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體店被電商打得哀鴻遍野,爲什麼日本的實體店卻相反

國內電商經過多年發展,目前規模較大電子商務平臺企業紛紛開始構建生態系統,平臺為商家和消費者提供交易、支付、物流等各方面全週期支持與服務,各大平臺與平臺商家之間依存越來越緊密,阿里系、騰訊系、百度系、京東系等主體均取得了顯著規模效益。

據國家統計局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調查顯示,2017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9.16萬億元,同比增長11.7%。其中商品、服務類電商交易額21.83萬億元,同比增長24.0%。相關數據統計,2017雙11期間全網20家平臺實時銷售數據顯示全網總銷售額是2539.7億,其中阿里,京東,蘇寧易購和首次參加雙11的唯品會交易總額佔全網雙11成交額的95.3%,其餘電商只有不到4.7%市場份額。

相比於中國電商行業發展的如火如荼,正在顛覆傳統零售行業,日本的實體店就沒有遭到如此的迫害。這是為什麼呢?是日本的互聯網和物流不如中國嗎,顯然不是的,日本實體店之所以沒有被電商打敗,其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的傳統商業模式已經成熟並且臻於完美,根本就不給電商一家獨大的機會。

中國實體店被電商打得哀鴻遍野,為什麼日本的實體店卻相反

日本的實體店實在是太發達。比如,在日本鄉村的街道上,都可以很容易找到便利店或者自動販售機,而且價格也很合理。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東西都非常容易買到,而且日本的便利店經常會推出各種新穎的食品。所以作為日本的消費者,基本不需要去電商上買東西。即使是中國的O2O,你下單後也需要2小時左右才能從附近的門店送貨上門,而在日本,從樓下的便利店或販售機在幾分鐘內甚至就可以買到熱騰騰的快餐。 在美國,沃爾瑪這樣的大型連鎖超市,都是可以覆蓋到每個鄉鎮的,即使在一些居民區也又很多中型的生鮮超市。美國連鎖超市的發達程度也是遠遠超過中國的。 基於這些原因,日本和美國的實體店確實比電商發展的要好。而在中國,實體店無論在布點密集度、商品豐富程度、價格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正是這些實體店的不作為,才給了電商在中國大發展的機遇。

(近日揚速集團巴哈馬項目正式開工了,揚速集團將在巴哈馬開展快船、碼頭、一日遊等業務,同時將在鳥島(Bird Cay)建造7棟別墅型度假酒店、一所海洋俱樂部,貓島(Cat Cay)將開發成為巴哈馬最大的海洋公園(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優勢資源),相關項目開發完成後巴哈馬海島項目每年將至少帶來8000萬美元的收益,整體估值將達到10-15億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