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水鏡先生的三大絕招

今天我們講下水鏡先生這個人。水鏡先生原名司馬徽,號稱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人問,他既然這麼厲害,那應該“金榜題名登甲第,紫袍玉帶走金階”,成為王佐之才。怎麼沒見他封侯拜相?!

史家歷來有四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這個人自視過高,想要待價而沽,不肯輕易拋頭露面!先把弟子們撒出去試試水,順便給自己鋪鋪路。等水到渠成之後,自己再出來撿現成的!或者索性避世不出,以其八大弟子為棋,在暗處操控大局!

第二種說法是懷才不遇。司馬徽生於穎川,其後又輾轉流離,客居荊襄。就是在劉表的治下。劉表曾經去拜訪過他,但是這兩個人,互相都沒看上對方!後來曹操南下,把荊州奪到手了,一度想啟用司馬徽,但由於政務繁多,把這個事擱置了。等到曹操再想起來這個人的時候,這個司馬徽已經病死了。

第三種說法是司馬徽這個人不慕名利,清風高德!道家指出:“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司馬徽研究的學問也是偏於道家一派,也許早已看透世事。能夠教出幾個經國緯政的徒弟,造福世人,便已得償所願!俗話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閉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木柱長天!可能司馬徽已經達到這個境界了!就跟鬼谷子一樣。

第四種說法是,這個人可能是光有理論,他那些理論拿來教教書還可以,但是如果把他那些理論拿來開疆拓土或者治國理政,恐怕難見成效。用今天的話說,去大學當個客座教授還可以,具體到主持哪個事務或者用兵打仗,可能差一些。遠遠不如荀彧、賈詡他們,他有自知之明,所以也就藏匿不出。

揭秘水鏡先生的三大絕招

但不管真實情況如何,水鏡先生及其所締造的文人集團,其影響力之大,可以說獨步荊襄。僅次於曹魏的鄴下文人集團。甚至可以說能和西晉時期的金谷二十四友相提並論!

當然,我說到這,有人就會說,水鏡先生的這個影響力,主要是相對影響力,也稱軟實力。所謂軟實力,就是指文化、道德、輿論等等層面的實力。它對國家和時局的影響雖然是潛移默化和深刻持久的,但是同時是間接的,是緩慢的,甚至有些地方它根本影響不到。在這一點上,它沒有槍桿子和錢袋子影響力大,槍桿子和錢袋子是硬實力,造成的是絕對影響力,哪都可以砸得進去!而且效果是立竿見影。

說得的確有道理!如果在太平盛世,文化擴張戰略可能比較吃得開,但是在亂世,有槍有錢就是大哥大!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呢,水鏡先生的影響力比不上金山銀山,也比不上同時代的任何一個軍閥。這點我們要承認。不能盲目吹噓他的影響力。

但是,雖然如此,水鏡先生及其所部文人集團也很厲害了,具體來說,他們有三項特權:

第一,人物品鑑權。也就是人才定價權。《三國志》記載說:“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水鏡先生搞品鑑工作已經很多年了!

我們知道《人物誌》上有記載:“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謂清節,延陵、晏嬰是也。思信道化,策謀奇妙,是謂術家,范蠡、張良是也。建法立制,強國富人,是謂法家,管仲、商鞅是也。其德足以厲風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術足以謀廟勝,是謂國體,伊尹、呂望是也。其德足以率一國,其法足以正鄉邑,其術足以權事宜,是謂器能,子產、西門豹是也。”

我們看,《人物誌》按照專業領域和特長不同,給人才劃定了幾個職業。譬如“清節”、“術家”、“法家”、“器能”、“國體”。這幾個職業的人雖然各勝擅場,但其地位有高有低,重要程度也有大有小。

那麼問題來了,你的職業範圍和重要程度誰說了算?!你自己說了肯定不算!譬如你跑到袁紹或者孫權那,告訴人家,我是“國體”,我就是姜子牙那樣的人才!人家憑什麼相信你?!

就好比你去五百強企業找工作,你說你是博士畢業,專修C語言。那你得把文憑拿出來!

在古代也是一樣,你去諸侯那求職,你得有品鑑名家給你的評語。三國時期品鑑界有三個老大,前期是水鏡先生,中期是許劭,後期是劉邵!能得到他們的評語,你才算畢業了,才算有文憑了!

當然,以前品鑑和勘定人才的這個工作,是由國子監來做的。後來,皇權失統,朝政腐敗,諸侯爭霸,漸漸造成了人才的逆向流動。一些由私人開辦的、民間的學術機構和研究院開始戕行,他們把這個工作搶過來了,然後一天到晚屁事不幹,專門三五成群的在一起品鑑人才。然後這些研究院的影響力就越來越大了,被他們品鑑過的人的名聲也越來越大。

這些被品鑑過的人當了官以後呢,再來個烏鴉反哺,抬高一下那些品鑑專家,雙方就形成互利互惠的政治聯盟了。

品鑑家的這張嘴,可謂一字千金。譬如水鏡先生說:“廣元、公威忠清幹事,素業純固。”石韜和孟建就能入仕於魏,水鏡先生又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諸葛亮和龐統就見用於劉備。

被水鏡品鑑過的人最小是個廳級幹部!最大的幹到省部級。

有人也許會反駁,三國時期的諸侯都知道“量能授官,論德定次”。怎麼會光看那些名士給你的評價呢?!

這個話沒錯,那些諸侯主要看的是你後期經國緯政和開疆拓土的能力!但是名士的評價也是重要的參考依據!它相當於一個敲門磚,它決定了領導對你的第一印象。你被水鏡先生這類人評價過,就好比去外國的野雞大學留學過一樣,回來以後很風光!

第二,水鏡先生及其座下文人通過掌控教材釋義權間接獲得政策制訂權。

我們知道,古代那些開國皇帝制訂國策,主要依據兩條,一是遍覽古籍,師法內聖外王之道;其二就是跳出書本,參考自己早年在民間的政治實踐經驗。

這就不會有太大的偏差!但是開國之君以後的皇帝制訂國策,沒有早年在民間的政治實踐經驗作為參考。因為他自幼長於深宮之中,很少下基層!這個時候教材就成了他制訂政策的重要依據。

我們知道明朝的皇帝朱高熾他在制訂政策之前也還要翻一翻《穀梁傳》、《玉鈴經》、《資治通鑑》呢!

毫無疑問,劉禪也得翻翻。

但我們知道,這個古書的原典不好懂。好比我們現在買一些國學經典,都愛買帶註釋和帶翻譯的。這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有效的閱讀。人同此心,當時也是一樣!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流傳下來的所謂經典,大多數都被水鏡先生及其座下文人墨客註釋或者編譯過。這點《三國志》和《華陽國志》都有記載:“益部多貴今文而不崇章句。李仁、尹默知其不博,乃遊學荊州,從司馬德操、宋仲子受古學,以修文自終也。”他們修書修得最多的就是《左傳》和《春秋》。我們知道,“以我觀物,萬物皆著我之顏色”!他們的思想自然而然要滲透進來。

這個水鏡先生的得意弟子尹默還是劉禪的老師。經常拿水鏡先生和自己一起修過的《左氏春秋》教授劉禪。

史書記載是:“先主定益州,以默為勸學從事,及立太子,以默為僕射,以左氏傳授後主。”

這個說得好聽些,叫“諭主以長策,勉主以禮義”,不好聽就是思想綁架。

那這個劉禪制訂國策,多半也得按尹默等人傳給他的學問來搞。

揭秘水鏡先生的三大絕招

第三,水鏡先生及其座下文人墨客通過掌控清議權獲得評判是非和臧否人物的權力。

大家都知道,作為平頭百姓來講,你獲知真實信息的渠道比較狹窄。比如哪個地方發生了一起刑事案件,或哪個國家發生了一起政治事件。你不可能跑到現場去看,也不可能去追問高層領導。

那一般獲知的渠道只有兩個,一就是記者報道,二就是大咖的解讀。現在大咖的解讀在老百姓心裡似乎比前者還要權威。

當時也是一樣。水鏡先生那幫人就是大咖。什麼事件一出來,他們得先按照自己的利益立場加以解讀。你違背了他們的標準,那就不行。

譬如曹操早年間在兗州殺了一批天下名士,陳宮也因為這個事最後跟曹操鬧掰了,叛曹降呂。

然後呢,這個“水鏡集團”有一個叫張薊的,是司馬徽得意弟子李仁的朋友。他也不問青紅皂白,上來就刷評論。給曹操扣帽子!

他說:“操蹈藉彝倫、強忍寡義,人神所疾,異代同憤!”意思是曹操這個人是畜牲,缺了八輩子大德,生了孩子沒屁眼!

從此,曹操在荊襄地區留下了“害賢”的惡名!

這個就有點太過了。你先得調查一下曹操為啥要殺那些天下名士。曹操殺他們不是一點沒道理。首先這批人辱罵曹操是“贅閹遺醜”,意思是太監的後代!是個雜種。這還罷了,更要命的是這些人自視甚高,亂髮脾氣,不跟政府合作,不給國家和老百姓辦事,整天只知道咬文嚼字、挑別人的毛病!

那曹操只能殺一批!曹操殺名士,雙方都有責任,你不能光賴曹操。

責任起碼應該五五開,才公平。

不過誰讓曹操撞在槍口上了,天下士族都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你曹操殺的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俗話說物傷其類啊!這等同於得罪了水鏡集團!所以被罵也應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