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憤著書」說之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題解

“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即呂不韋雖被謫遷蜀地,後世卻流傳著他主持編纂的《呂氏春秋》。

“發憤著書”說之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呂氏春秋》

人物簡介

呂不韋,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

因散盡家財扶植秦國質子異人立嫡有大功,在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后,被任命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

“發憤著書”說之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呂不韋

莊襄王去世後,太子嬴政即位,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權傾天下。後因嫪毐集團叛亂受到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命其舉家遷蜀,呂不韋飲鴆自盡。

“發憤著書”說之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呂不韋與嬴政

成書過程

春秋、戰國、秦漢時期,是我古代文化藝術的一個巔峰。當時,各種學術流派林立,並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當時的名士均以結交門客、著書立說為榮,且攀比成風。戰國“四君子”因禮賢下士、廣交門客,在列國間享有極高聲望。

“發憤著書”說之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諸子百家

素擅謀略的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自己又貴為丞相,絕不能在這方面輸於他人,更何況著書立說,不僅能提高聲譽、天下聞名,而且還能傳之後世、青史永存。於是他以優厚的待遇,廣招文人學士,門客多達三千人。與“四君子”不同的是,呂不韋招攬門客,不看重勇夫猛士,卻十分注重文才。

“發憤著書”說之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戰國四君子

他要求門客把自己的見聞、感想都寫出來。等到文章交上來後,五花八門,寫什麼的都有,古往今來、上下四方、天地萬物、興廢治亂、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論及,許多文章還有重複。不韋又挑選幾位高手對這些文章進行篩選、歸類、刪定,最終彙集成書,不韋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故定名為《呂氏春秋》,又名《呂覽》。

“發憤著書”說之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呂氏春秋》

為了保證作品質量,也為了立言揚名,呂不韋別出心裁,請人把全書謄抄整齊,懸掛在咸陽城門前,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一字,即賞給千金。消息傳開後,人們蜂擁前去,包括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在內,卻沒有人能改動書上的一個字,這就是典故“一字千金”的出處。這雖不能證明《呂氏春秋》字字珠璣、盡善盡美,但確實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好書。

“發憤著書”說之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一字千金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全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該書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可以說是集先秦道家之大成,熔諸子百家學說為一爐,是博大精深、閃爍著智慧之光的不朽之作。

“發憤著書”說之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呂氏春秋》

再說說不韋遷蜀。嬴異人質趙期間,曾要求呂不韋將其深愛的一美貌、擅舞女子獻於異人,該女就是後來莊襄王的王后、嬴政之母趙姬。莊襄王死後,秦王政年紀還小,呂不韋常常和趙太后私通。後來政逐漸大了,二人還是廝混不清。呂不韋擔心事情敗露,就暗地裡將一個叫嫪毐的猛男送入內宮,頂替自己與趙太后淫樂。

“發憤著書”說之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呂不韋與嫪毐

誰知二人相愛甚歡,接連生了兩個兒子,最後竟想入非非,密謀著嬴政死後讓他們的兒子當國君。結果東窗事發,呂不韋當然難脫干係。秦王本想殺掉他,但念其對先王有大功,僅免去了不韋的相邦職位,將其遣出京城,回到河南封地。

“發憤著書”說之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奇貨可居

一年後,不斷有各國的賓客使者去問候呂不韋。秦王恐其叛亂,就寫信給他,說:“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不韋忖度自己的處境,已經逐漸被政逼迫,恐日後被殺,就飲酖自盡了。

“發憤著書”說之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呂氏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