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嶺歷史名人——李成梁

李成梁


[明][公元1526年-1615年,朝後期將領]

鐵嶺歷史名人——李成梁

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號引城,鐵嶺(今遼寧鐵嶺)人,明朝後期將領。鎮守遼東30年期間,先後十次奏大捷。但因位望益隆,貴極而驕,奢侈無度,萬曆三十六年被劾罷。萬曆四十三年卒,享年90歲。

李成梁,民族有爭議,中國明朝後期將領。據《明史》記載,李成梁的高祖李英自朝鮮內附明朝,任鐵嶺衛指揮僉事。明史記載李英從朝鮮半島遷居到鐵嶺。《明史》記載,李成梁的高祖李英自朝鮮內附明朝,授世鐵嶺衛指揮僉事。但李英的民族還有蒙古人說,漢人說等爭議。(詳見朝鮮隴西李氏)。

李成梁英毅驍健,大有將才。因家貧,40歲以生員襲職。初為險山參將,因屢建戰功,明隆慶元年(1567年)進副總兵官,協守遼陽。隆慶四年(1570年),擢為遼東都督僉事,駐節廣寧(今北鎮城內)。明嘉靖後期至隆慶年間,韃靼插漢兒部多次進犯遼東。十年間,明三員大將相繼戰死。時值邊備廢弛之秋,成梁蒞任即募四方健兒抗擊蒙古、女真各部的侵擾,由是軍聲始振。萬曆初期,滅建州女真首領王杲、子阿臺部,數次大敗插漢部酋長土蠻、泰寧部酋長速把亥;計殺海西葉赫部首領清佳砮、楊吉砮。李成梁有大將才。在整個明朝將吏貪懦,邊備廢弛的情況下,鎮守遼東30年間,先後奏大捷者十,邊帥武功之盛,200年來所未有。明廷旌表其功,萬曆八年,建石坊於廣寧城內(今猶存),增秩受祿數次。但他位望益隆,奢侈無度;軍貲、馬價、鹽課、市賞隨意侵吞;全遼商民之利,盡籠入己。不僅以賄賂權門朝士自固,甚至虛報戰功,殺良冒級,為言官所劾。萬曆十九年罷官。其後10年,遼東邊備益弛。二十九年李成梁復職,年已76歲,之後復開馬市、木市,緩和了東北地區的-;三十四年(1606年),李成梁錯將萬曆初年時由他獻議興建,已“生聚日繁、至六萬四千餘家”的寬甸等六堡,以“地孤懸難守”放棄之,盡徙其民6萬餘戶於內地,以大軍驅迫戀家之民,雖為時論所譴責,但使遼東再次出現安定的局面。卒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享年九十歲,葬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

其子如松等五人官至總兵,如梓等四人至參將,為遼東將家。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後金攻破撫順,不久鐵嶺亦陷,李氏十餘人皆戰死。

人物年表

萬曆元年(1573年),遼東總兵李成梁擴築寬甸等六堡。

萬曆二年(1574年),王杲大舉犯擾遼陽、瀋陽。李成梁督兵進剿王杲所在的古勒寨,斬首一千餘級。此役努爾哈赤與其弟舒爾哈齊被俘,為李成梁收留,充當僕役。

明萬曆八年(1580年),皇帝為表彰李成梁鎮守遼東軍功,建石坊(位於今日遼寧省錦州北鎮市),王杲再出兵犯邊,又為明軍所敗,王杲被捕磔死。

萬曆十年(1582年),王杲子阿太(亦作阿臺)和明作對,九月,遼東總兵李成梁進攻阿太之古勒寨,阿太中箭身亡。

萬曆十一年(1583年)二月,李成梁再度發兵攻王杲之子阿臺,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是王杲的孫女婿,死於這次戰鬥。塔克世雖屬王杲一系,但已歸附李成梁,卻因此戰死,實為成梁與尼堪外蘭故意為之,努爾哈赤極為不滿:“我祖、父何故被害?汝等乃我不共戴天之仇也!汝何為辭?”成梁自知理虧,將塔克世的土地、人馬等送給努爾哈赤,令讓他承襲都督指揮銜,以為補償。努爾哈赤後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之後,欲為報父祖之仇為藉口叛明“七大恨”之一。

成梁“貴極而驕,奢侈無度,全遼商民之利盡籠入已,以是灌輸權門,結納朝士,中外要人無不飽其重賕,為之左右”。《遼左聞見錄》記載:李成梁的家院“附郭十餘裡,編戶鱗次,樹色障天,不見城郭。0者至二千人,以香囊數十綴於系襪帶,而貫以珠寶,一帶之費,至三四十金,數十步外,即香氣襲人,窮奢極麗”。

萬曆十九年(1591年),李成梁為言官所劾罷官。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為大學士沈一貫力薦成梁復起遼東,此時老將已無遠志,遼東少事,以閱視敘勞,加封太傅。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成梁以“地孤懸難守”,棄遼左六堡,徙六萬四千餘戶居民於內地,“居民戀家室,則以大軍驅迫,死者狼藉”,大受朝野譴責。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又被劾罷,熊廷弼守遼東時,指出李成梁罪可至死。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卒於北京,葬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

成梁死後三年,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詔告對明朝的“七大恨”檄文,正式對朝廷宣戰。

成梁多子,長子李如松曾威震朝鮮,擊敗小西行長,其他如李如柏、李如楨、李如樟、李如梅,族子李如梓、李如梧、李如桂、李如楠等,皆驍勇善戰,有父兄之風,時人譽“李家九虎將”。

鎮守遼東

萬曆朝是明由治及亂的開端,後人論及明亡,曾有“明實亡於萬曆”之說。不過萬曆朝的邊事卻一度頗有成效,這一方面有賴萬曆最初十年張居正輔政打下的經濟基礎,也有賴於邊關的兩大名將:東南戚繼光,東北李成梁。戚繼光的治軍之術和平倭功績雖更為後人稱道,但在當時,李成梁威名遠遠勝之。在明將吏貪懦,邊備廢馳的時代,李縱橫北方邊塞四十餘年,前後鎮守遼東近三十年,屢破強豪,力壓各方北方遊牧部落,立頭功一萬五千次,拓疆近千里。清人作《明史》,對其雖頗有貶低之詞,也不得不承認“然邊帥武功之盛,(明)兩百年來所未有”。

“成梁,字汝契。高祖英自朝鮮內附,授世鐵嶺衛指揮僉事,遂家焉。”(《明史 列傳126》,下同)有考證說李成梁祖籍為隴西,是唐後為避亂遷入朝鮮的。不過至今的李氏家族大都已入籍朝鮮,並視李成梁為朝鮮人。

儘管李成梁“英毅驍健,有大將才”,真正被重用卻是四十歲以後的事。《明史 列傳126》說:“家貧,不能襲職,年四十猶為諸生。巡按御史器之,資入京,乃得襲。”家貧不是真正的理由,因為當時的軍官地位並不高,且都是世襲。李成梁一家作為朝鮮移民,或多或少會受到一些歧視和排擠,如果不是邊事不振,憂患多多,或許李成梁連這個世襲軍官的職位都得不到,也就從此默默無聞了。“當是時,俺答雖款塞,而插漢部長土蠻與從父黑石炭,弟委正、大委正,從弟暖兔、拱兔,子卜言臺周,從子黃臺吉勢方強。泰寧部長速把亥、炒花,朵顏部長董狐狸、長昂佐之。東則王杲、王兀堂、清佳砮、楊吉砮之屬,亦時窺塞下。”是北方未曾斷絕的變患給了他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 明年五月,敵犯盤山驛,指揮蘇成勳擊走之。無何,土蠻大入。成梁遇於卓山,麾副將趙完等夾擊,斷其首尾。乘勝抵巢,馘部長二人,斬首五百八十餘級。進署都督同知,世廕千戶。又明年十月,土蠻六百騎營舊遼陽北河,去邊二百餘里,俟眾集大舉,成梁擊走之。萬曆元年,又擊走之前屯。已,又破走之鐵嶺鎮西諸堡。增秩二等。朵顏兀魯思罕以四千騎毀牆入,成梁御卻之。

穆宗期間,李成梁主要和蒙古部落作戰,因為戰功赫赫,最終成為遼東總兵,“隆慶元年,士蠻大入永平。成梁赴援有功,進副總兵……三年四月,張擺失等屯塞下,成梁迎擊斬之……錄功,進秩一等。四年九月,辛愛大入遼東。總兵官王治道戰死,擢成梁署都督僉事代之。”僅僅比戚繼光晚一年而已。

到萬曆年,李成梁“師出必捷,威振絕域”。遼東成了一道堅固的屏障,大大小小的遊牧部落或聯合出兵,或單獨挑釁均被挫敗,更拓疆七百里,建寬甸六堡,並在開原、清河、撫順等地開辦貿易市場,與當地部落建立友好關係。《明史》為李成梁作傳,基本上就是一部令人眼花繚亂的戰功史。

明時的北方變患多來自蒙古部落,當時土蠻部是最有威脅的遊牧勢力,經常糾集其他部落侵邊,且動輒數萬騎出動,萬曆九年更曾以十萬騎之眾圍攻廣寧,亦不能克。萬曆十年三月,李成梁設伏斬殺了土蠻首領速把亥,“速把亥為遼左患二十年,至是死”,這一強敵被制服。另一強勢部落海西葉赫部,經分化瓦解之後,則在萬曆十七年被征服,首領那林孛羅請降。

滿清的前身是建州女真部。自清河以南抵達鴨綠江口地區,當時屬於建州衛,由女真部落控制。建州勢力逐漸壯大後,亦成為邊防的另一主要威脅。萬曆二年,李成梁率兵討伐建州,搗毀女真首領王杲寨,將其擒拿處決。萬曆八年,李成梁又將建州另一女真部落首領兀堂重挫並逐出塞北,其部從此衰落。萬曆十一年,李成梁再度發兵攻王杲之子阿臺,努爾哈赤父塔克世為王杲孫女婿,死於此次戰亂,努爾哈赤與其弟舒爾哈齊被俘。《清史稿》載:“太祖及弟舒爾哈齊沒於兵間,成梁妻奇其貌,陰縱之歸。”也有野史稱努爾哈赤被收在李成梁帳下充當幼丁,數年後方才逃離。《明史紀事本末》則說塔克世雖屬王杲一系,但已歸附李成梁,因充當這次行動的前驅而戰死。所以李成梁將塔克世所遺土地人馬派給努爾哈赤,並給都督敕書,令襲都督指揮銜。努爾哈赤後來羽翼豐滿,統一女真各部,建元后金之後,報父祖之仇是他討明的所謂“七大恨”之一。 李成梁鎮邊的輝煌戰績令“帝輒祭告郊廟,受廷臣賀,蟒衣金繒歲賜稠疊。”進封寧遠伯,又加太子少保,太傅,世廕錦衣指揮使等榮譽職務,“子如松、如柏、如楨、如樟、如梅皆為總兵官;如梓、如梓、如桂、如楠,亦官至參將。”一時功蓋當世,權頃遼東,成了地地道道的東北大帥。

權力帶來的是腐敗,李成梁的顯赫讓“子弟盡列崇階,僕隸無不榮顯”,他個人則是“貴極而驕,奢侈無度”。明代的政風到萬曆年已經相當衰敗,士大夫們結黨營私,賄賂公行,凡事全靠講人情,攀關係,鑽營有方。李成梁雖位高權重,這方面也不含糊,他以金銀“灌輸權門,結納朝士,中外要人,無不飽其重賕,為之左右”,即便張居正,專權時也受過他的賄賂。《明史》責李成梁“全遼商民之利盡籠入己”,這話當然有些誇張,不過李成梁當時不僅掌控著遼東軍事,也控制著東北經濟,“軍貲、馬價、鹽課、市賞,歲乾沒不貲”,既是一方軍閥,家資百萬當然不在話下。

李成梁治軍與戚繼光不同,戚繼光靠制度帶兵,李成梁則依仗個人的威望和感召力,對有功將士獎賞很厚,靠允以榮華富貴激勵士氣。故而到了後來,“成梁諸戰功率藉健兒。其後健兒李平胡、李寧、李興、秦得倚、孫守廉輩皆富貴,擁專城,暮氣難振。”早年的進取之心喪失,功業逐漸由盛而衰。先是有怯戰之事,而後又傳出掩敗為功,殺良冒功的行為,這些雖都是部下所為,但李成梁難辭其咎。萬曆十九年三月,“成梁……使副將李寧等出鎮夷堡潛襲板升……師還遇敵,死者數千人。成梁及總督蹇達不以聞。”這件事成了導火索,一些對其不滿的京官開始大做文章,紛紛譴責,李成梁見形勢不利,-請辭。在鎮遼二十二年之後,李成梁-退居二線。

李成梁去職後,遼東並無可勝任之人,“十年之間更易八帥,邊備益弛”。李成梁長子李如松也是一代名將,萬曆中期援朝鮮,平哱拜的兩次大仗均為主將,且均以完勝告捷。萬曆二十五年,儘管非議很多,“言路復交章力爭,帝置不報”,最終還是讓李如松出任了遼東總兵。可惜李如松一年之後便在與蒙古部落的交戰中陣亡。遼東不容樂觀的局勢,使得李成梁-再度出山,這時的李成梁已經八十歲了。

此時的遼東,也已經不是彼時了,建州女真部在努爾哈赤領導下日益強大,已令四方各部畏服,難以撼動。李成梁只得改變策略,轉攻為守,放棄寬甸一帶,將當地居民遷入內地,目的一為堅壁清野,二是闢出一片利於攻防的緩衝區,遏制女真的入侵。此舉在戰略上並無過失,但京城裡的言官們卻聞訊譁然,紛紛指責李成梁放棄國土,喪權辱國,裡面還包括後來鎮守遼東時比李成梁更加保守的名臣熊廷弼。不過這一回皇帝到站在了李成梁這邊,對各方指責,“帝素眷成梁,悉留中不下。”

李成梁復職後,以撫為主,倡導對北方各部的官方民間貿易往來,“諸部耽市賞利,爭就款。”此後的將近九年的時間,遼東安定無戰事。

萬曆四十三年六月,李成梁去世,“上命以公祭喪”。一代名將最終埋骨於他戎馬一生的黑山白水之中,而厚葬了他的這個王朝,在半個世紀之後為內亂所摧毀,也同樣被埋葬在來自這片土地上的新興民族的鐵騎之下。

另外,不得不說的是,萬曆援朝之戰的二將:李如松和李如柏皆為李成梁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