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等父母」還是「末等父母」?看完這8張圖,高下立見

自從寶寶降生的那一刻,看著他熟睡時的天使模樣。很多父母可能都會在心裡偷偷地立下一個小小的flag:

往後餘生,一定要拼盡全力,做最好的父母。

但是,對於如何成為“好父母”這件事,每個人的見解都不大一樣。

嗯,做父母是一場修行,考驗的不只是初心,還包括父母的眼界教養胸懷……父母不同,給孩子的世界也不會相同。

優秀的父母都有哪些特質?如何成為能帶給孩子更廣闊世界的一等父母?

我們總結了“一等父母”和“末等父母”最明顯的8種差別,希望能給父母們一些借鑑和思考。

你是“一等父母”還是“末等父母”?看完這8張圖,高下立見

關於優缺點

末等父母:更多看到孩子的缺點,很少看到優點

一等父母:不管是優點還是缺點,都是孩子的特點

你是“一等父母”還是“末等父母”?看完這8張圖,高下立見

曾經在跟隨一位心理諮詢師,幫助一個媽媽修復她和兒子親子關係的過程中發現,當諮詢師讓媽媽在紙上寫下兒子的5條優點時,媽媽遲遲下不去筆。

被問及原因時媽媽說:“您要是讓我寫出他的缺點,別說5條,10條都馬上寫的出來。我就沒覺得他有什麼優點……”

孩子生來本是一張白紙,不同的只是各有特點,換個角度去看,優點、缺點本無界限,有的只是每個孩子身上不同的特點。比如

有的孩子不愛叫人,那不是沒禮貌,只是TA有點慢熱,需要多一點時間熟悉對方,然後就能投入其中,這樣的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很會更加穩定。

有的孩子膽小、謹慎,那不是怯懦,只是TA對周圍環境觀察的更加仔細,只要有足夠的安全感,也會樂於嘗試,並總是能讓自己處於安全範圍之內。

有的孩子“人來瘋”,那不是張揚、不穩重,只是TA更想向大家展示自我,這樣的孩子將來更容易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這些表面上看似缺點,卻是每個孩子的獨有的特質,正是這些不一樣的地方,成就了一個個鮮活、可愛、與眾不同的小精靈們。

約翰·格雷

教育家約翰·格雷曾經說:“我們不必去想該做什麼使孩子更美好,而是必須認識到我們的孩子已經是美好的了。”

所以,當你擁有一雙“把優點、缺點,都看成是孩子特點”的慧眼時,才真正看到了孩子的內心需求。

你是“一等父母”還是“末等父母”?看完這8張圖,高下立見

關於溝通

末等父母:更想把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孩子,覺得大人總是對的

一等父母:更願意瞭解孩子的想法,找到共通點

你是“一等父母”還是“末等父母”?看完這8張圖,高下立見

不管是電視劇中,還是身邊看到的真實發生的場景,太多時候,當父母管教孩子時,最長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是為了你好!”

的確,沒有不為孩子好的父母,所有的管教也都源於一種善意,我們絲毫不會懷疑父母的愛子之心。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卻是好心辦了壞事。

父母的經驗、人生閱歷更豐富,不假。但那也只是我們的人生!在教育孩子時我們總是容易不覺間就犯了“我怎麼說,你就怎麼做”的錯誤,想當然的認為“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聽我的肯定沒錯”。

但錯就錯在,那是孩子的人生,TA需要自己去體會更多,哪怕是撞了南牆,也將成為人生中的一種歷練和成長。

而真正聰明的父母,說的少、聽的多,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更願意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在聽的過程中瞭解孩子的想法,即便是和自己相左,也能找到共通點,做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鋪路人。

你是“一等父母”還是“末等父母”?看完這8張圖,高下立見

關於比較

末等父母:心裡總有個“別人家的孩子”,並用來“激勵”自己孩子

一等父母:縱向比較孩子的現在和之前,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並存

你是“一等父母”還是“末等父母”?看完這8張圖,高下立見

昨天週末,帶娃在小區花園溜達時剛好撞見這樣一幕:一位媽媽在樹蔭下教孩子背詩,孩子一邊玩旁邊的小樹枝,一邊有一搭無一搭的跟媽媽重複著,教了很多遍,孩子還是不能完整的自己背下來。

媽媽就急了:“怎麼那麼笨啊,你表弟比你小半歲,都會背10幾首詩了,你再不好好學,讓人家給比下去了……”眼看就要把孩子說哭了。

這讓我想起湖南衛視《少年說》裡有個姑娘,站在樓頂對著媽媽大聲哭訴:“有一個人,他十項全能,他什麼都好,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媽媽,孩子不是隻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為什麼不看一下?”

然而下一個上場的,就是媽媽嘴裡的“別人家的孩子”。但這個“別人家的孩子”也有一樣的煩惱:已經是全班、全年級、全校、全聯盟第一的她,還是會被父母批評:“你看看你們班的那些同學,每一個人體育都及格了,而你,什麼都不行!”

你是“一等父母”還是“末等父母”?看完這8張圖,高下立見

原來,不管孩子是好、是壞,在媽媽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但越是用這樣的方式激將孩子,越會令孩子感到自卑,不如父母眼中的任何人,很容易產生“破罐破摔”的心理。

但如果換個方式比較,用孩子自己的現在和過去比,只要有些微的進步,也是很大的成功,這樣的激勵方式,才會讓孩子不斷自我修正,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因為孩子的內在動力是自己,而不是他人。

關於“十萬個為什麼”

末等父母:對孩子無厘頭、沒用的“為什麼”感到煩躁,懶得回答

一等父母:不管孩子問什麼,都視若至寶,善於啟發孩子思考

你是“一等父母”還是“末等父母”?看完這8張圖,高下立見

“我是從哪來的”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

“魚兒為什麼會有用”

“皮球為什麼是圓的”

所有孩子的小腦袋瓜裡都裝著“十萬個為什麼”,但不是所有父母的心中都藏著本百科全書。

有的時候被孩子問煩了、或問的不會回答了,索性一句:“你哪那麼多為什麼”敷衍了事,把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用一盆冷水澆滅。

聰明的父母,無論孩子問出怎樣無厘頭、難應付的問題,都視若珍寶,就算自己答不上來,也會不遺餘力的啟發孩子思考。比如孩子問:“鳥兒為什麼會飛”,多數父母都會說:“因為鳥兒有翅膀。”

如果孩子再問:“為什麼鳥兒有翅膀”,可能有的父母會說天生的、有的父母會說沒有為什麼,想必不會有父母給孩子講一講鳥的進化論。

聰明的父母,遇到答不上來的問題會這樣回答孩子:“你覺得這是為什麼呢?”

把問題拋回給孩子不是踢皮球、更不是敷衍了事,而是啟發孩子自己思考的一種討巧的做法。在父母的啟發下,孩子可能會說出各種各樣讓父母意想不到的答案,但不管哪一種,都不是錯,都是孩子想象力、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升,該被父母好好的保護起來。

你是“一等父母”還是“末等父母”?看完這8張圖,高下立見

關於言傳身教

末等父母: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統統說給孩子聽

一等父母: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統統做給孩子看

你是“一等父母”還是“末等父母”?看完這8張圖,高下立見

之前有個很火的泰國公益廣告片《豆芽引發的夢想》,講的是一個媽媽和孩子一起種豆芽的故事:

豆芽是菜場銷量最好的蔬菜,女兒小菊想要嘗試自己種。雖然媽媽並不知道怎麼才能種好豆芽,但還是笑著回答女兒“我們試試”。

第一次失敗,媽媽找來了專業種植的圖書,和女兒一起閱讀、學習;第二次失敗,媽媽和女兒反思原因,共同發明了給豆芽自動澆水的裝置;終於,在這對母女的不斷探索下,豆芽成功破土而出。

從來沒念過書的媽媽,用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勇於嘗試的行動教會了女兒遇到挫折的時候該怎麼辦。

而太多父母的侷限之處就在於太愛說教,該怎麼做、不能怎麼做,統統說給孩子聽,比如:父母要求孩子不吃零食,自己卻薯片、糖果吃個不停;父母要求孩子做錯事要道歉,自己卻礙於父母的權威、面子,決口不在孩子面前道一次歉……如此的說教顯得那麼蒼白無力、紙上談兵。

《兒童教育講座》

正如《兒童教育講座》一書中說的那樣:“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同兒童講話、教育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的穿戴、怎樣對待朋友和故人,這一切對兒童都是有著那麼重要的意義。”

想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父母首先要自己做到,“身教大於言傳”,做給孩子看的效果,遠大於說給孩子聽。

你是“一等父母”還是“末等父母”?看完這8張圖,高下立見

關於眼前和未來

末等父母:只會用放大鏡看孩子當下的生活、學習問題

一等父母:更擅長用望遠鏡展望未來,培養孩子的長遠優勢

你是“一等父母”還是“末等父母”?看完這8張圖,高下立見

我身邊有個朋友,他是別人眼中的“怪爸爸”,他不像別的家長一樣,從小教孩子認字、識數、背詩,也沒有給孩子報任何興趣班,他和孩子間最多的互動就是“玩”,不管孩子玩什麼,他都支持。玩土、玩沙、玩水、玩泥巴……這些都是小case,就算孩子想玩尿,他老爸都同意。

很多人問他,你就不想孩子學點什麼正經的嗎?每天玩能玩出什麼來!這位爸爸的回答是:“能玩明白的人,太少了,只有孩子先把自己當下感興趣的事兒玩明白,未來才願意去學習、探索更多領域……”

誰說不是呢?!

你怎麼定義孩子的成功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教授曾做過一場演講,他給家長提出一個問題:“你怎麼定義孩子的成功?”

幾乎所有家長都走進了一個誤區:盯著自己眼前的孩子,想著他生活上、學習上有哪些出彩的地方。而沒有一個家長,會去想孩子未來的模樣。

是啊,如果父母只習慣用放大鏡看孩子當下的生活、學習問題,難免鼠目寸光了些。

聰明的父母,更該學會用望遠鏡去展望孩子的未來,找到孩子的長遠優勢,比如孩子身上的各種潛能、天賦,或者異於別的孩子的地方,發現這些閃光點,把這些當做優勢去培養,所謂“揚長避短”也就是這樣了。

你是“一等父母”還是“末等父母”?看完這8張圖,高下立見

關於學習

末等父母:絕大部分時間想讓孩子學更多知識,其他什麼都可以不做

一等父母:會引導孩子平均分配時間,玩、學、運動、社交、興趣同樣重要

你是“一等父母”還是“末等父母”?看完這8張圖,高下立見

這可能不是現在小齡寶寶父母會遇到的問題,但我們也都是從小長起來了,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是不是常常聽到爸爸媽媽這樣一句話:“你就好好學你的習,其他的什麼都不用你管!”自己的世界,似乎除了學習,什麼都沒得做,枯燥乏味至極!

還記得不久前哪個凌晨4點的跨洋電話,只為了讓父母給演示一遍“西紅柿炒雞蛋”怎麼做。原以為的溫馨有愛,卻遭到無數網友的嘲諷,這就是典型的除了學,什麼都不行的孩子,就連情商也令人堪憂。

教育家蔡培源

教育家蔡元培曾經說:“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所以聰明的父母會懂得:孩子的世界,除了學習,還有很多可做的、該做的事情,比如運動、社交、興趣、閱讀……不只是個“學習機器”。

你是“一等父母”還是“末等父母”?看完這8張圖,高下立見

關於自己的角色

末等父母:只能做好一個身份,媽媽>員工>妻子

一等父母:平衡好各種身份角色,更主要的是“做好自己”

你是“一等父母”還是“末等父母”?看完這8張圖,高下立見

當媽不容易,這點毋庸置疑!當媽後我們要應付的角色更多了:媽媽、妻子、員工是我們起碼的社會屬性,我見過太多女性,自從有了娃,便迷失在了一個死循環中:越是想做一個滿分媽媽,越是把自己逼得焦頭爛額……

為什麼?因為我們在當媽後,唯獨忘了還有“自己”這個身份,一個連自己都做不好的人,更難讓身邊人感到舒服,尤其是孩子。

所以,別再讓“好媽媽”的角色壓死自己,在做好媽媽、做好妻子、做好子女、做好員工這些之前,先做好自己,多愛自己一些,60分的媽媽足矣、80分的妻子OK、而那個滿分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你是“一等父母”還是“末等父母”?看完這8張圖,高下立見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有點長,請原諒糖糖媽媽的愛嘮叨……

文字雖長,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為人父母的我們,在養育兒女的路上,邊學邊走,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孩子也將隨之綻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