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走訪王萬同爺爺

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對社會的責任感、對真理的求知慾、對世俗的洞察力,這些才應該是被鼓勵、被培養、被傳承下去的大學精神。


「老兵」——走訪王萬同爺爺

爺爺看起來比上次變了一些,我們上次過去也只是兩個月前的五月而已,我驚歎於爺爺變老的速度,以至於,工作人員把我們引到門口時,我瞅了一眼,沒敢立刻進去。怕爺爺不記得兩個月前去看過他的我們,我特地打印了兩張上次走訪的照片帶給爺爺,我指著照片告訴他,這是我,這是那個小姑娘,爺爺笑著點頭。從軍我問爺爺當年為什麼去當兵,要上戰場,不害怕嗎?爺爺特別堅定地說:“我不害怕!”爺爺似乎相信命運,所以就少了許多憂慮和恐懼,“要是該著你死,你怎麼躲也躲不過;要不該你死,那子彈都繞著走。”爺爺說,1940 年日本鬼子到了他的家鄉,後來他和同村的一個小夥子看到八路軍的擴軍部隊,便一起商量著“咱們也去吧,打鬼子去!”兩個人便一起去參軍了。我問爺爺,同村的戰友還健在嗎?他說,早就不在了,犧牲了,就是在那場讓爺爺永生難忘的打邢村據點的戰鬥中。爺爺注視我眼睛的目光移向別處,嘆了一口氣。他彷彿又回到了那個年少輕狂的年紀,腦海裡浮現出昔日戰友的模樣,還有戰友倒在戰場上的瞬間。那個戰火肆虐的夜晚,時間無法為任何一個倒下的年輕生命而停留。那時那個不知名的小夥子和爺爺一樣年輕,卻沒能和爺爺一樣幸運,他的生命永遠地定格在了年輕時候的樣子,定格在了扛槍衝鋒的瞬間。


「老兵」——走訪王萬同爺爺

我問爺爺,當時去當兵,爺爺的爸爸媽媽反對嗎?他們害怕爺爺去冒險嗎?爺爺說:“肯定反對呀!”爺爺講述,媽媽哭了好多天,哭著對他喊:“你不要媽了嗎?!”爺爺回答:“我要啊,我既要打鬼子,也要媽。我既當兵,也當兒子!這不矛盾啊!”爺爺的媽媽還是哭了好久,哀求了好久,爺爺最終還是去了。幸運的是,他經歷過那麼多戰役,最終活了下來。軍營生活 爺爺告訴我們,那個時候部隊的條件很差。我問爺爺在部隊裡都吃些什麼,爺爺說吃大餅,我們問大餅是什麼,爺爺說就是玉米麵蒸的大餅,特別大的餅,切成塊大家分著吃。爺爺說還吃餅子,俗話叫“baba”,是玉米麵做的貼餅。爺爺還說,那個時候,每個士兵每年只發兩套單的軍裝和一套棉的軍裝,軍裝穿爛了,實在不能穿了,就做成籠布,蒸大餅的時候用,再爛一點,就作柴火燒掉做飯。 我們問爺爺在部隊有很多訓練嗎,爺爺說每天都有,只要沒有戰鬥,就經常訓練。爺爺還給我們描述了射擊訓練——瞄準時要“三點一線”,然後屏住呼吸,射擊!我們問,如果剛剛進入部隊,還沒怎麼經過訓練,戰爭來了也要上戰場嗎?爺爺說:“當然!跟在老兵後面,都得上,誰還能躲著往後退?”大家點點頭。 爺爺說,那個時候條件是很差,但部隊的戰鬥力仍然很強。戰鬥經歷 爺爺17歲從軍,經歷了1941、1942、1943三年最艱苦的抗日戰爭時期,輾轉山東各地參與很多戰役。爺爺每每提起當年的司令許世友將軍,都滿懷敬佩之情。爺爺最難忘的一次戰鬥就是邢村的那次據點攻堅戰,爺爺就是在那次戰役中,一槍打死兩個鬼子。我們一開始誇爺爺槍法好,爺爺說是那鬼子倒黴。爺爺講了一會,我們又誇爺爺槍法好,爺爺說“那是!” 爺爺參軍之後,在家鄉(榮成虎山)、文登、海陽參與了很多次戰鬥。回想那些戰役的時候,爺爺表情凝重地感嘆:“真的死了很多很多人,怎麼數都數不清了,到處都是血,地上的血可以漫過腳腕······”爺爺注視我眼睛的目光又移開了,長嘆了一口氣。

我對爺爺說,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覺得抗戰時期的故事我們不該忘,所以我們想聽聽爺爺親身經歷的抗戰,這才是最真實的歷史。
「老兵」——走訪王萬同爺爺​ 1943年,爺爺在戰鬥中受傷,子彈從大腿穿過,就住進了當時的軍醫醫院。我們問爺爺,當時一定很疼吧,爺爺說不疼,因為腿被打得沒有知覺了,也不能動了,所以感覺不到疼了。只是後來在醫院裡處理傷口的時候,用一些器具在子彈穿過的地方來回磨(應該是為了清理子彈穿過的地方),有一些疼。爺爺兩手做著來回拉的動作,我們表情很不自然地對爺爺說“一想就疼”。爺爺給我們看了他當年的槍傷留下的傷疤,我們問爺爺現在還會疼嗎,爺爺說,傷疤附近那一塊沒太有知覺,走一會路就得休息,否則腿就會不舒服,很容易摔倒,所以爺爺基本不會出去遛彎。復員回家爺爺負傷養傷之後就復員回家了,他說當時和同一個連隊的戰友一起回的家鄉,那個戰友在戰鬥中負傷殘疾了,是個傷殘軍人。我們問爺爺的那位戰友還在嗎,爺爺說,一起回來之後,只聽說他在供銷社工作過,很多年前聽說他還活著,現在就不知道了。我們答應爺爺去找找這位抗戰英雄,替爺爺看看他的老戰友。 爺爺說到生死,從不像我們一樣不想提及只想迴避,他很淡然,就像談到某位老朋友現今如何。榮譽獎章 爺爺在抗戰勝利40週年時獲得中共中央軍委頒發的抗戰勝利紀念章,爺爺說怕把獎章弄丟,就沒有帶來敬老院,收藏在家裡。四世同堂 爺爺現在都有重孫子了,四世同堂。爺爺說家人每個月都會來看他。但後來又說道,兒女們都很忙,我們就說,那我們常來看爺爺。爺爺笑得很開心:“好啊!”爺爺和我們聊了好久,講了好多,我們也聊得很開心,爺爺跟我們說了好幾次“我有哪裡講得不清楚,你們再問我啊。”看得出來,爺爺很喜歡我們,很喜歡我們問他抗戰時期的事情,看到我們感興趣、想知道、想記住,他很欣慰,也會感嘆一句“以後就靠你們了”。

爺爺說過好多次謝謝,告訴我們,不要因為看望他而耽誤事情,耽誤工作,下次再來不要帶東西。爺爺說很歡迎我們來,看我們小心翼翼的樣子,爺爺重複了一遍:“你們來,我很高興,我不煩,很歡迎你們來!”我們就說,那我們以後再來看爺爺,爺爺不由自主地拍手:“好啊,歡迎歡迎!”我們要離開了,爺爺堅持起身送我們出門,握手,揮手,站在門口,我們幾步一回頭,直到拐過走廊,沒敢再回去看爺爺,怕讓他又多站一會。結語“每一個走上戰場的士兵,都有一個等他回家的母親。”哪個母親不怕自己的孩子“還沒想好怎麼過這一生,命就沒了”。

「老兵」——走訪王萬同爺爺

爺爺的媽媽等到了他,但和爺爺一起走向戰場的夥伴,他的母親卻沒有那麼幸運。兩代九零後,穿越時空的對話,地上的老人和青年,地上的青年與地下的青年。我們只能遙隔時空,感謝他們,在那個艱辛的中國,不分地域,不計回報,不為小我,共赴國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