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烙畫爲主,輔以雕刻、彩繪等藝術手段——絳縣葫蘆燙畫

葫蘆燙畫藝術又稱燙畫葫蘆、火筆畫葫蘆,是一種特色傳統工藝美術品,比較知名的產地要數山西絳縣。

葫蘆燙畫藝術家用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與葫蘆融為一體,能永久保存、收藏,藝術價值極高。

以烙畫為主,輔以雕刻、彩繪等藝術手段——絳縣葫蘆燙畫

絳縣葫蘆燙畫

(沿革)

據傳,早在三國時期便出現燙畫的痕跡,但燙畫工藝經過發展與演變,真正形成期是在西漢,盛於東漢。

有史料記載:漢光武帝曾將燙畫列為貢品。其後幾經興衰,曾一度失傳,直到清代光緒三年,才被一名叫趙星的民間藝人重新發現整理。

絳縣曹氏家族在清代初年傳承燙畫技藝,其技藝被數家吸收採納,漸形成幾大派系。曹家傳承技藝高超,代代相傳,保留了燙畫工藝的種種絕技。無論尺子、筷子,還是手杖、扇墜,經他們一烙燙,各式各樣的人物、花鳥、山水、走獸栩栩如生,精美絕倫,巧奪天工。目前,有據可考的燙畫工藝傳承人可追溯到清末時期曹學智,民國時期曹存禮,現代代表性傳承人曹志文。

千百年來,藉助葫蘆天然優美的造型,葫蘆燙畫藝術經過民間藝人的創造和發展,逐步形成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和獨特的民族特徵。在製作工藝上,主要以烙畫為主,輔以雕刻、彩繪等藝術表現手段。

(技藝)

絳縣葫蘆燙畫,在創作風格上,保留中國畫的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皺、點、染、濃、淡、幹、溼、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技法進行運用與發揮。在畫面效果上,保持葫蘆本色,自然產生不平的肌理變化,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一定浮雕效果的立體感。

以烙畫為主,輔以雕刻、彩繪等藝術手段——絳縣葫蘆燙畫

葫蘆燙畫工藝

在色彩上,呈深、淺褐色乃至黑色,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畫。因此葫蘆燙畫藝術既能保持中國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又可達到西洋繪畫嚴謹的寫實效果,更具有其他繪畫所不能達到的獨特藝術魅力,因而給人以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

(內涵)

絳縣葫蘆燙畫藝術是一種集拙樸自然和高雅精美為一體的民間藝術,蘊涵著絳縣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既能陶冶情操,又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絳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這一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的工藝,把葫蘆燙畫工藝項目列入“十二五”保護規劃,專門成立了葫蘆燙畫工藝協會;組建了以曹志文為代表的葫蘆燙畫工藝研究小組……使葫蘆燙畫藝術這個隱藏於民間的瑰寶,放出絢麗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