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紅軍就不得不提“兩萬五千裡的長征”,這雖然鍛煉出了一大批艱苦卓絕不怕犧牲的革命基石。但是當時情況的危機甚至用傾巢之危來形容也不為過。而這竟然是兩個德國人在中國土地上較量的結果
1934年,國民黨對紅軍和根據地進行的第五次“圍剿”及紅軍的反圍剿”,從某種意義上說,其軍事指揮是兩個德國軍事顧問在中國土地上的較量。
鑑於前四次“圍剿”失敗的教訓,這次蔣介石根據德國軍事顧問馮·西克特的建議,改弦更張,施行“戰略攻勢,戰術守勢”的“圍剿”方略,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堡全戰術,邊推進邊修路築碉,一點點地蠶食中央蘇區。
與此同時,作為紅軍的蘇聯派往中國的德國軍事顧問李德在雙方兵力極為懸殊的情況下,他擬定了“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堡全主義戰略戰術,在國民黨軍隊修建碉堡、步步推進的同時,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也應中革軍委的要求,在江西黎川以南、廣昌以北等地的城、鎮、村交通要道上構築碉堡,分兵把守,處處設防,寸土必爭,並且生搬硬套歐洲街壘戰的教條,命令紅軍構築要塞式防禦陣地,採取“以碉堡對碉堡”和“短促突擊”的戰術,同佔絕對優勢的國民黨軍隊打陣地戰,拼消耗。李德的錯誤指揮,最終使得紅軍東堵西截,窮於應付,雖經苦戰,傷亡慘慘重,兵日少而地日蹙,最後不得不放棄中央蘇區,突圍西征,進行戰略轉移。
兩個德國人竟然使用了一樣的戰略,只不過李德忽略了紅軍的具體情況,盲目的搬運,過分的教條主義。在他指揮的這段時間,李德很少離開他的專門辦公室,到前方實地考察和作戰指揮。只是對著他那1:100000的地圖“精準”的完善他的“聖旨般”的“正規化”命令。
有一次,紅五軍第十四的致部主任唐天際去陣地視察,看到有一個山頭上修了一座孤零零的從軍事常識來看,這樣獨立明顯的目標,是最容易招致敵人炮火射擊的。唐天際為避免捱打,並充分發揮碉堡的火力支援和掩護作用,指示部在河邊便於隱蔽和發揮火力處構築了工事。工事剛剛構築完畢,李德來了,他拿著早在“獨立房子”標繪好了的陣地配系和構築圖,到實地對照,發現圖上並未標明在河邊構築工事,便器不可遇地加以誰讓在河邊構築工事的?”當即下令毀掉工事,並撤了唐天際的職務
馮·西克特按德國軍隊的戰鬥條令指揮蔣軍,李德則按照蘇聯軍隊的條令指揮紅軍,結果,李德的軍事洋教條戰術卻在了馮·西克特正規化戰術的手下。馮·西克特眼看著紅軍的根據地在他的堡全戰術圍攻下正節節費退,曾有過短的興奮,但馮·西克特沒有來得及等到他那光榮夢想的實現便於1935年回國,不久就病逝了。
李德的錯誤的指揮導致了很多戰機的延誤,“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他要負很大的責任。也正是因為這樣,紅軍被迫向西轉移,舉世矚目的“長征”開始。培養了一大批共產人才
閱讀更多 談資社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