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景邁山出發,路經景真八角亭,又翻越了一座大山,在開車行駛了5個多小時後,我們終於抵達了貢茶之鄉——易武。那裡是普洱茶作為貢茶發源的地方,加之易武普洱茶口感細膩,湯中帶甜,回甘好,因此易武成為了幾乎所有普洱茶愛好者們心中的聖地。
交通tip:
進入易武鎮的路是層層環繞的環山路,山路狹窄陡峭,行車時一定要謹慎慢行。
易武是古鎮越縣政府所在地,仍有古鎮留存至今。易武位於勐臘縣城北方,是傳統普洱茶的主產地,茶園面積和茶產量長期居於古六大茶山之首,是有名的“七子餅茶”產地,也是普洱作為貢茶的起源之地,而“貢茶第一鎮”這一稱號,作為易武的一張名片,也一直吸引著無數茶人翻山涉水前來感受易武的獨特茶韻。
當最美雲南小分隊進入易武時,我們看到街道上處處大興土木,各個茶莊與客棧舉目可見,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貢茶院安頓下來後,便由武文化中心的刀易學副主任帶著去到了易武老街上。而我們的易武之行,也就此展開...
推薦景點一
茶文化博物館
想要了解易武的歷史和文化,易武茶文化博物館是必來拜訪之處。
易武是雲南古六大茶山之首及貢茶之冠,百年貢茶的歷史留下來一些殊為獨特的文物,對研究邊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對外交往等,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築原本是當地的關帝廟,後來被改為博物館,收藏著一件件記錄著易武鎮悠久歷史的證物
易武茶文化博物管裡,開門即可見諸葛亮的塑像,傳說,諸葛亮當年帶兵出征到雲南,在西雙版納留下茶籽給當地人,使他們以茶為生到現在,因此許多當地人都相信,諸葛亮是這裡的“茶祖“。
除此外,博物館裡還保存著從清朝時起就遺留下來的,從易武的四面八方搜尋來的石碑、牌匾,古物、化石,都記錄著易武的茶文化發展的歷史,靜靜的陳列於此,等待著人們的探尋。
從正殿入門,向旁邊的房間內走去,能看見櫃子上陳列擺放的各類與易武歷史和茶文化相關的物件
在博物館的簽名冊上,來訪的遊人們紛紛留下自己的心得和名字,翻看一下,其中不乏許多來自國外的友人,千里迢迢來此拜訪,只為了探尋一段與中國古老的茶文化息息相關的歷史聲音。
推薦景點二
易武古鎮老街
從茶文化博物館出來,沿著廣場旁的青石板路走下去,就能看到易武的老街。發現最美雲南小分隊去遊覽時正逢清晨,空氣清新,氣氛安寧,旁邊的民居中傳出陣陣茶香,有當地人經過,刀副主任告訴我們,這些步伐悠閒的人們中,不少是當地著名茶莊的後人。
說起易武普洱茶,不得不提那些散落在古鎮裡的老字號茶莊。
清末民初時易武茶的火熱,造就了當地眾多老字號茶莊,商業景象十分繁榮,甚至有分析說,易武此處剛柔並濟,地勢如同駿馬昂頭,山水環抱藏風聚氣,是難得做生意、發家業的風水寶地,一時間易武鎮上各類茶莊林立,百花齊放。可惜後來抗日戰爭爆發,茶莊紛紛停業,茶業開始走向衰落。
禍不單行,1970年的一場大火更是對老街上留下的茶莊造成了致命的打擊,由於老房子多為木製結構,燃燒起來火勢尤其兇猛,整個易武老街火光沖天,很快就有一半燒成了廢墟,如今,我們只有從倖免於難的福元昌號一窺當年的茶葉盛世。
有意思的是,福元昌號的名字原本是“元昌號”,後來茶莊的後一位主人買下茶莊後,又把自己的名字“福”字加在了前面,變成了“福元昌號”。福元昌號茶莊生產的茶葉品質優良,歷史悠久,當年一提福元昌號老茶居然賣到了1035萬這樣的價格。
推薦景點三
茶馬古道南起點
從古街出來,刀副主任又帶著我們去到了離這裡不遠的茶馬古道的南線起點,入目便看見一棵巨大樹,和樹下碑文旁一對重現當時場景的馬幫塑像。當年茶葉生意興隆,一列列馬幫便來此駝茶,再帶著著這些茶葉銷前往外地。
每年貢茶製作好準備運往京城時,馬幫便會集結與此,吃完午飯,交代完規矩,喝完一碗酒,浩浩蕩蕩的馬隊便由此出發了。
沿著起點再向前走,還能找到當年馬幫踩過的,茶馬古道的遺址。只是多已被青青草木所覆蓋,只能站在遺址前,遙想當年一列列馬隊走過的場景。
易武,貢茶之鄉
有太多的歷史值得探尋
如今噠噠馬蹄已換作汽車轟鳴
不變的是
易武茶依然是“茶中名人”
而看著易武鎮上車水馬龍
我不禁在想
是茶養育了一方人
還是人守護了一片茶
而問題的答案
只剩老街青石板路上的
腳步迴響...
最美雲南小分隊成員:雲南信息報融媒體中心主任 萬端端,旅遊事業部總經理 楊文秀,記者 閔杉,攝影 吳秋彤,主播 劉暢 。
特邀專家團隊成員:雲南省市場學會會長、雲南財經大學MBA中心主任 聶元昆,雲南省市場學會秘書長、雲南財經大學期刊中心副主任 王旭,寧波大學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副處長 陶燕麗。
閱讀更多 雲南信息報社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