的、精力還很強壯的老人。退休後C最大的苦惱不是房子車子票子,而是沒有人說話、寂寞難當。她有老伴,她有兒子,但老伴晚年因受不了她的控制,有空就一個人往外跑;兒子一家因她曾經對兒媳卑微的出身極盡羞辱,而且對他們的生活之事無俱細上下點評,兒媳聲稱兒子要是讓老媽一起住就離婚,並且也不讓她媽來新家。這樣,這位年富力強退休的C就寂寞著,深感生活不幸。

ABC這三個人:一個職場生存艱難;一個朋友反目;一個家庭分崩離析、晚景淒涼,這三個人生活過得都不怎麼樣。他們應該不懂,人際關係好壞是人生幸福與否最要命的因素。

我在這裡推薦一篇文章,這是哈佛大學幾十年追蹤的一項調研結果。

內容簡介

演講人羅伯特.瓦爾丁格教授是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醫院(MGH)精神科醫師、精神分析治療師。作為著名的成人發展研究所第四任所長,正在繼續其前面三任自1940年以來一直進行的兩項精神醫學領域最負盛名的“人生全程心理健康研究”,一項是“哈佛精英研究”,另一項是“波士頓背街男孩研究”。在過去的75年裡,從這兩個項目產生了大量的學術論文、書籍,許多成果影響了精神醫學、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踐。

在這個TED-X演講裡,羅伯特聚焦於所有人都關心的“什麼是美好人生?”這個問題,用兩個長達75年的縱向隨訪研究的成果,強調構成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因素並非富有、成功,而是良好的心身健康及溫暖、和諧、親密的人際關係。

這兩個研究項目的受試裡,羅伯特提到,有一位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人。他出於醫師、科學家的倫理操守而沒有提其名,但有心人其實可以查到,1941年在哈佛讀二年級的總統是哪一位。除了這位大人物,還有四位參議員、四位進過內閣的人。我2011年受羅伯特邀請,在其研究所做高級訪問學者四周,研究了一位受試的卷宗,可惜只看到1967年的隨訪資料就得回國了。行前忍不住要羅伯特“劇透”一下,這位直到45歲還混得不怎麼好的哈佛精英後來如何?他告訴我說,該人後來成為著名的劇作家!許多好萊塢電影與其有關。

羅伯特的前任喬治.範倫特可能是最高產的精神科醫生之一。對這兩個項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本已經被翻譯為中文的書——《怎樣適應生活》。近期他出版了《Triumphs of Experience》。看完這個演講覺得不過癮的人就該去讀這本書!

王利芬:生活过得不快、不满、不幸,就是因为这几点没做好

Dr. Robert Waldinger 演講內容:

生命進程中,是什麼讓我們保持健康和幸福?

如果你現在開始著手規劃未來最好的人生,你會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哪裡?回答有很多種,我們已經被無以計數的有關生活中最重要事物的圖景轟炸了。媒體上充斥著那些富有、高聲望、建立起自己事業帝國的成功人士故事。並且我們對這些故事堅信不疑。有個最新的調查,詢問1980-2000年生的年輕人,他們最重要的人生目標有哪些。超過80%的人說,他們主要的生活目標是要變富有。這群年輕人中,還有50%說他們另一個主要生活目標是成名。

我們總是被告誡要投入工作,努力奮鬥,完成更多。我們似乎覺得要生活得更好,這些就是我們需要追求的。可事實真是這樣嗎?這些真的是在人類生命歷程中幫助他們保持幸福感的東西嗎?

人一生中所做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怎樣影響他們,我們幾乎無從得知。我們對於人生絕大多數的理解,是從他人的回憶中獲得的。我們知道,人是不可能有完整清楚的記憶的。我們生命中大部分發生過的事情我們都遺忘了。有時我們記憶形成過程簡直充滿創造性。馬克·吐溫曾經說過類似的話。他說道,“我人生中一些最悲慘的事情根本就沒發生過。”研究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實際上以一種更積極的方式在保存我們的記憶。我想起一張廣告上說的:

“任何時候開始擁有幸福的童年,都不算晚。”

但要是我們能夠觀察整個人生呢?要是我們能從人們青少年時期一直追蹤到老年,去觀察到底什麼才是真正能夠幫助人們保持幸福、健康的東西呢?我們已經做到了。

王利芬:生活过得不快、不满、不幸,就是因为这几点没做好

哈佛成人發展研究可能是目前有關成年人生活研究中歷時最長的。75年間,我們追蹤了724位男性。年復一年,我們詢問他們的工作、家庭生活、他們的健康狀況,當然我們在詢問過程中並不知道他們的人生將會怎樣。這樣的研究極為稀少。幾乎所有類似的研究都在10年內失敗了,原因可能是失訪率太高,或者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撐,或者研究者興趣點轉移或去世以後沒有其他人接手。但是多虧了運氣以及幾代研究者的堅持,這項研究得到了延續。在最早的724名男性中,大約有60位還在世,並繼續參與這項研究,他們絕大多數都已經超過90歲了。現在我們正開始研究他們總數超過2000個的孩子們。而我是這項研究的第四任領導者。

從1938年起,我們追蹤了2組男性。第一組在加入研究時還是哈佛大學大二的學生。他們屬於Tom Brokaw所說的“最偉大的一代”。他們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完成大學學業。之後絕大多數人為戰爭工作。另外一組我們追蹤的群體是波士頓最貧窮區域的男孩。正是因為他們來自於20世紀30年代波士頓麻煩最多、最底層的家庭,才被選入我們的研究。多數人都住在出租屋裡,許多甚至沒有熱的或冷的自來水。當他們入選研究之後,所有的青少年都接受面談和醫學檢查。我們去他們家裡對他們的父母進行訪談。後來這群青少年長大成人,進入社會各行各業。有的成了工廠工人,成了律師、泥瓦匠、醫生,有一位成為美國總統。有的成了酒精依賴者,一些患上精神分裂症。有的從社會底層一路爬升到上流社會。而一些人卻沿著相反的方向走過這段人生旅程。

這項研究的發起者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想到,75年之後我能夠站在這裡,告訴你們這項研究仍然在繼續。每兩年,我們充滿耐心和辛勤的研究人員打電話給我們的研究對象,詢問是否能夠再寄給他們一套有關他們生活的問卷。波士頓城郊的許多研究對象問我們:“你們怎麼總是不斷地想要研究我?我的生活沒什麼意思啊。”而哈佛的畢業生從沒問過這個問題。為了得到他們人生最清晰的畫卷,我們不僅僅只是寄給他們問卷。我們在他們的客廳裡對他們進行訪談。我們從他們的醫生那裡獲取醫療記錄。我們獲取他們的血樣,掃描他們的大腦。我們和他們的孩子們交談。我們用攝像機記錄他們和自己的妻子談論最隱秘的擔憂。大概十年前,我們終於詢問他們的妻子們,是否願意作為研究對象加入我們的研究。很多女士都說:“你知道,是時候了。”

王利芬:生活过得不快、不满、不幸,就是因为这几点没做好

那麼我們學到了什麼?我們從這些人生活中提取出來的長篇累牘的信息到底教會我們什麼?其實,完全無關財富、名聲或者拼命工作。我們從這項長達75年的研究中得到的最清晰的信息是:良好的關係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就這樣!

對於關係,我們學到了三條。第一條是,社會連結真的對我們有益,而孤獨卻有害。事實證明,和家庭、朋友和周圍人群連結更緊密的人更幸福。他們身體更健康,他們也比連結不甚緊密的人活得更長。而孤單的體驗是有害的。和不孤獨的人相比,那些比自己所希望的樣子更孤單的人覺得自己更不幸福,他們到中年時健康狀況退化地更快,他們的大腦功能衰退更早,而且他們的壽命更短。令人遺憾的是,任何一個時刻,每5個美國人中就有不只1個說自己孤獨。我們知道,在人群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獨,在婚姻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獨。

所以我們學到的第二條信息是,起決定作用的不是你擁有的朋友的數量,不是你是否在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中,而是你的親密關係的質量。事實證明,處於衝突之中真的對我們的健康有害。舉個例子,充滿衝突而沒有感情的婚姻,對我們的健康非常不利,甚至有可能比離婚還糟。而生活在良好、溫暖的關係中是有保護作用的。當我們追蹤我們的研究對象到他們的80歲之後,我們希望回顧他們的中年生活,來看看我們是否能在那時預測誰會享有幸福健康的晚年,誰不會。當我們把所有有關他們50歲的信息都整合起來之後,發現能夠預測他們晚年生活的不是他們的中年膽固醇水平,而是他們對所在親密關係的滿意程度。50歲時對自己的親密關係最滿意的人,80歲時最健康。而良好、親密的關係似乎能緩衝我們在衰老過程中遇到的坎坷。我們生活的最幸福的伴侶,無論男女,在他們80歲之後都說,當他們感到更多軀體疼痛時,他們的心情依然快樂。而那些處於不幸關係中的人,當他們感受到更多軀體疼痛時,這些疼痛被增加的情感痛苦給放大了。

第三條我們學到的關於關係對我們健康的影響是,良好的關係不僅只是保護我們的身體,也能保護我們的大腦。

研究表明,在80歲之後依然處在對另一個人安全依戀關係中是有保護性的。在關係中真的感到自己能在需要時可以依賴另一個人的人們,他們的保持清晰記憶力的時間更長。而感到自己在關係中真的無法依賴另一個人的人群,他們將更早出現記憶力衰退。而那些良好的關係,並不一定要一直保持平順。一些 80-89 歲老年夫婦,他們可能一天到晚都在吵架。但只要他們感到自己真的能在困難時刻依賴另一個人時,他們根本就不會記得那些爭吵了。所以我們學到的是,良好、親密的關係有利於我們的健康和完好狀態。這是老智慧,是祖母和牧師的忠告。

王利芬:生活过得不快、不满、不幸,就是因为这几点没做好

為什麼明白這個道理這麼難?就拿巨大的財富來說,我們知道,一旦我們的基本物質需求被滿足了,財富就幫不上什麼忙了。如果你從每年掙75,000美元提高到7500萬美元,我們知道你的健康和快樂基本不會發生變化。而至於聲望,媒體不斷地入侵和缺乏隱私使得多數名人顯著地不健康。這顯然不會讓人更快樂。至於拼命工作,有一條真理說,沒有人在臨死前覺得自己要是花更多時間在辦公室就好了。為什麼這些這麼難理解,這麼容易就被忽視了?是啊,我們是人啊。我們真正喜歡的是快速解決方案,一種我們能得到的,又能讓我們生活得好並且一直保持下去的東西。

關係錯綜複雜,照顧家人和朋友是繁重的工作,一點也不性感也不光芒萬丈。而這也是終生的,絕無盡頭。在我們的75年研究中擁有最幸福退休生活的人是那些主動尋找玩伴來替代工作夥伴的人。正如調查中的年輕人一樣,我們的研究對象中很多人在一開始還是青年的時候,真的相信聲望、財富以及高成就是他們想要生活得更好就必須追求的。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這75年間,我們的研究顯示:發展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關係,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圍人群的人。

那麼你們呢?假如你們今年25,或者你們40,或者你們60歲。投入關係對你們來說是什麼樣的?可能性可能是無限的。也許是簡單到拿和屏幕打交道的時間來和人打交道,或者通過一起做點什麼新鮮事,比如散步或者約會,或者聯繫那個多年來不曾說過話的人,來點亮一段死氣沉沉的關係。因為對一個總把小別扭放心裡的人,這些看上去很平常的家庭敵對事件是會造成嚴重後果的。

我想用馬克吐溫的另一條名言來結束。一百多年前,當他回顧自己的一生時,他寫下了,“生命如此短暫,我們沒有時間爭吵、道歉、傷心。我們只有時間去愛。”所以說,好的生活是建立在好的關係上的。而這種理念是值得傳播的。謝謝大家!

王利芬:生活过得不快、不满、不幸,就是因为这几点没做好

讀書、讀人、讀社會

開啟你的上升通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