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奔跑吧》總導演姚譯添:身爲一位85後電視人的焦慮和夢想

北京時間23點,接到了姚譯添的採訪回覆。

此時《奔跑吧2》剛剛收官不久,他正在英國,從白天到晚上,幾乎是沉浸式地投入到學習充電的狀態之中。

作為領跑國內真人秀節目《奔跑吧》的總導演姚譯添,在面對光環、壓力和動力的時候,如何追隨初心,繼續“奔跑”?

對話《奔跑吧》總導演姚譯添:身為一位85後電視人的焦慮和夢想

22歲,他與浙江衛視初相見

畢業於浙江傳媒學院06級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姚譯添屬於非典型的具有較強邏輯感的文科生,當然學生時代的他好像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跑去做電視節目。

2010年,22歲的姚譯添“誤打誤撞”地進入了浙江衛視,也算是開啟了他的電視職業生涯,之後陸續參與制作的綜藝有《中國夢想秀》《爸爸回來了》《奔跑吧》等。而在被問及當初為何會選擇入這一行時,他依舊率真直爽:“我當時並沒有特別明確的理想,不過既然做了這一行,就一定要認真做好。”

至今姚譯添都還記得那次倍感壓力的直播節目《麥霸英雄匯》:“第一次做節目就是個直播節目,對我來說壓力特別大,也就特別難忘。”

對話《奔跑吧》總導演姚譯添:身為一位85後電視人的焦慮和夢想

在一次節目錄制當天,他突然發高燒,但因為節目是直播,所以實在走不開,於是就硬撐到直播結束,竟意外發現自己退燒了,當時覺得還挺開心。

如此看來,一開始他就對做節目有著自己的堅持和投入。

如今處變不驚的節目總導演姚譯添,當然也有“行業新人”必經的“手忙腳亂”的時候。

那是一期直播節目,姚譯添負責撰寫主持人手卡和臺本。內容還沒做完,但直播馬上就要開始了,因為實在太緊張,他最後乾脆直接拿了一份A4打印的臺本交給主持人,而這讓前輩們哭笑不得,至今都是被“吐槽”的槽點。

因為對做節目越來越喜歡,也越來越上心,他開始主動向經驗豐富的前輩們取經,不斷“充電”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特別是後期剪輯,因為在整個節目製作體系中,它是綜藝導演必須要掌握的專業技能,也是體現其功力深厚與否的重要一環。於是,姚譯添開始泡在機房,慢慢地去摸索和實踐,從而找到了那種對的感覺和節奏。

“其實是不是所謂的科班出身並不重要,關鍵要看有沒有用心,而我一直認為所學的任何知識都是寶貴的財富,在將來一定會用得到的。”

26歲,第一次和《奔跑吧兄弟》相識

目前,姚譯添是《奔跑吧》節目總導演兼總編劇,同時還是浙江衛視節目中心主任助理。

如此年輕,就光環加身,自然備受矚目。

但誰又知道,姚譯添其實算得上《奔跑吧兄弟》這檔節目“元老級”的製作成員之一,從2014年第一季開始,就一直都在。當時,他是某個導演組的組長,主要負責選擇和設計撕名牌的具體場地。

期間,他積累了不少對細節把控的一線經驗:“路夠不夠多,夠不夠複雜,夠不夠有趣,還有嘉賓的行動線、標誌藏匿點、黑衣人的位置、飲水補給點的安排,以及如果迷路了該怎麼辦等等。”

對話《奔跑吧》總導演姚譯添:身為一位85後電視人的焦慮和夢想

到《奔跑吧兄弟》第三季時,他擔當了節目的副總導演,獨立負責整期節目的製作流程;從第四季節目開始,就成為節目的總導演,並因在節目中與嘉賓“鬥智鬥勇”,而被越來越多的大眾所熟知和了解。

不得不說,《奔跑吧》這檔節目,確實讓他成長得很快。“在這樣一個年紀能夠參與這樣一檔節目,我感覺自己是非常幸運的,但同時也覺得肩上的擔子挺重的。”

作為綜N代節目代表的《奔跑吧》,如何去迭代升級,怎樣進行持續性創新,自然是擺在製作團隊面前最大的問題,也是姚譯添思考最多的一件大事。“一檔好的綜藝節目,它的主題一定要紮根於社會,緊緊把握時代脈搏,這樣就有了‘根’,才能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鳴,否則就會讓人感覺‘輕飄飄’。”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這一季節目中會呈現出越來越多“接地氣”的主題節目,比如說首期節目“跑到”聯合國,為傳播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盡了一份心力;推出了具有濃厚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龍舟賽”主題內容;來到山西大同,和工人兄弟們一起做遊戲,並關注他們的真實生活。

對話《奔跑吧》總導演姚譯添:身為一位85後電視人的焦慮和夢想

“我們一直在往這個方向努力,如果我們做的節目,真的能做到既有‘意思’又有‘意義’,觀眾應該不會不買賬吧。”

迴歸初心,繼續前行

“越來越多特別優秀的年輕人加入,感覺自己稍不努力,就落伍了。”姚譯添如此回應著年齡帶給他的壓力感。

如何去緩解這種焦慮感,姚譯添選擇死磕自己和節目,或許這種實實在在的感覺和結果,才讓他多了一份製作的底氣和創新的勇氣。

他曾調侃自己做節目時的狀態,明明是一個獅子座,愣是被逼出了處女座的特質,因為每一期節目,他都事必躬親,事無鉅細地做好各種準備和統籌,當期主題、場地選址、遊戲道具、藝人行程、商業客戶以及後期和宣傳,只要和這檔節目相關的事情,無論大小几乎都要過他的手,顯然他並沒有統計過自己一天真正的工作量。

而一旦進入節目總導演這個角色,他就不得不逼著自己堅持下去,好在付出就會有收穫,每一期的節目效果和品相都還不錯。

就像當初進臺有前輩師傅帶自己一樣,姚譯添也在帶團隊,但不是那種鮮明的“師徒”關係,而是一種朋友視角下的相互促進,畢竟在他的團隊裡,絕大多數是“85後”,尤其是“90後”佔比居多。

“年輕人會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大家好像都有用不完的熱情和精力。我們經常一起開會,一起討論問題。有時候,我覺得他們的想法比我的要好得多,我覺得團隊需要一種互相學習和彼此支持的整體氛圍。”

對話《奔跑吧》總導演姚譯添:身為一位85後電視人的焦慮和夢想

電視行業是一個苦活行當,身處其中的人自然有著更加真切的體會。所以,做這行的人,大半都是源於興趣和喜歡,並堅持了下來。

姚譯添入行八年,在他看似年輕有為、一切順遂的背後,其實一直都在默默堅守和拼命。他會主動去學習,無論是專業方面,還是社會閱歷方面,不斷充實自己。

做到果斷而不武斷,堅持而不盲目。“一檔節目的製作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一下子就有十幾條路擺在你面前,然而並沒有人知道哪條路是對的,所以你就要果斷去嘗試,並堅持到底,不然再好的創意也出不來。”

2018年4月,姚譯添回母校做演講,他說道:“我覺得還是要在自己的內心尋找信仰和支撐,尋找自己的本心,有些執念我們需要放棄,但更多的是堅持自我,這樣我們才能走得更遠。”所以,迴歸行業初心、真誠地對待自己和觀眾最為重要,“因為你的真誠會直接體現在節目中”。

每個行業都有自身的職業特點,而熬夜、通宵顯然是節目行業的常態,由此帶來的是行業人在節目集中錄製的時間段會普遍“缺覺”,而之後休息時,“補充”成為不少人固定的放鬆方式。

“工作之餘,我喜歡睡覺,一直在努力補覺。同時我也比較喜歡去看電影和各種演出,不僅僅是出於個人愛好,因為可以在很多藝術作品中找到新的創意靈感。”

如今的姚譯添,少了一份猶豫,多了幾分坦然,談及未來,他好像也更加明確且堅定:“還是好好做節目,做一個‘電視匠人’。特別希望我們能夠原創出一檔全新的綜藝節目,可以關注社會和廣大普通人的生活,能夠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鳴。”

對話《奔跑吧》總導演姚譯添:身為一位85後電視人的焦慮和夢想

對話《奔跑吧》總導演姚譯添:身為一位85後電視人的焦慮和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