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台積電:比特大陸背後的「巨獸」

萬億臺積電:比特大陸背後的“巨獸”

比特大陸、嘉楠耘智一直被認為是站在幣圈食物鏈最頂端的玩家,無論幣價跌漲,他們穩賺不賠。

如果說嘉楠耘智和比特大陸做的是旱澇保收的送水生意,那兩大礦機廠商背後的臺機電則把持著最大的水脈。

臺積電是臺灣一家芯片代工企業,是比特大陸和嘉楠耘智最重要的代工合作伙伴,全稱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英文縮寫TSMC。

其芯片佔全球56.1%市場份額,大客戶包括蘋果、高通、海思、AMD、比特大陸和嘉楠耘智。

臺積電最新財報顯示,其今年二季度淨利率高達31.0%,同比增長9.1%,增長的重要一部分便是來自虛擬貨幣礦機廠商。

巴比特論壇上有人發帖戲稱,“真正的礦霸不是比特大陸,而是臺積電”。

文丨大衛

3天損失10個億

8月3日晚,臺積電位於臺灣新竹科學園區的12寸晶圓廠和營運總部,傳出電腦遭病毒入侵、且生產線全數停擺的消息。

幾小時後,臺積電位於臺中科學園的Fab 15廠,以及臺南科學園區的Fab 14廠陸續傳出同樣消息。

一時,黑客入侵、勒索軟件、競爭對手陷害等陰謀論甚囂塵上。

8月6日下午5點,臺積電總裁魏哲家稱,沒內賊沒外鬼,存粹是內部操作失誤。此次病毒事件造成臺積電1.7億美元損失,摺合約10億人民幣。

當日,臺機電所有機器已全部恢復生產。

但是作為嘉楠耘智、比特大陸等國內幾大虛擬貨幣礦機生產商背後最大的供貨商,臺積電病毒事件在礦圈引起強烈關注。

業內人士透露,臺積電對礦機生產商們的產能供應本來就很吃緊,此次病毒事件,礦機生產商們勢必遭受重創。

礦機巨頭們對臺積電的依賴究竟有多深?

今年5月,嘉楠耘智發佈招股書顯示,其運營依賴單個第三方晶圓代工,作為一家無晶圓IC設計公司,嘉楠耘智不擁有任何IC生產設施。臺積電是嘉楠耘智的唯一第三方代工合作伙伴。

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嘉楠耘智從臺積電購買的集成電路價值佔其有關期間的採購總額分別為75.7%、66.2%及63.5%

嘉楠耘智招股書中有關風險提示顯示,假如臺積電提高價格或因任何原因無法滿足其所需的產能,或假如嘉楠耘智與臺積電的業務關係惡化,則嘉楠耘智可能無法獲得所需的產能,並且不得不尋求替代性代工廠,該代工廠可能無法以合理的商業條款獲得,或根本無法獲得。

“尤其是,我們ASIC芯片的生產需要先進的IC製造技術,除臺積電以外的代工廠可能並無足夠的生產能力來滿足我們的需求。”

全球最大比特幣礦機制造商比特大陸亦是如此。

根據里昂證券半導體產業分析師侯明孝預計,今年加密貨幣挖礦芯片佔臺積電營收達7%,其中約8成訂單來自比特大陸。

從2013年至2017年,比特大陸的ASIC礦機芯片迭代7次,從最早的BM1380,到最新的16nm,臺積電正漸漸成為比特大陸芯片生產的重要源頭。

比特大陸16nm加密貨幣挖礦運算特殊應用芯片(ASIC)全部交付臺積電量產,而7nm ASIC預計在2018年下半年完成設計定案並進入量產。

被“礦霸”爭奪的要地

高新技術下的芯片能帶來更低耗能和更高運算能力,這兩點也是決定礦工挖礦成本的關鍵點。因此,臺積電每一次芯片技術更新,都能成為各大礦機生產商的必爭之地。

6月初,比特大陸CEO 詹克團曾赴臺拜訪臺積電,尋求合作。

為解決芯片問題,比特大陸包下臺積電南京工廠產能,計劃於今年下半年推出多款採用臺積電10nm、7nm的專用芯片。

但是,此舉被嘉楠耘智搶先一步。

8月8日下午兩點,嘉楠耘智召開發佈會,宣佈7nm芯片已成功量產,“是全球首款7nm芯片量產產品”。

該芯片擁有業內最高的算力密度、更低的成本和更大的產能、低功耗、耐高溫、高良率,將應用於阿瓦隆超級計算機A9上。

據瞭解,嘉楠耘智的這款7nm量產芯片便是由臺積電位於臺灣的工廠代工。但是,知情人士透露,8月3日臺積電病毒事件可能使這款7nm芯片推遲上市。

芯片行業人士告訴深鏈財經,誰先上市,誰就能牢牢把握新科技的紅利期。所以,7nm芯片現在是比特大陸和嘉楠耘智爭奪的要地。

但無論礦機巨頭們的爭奪多麼激烈,幣市熊市期多麼慘烈,站在最頂端、手持最高技術的臺積電始終保持強勁增長。

7月,臺積電公佈2018財年第二季度財報,臺積電第二季度淨營收為2332.8億新臺幣(約合78.5億美元),同比增長11.2%;淨利潤為722.9億新臺幣(約合161.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9.1%。

市值2000億美元

臺積電創立於1987年,創始人張忠謀被尊稱為臺灣半導體教父。

1954年,張忠謀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加入方興未艾的半導體行業,在27歲時進去德州儀器公司工作。

由於對經營方向的分歧,張忠謀辭任德州儀器的資深副總裁,返回臺灣,在臺灣新竹科學園創立臺積電。

在臺積電之前,半導體行業巨頭是像intel這樣的IDM(集成器件製造)模式,即從設計、晶圓製造、封裝及測試全產業鏈都由一個公司完成。

半導體產業投資巨大,半導體公司害怕專利等商業機密洩漏,基本不會共享晶圓生產設施。每一家公司都需要重複投資,造成很大資源浪費,導致芯片成本居高不下。

張忠謀首創了晶圓製造代工模式,即為半導體公司提供晶圓製造代工服務,大幅降低了芯片門檻,一些獨立的無晶圓芯片設計公司陸續出現,如英偉達等。

而今,臺積電是世界最大的半導體晶圓代工廠,市值超過兩千億美金,摺合人民幣一萬餘億元,是臺灣最大的上市公司。

在臺灣,盛傳這樣一句話:“讀建國高中,上臺灣大學,進臺積電工作,人生就圓滿了。”

1997年,臺積電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當年營收13億美元,盈利5.35億美元。

2005年,74歲高齡的張忠謀卸任CEO,退居二線。

但是三年後的全球金融危機使臺積電公司瀕臨虧損。彼時臺積電CEO菜力行推出“假PMD(績效評估制度),真裁員”的決策,曾一度讓員工情緒跌落谷底,一些員工圍堵在張忠謀家門口,請求他挽救現狀。

臺積電因此被外界認為不誠信,丟失了大量訂單。

內憂外患下,年近耄耋的張忠謀重新出山,此舉震驚了全球半導體行業。

出山後,張忠謀敏銳預計到手機等移動終端市場即將興起,連續3年重金投入,攻克了40納米、28納米工藝製程,成為與英特爾、三星電子並列的巨頭之一。

2018年6月5日張忠謀正式榮休,臺灣半導體產業“強人時代”落下帷幕。

在股東大會上,張忠謀寄語:“臺積電31年來,有著奇蹟性的成長,相信新領導階層能夠順利成功接班,並再一次創造奇蹟。”

從晶圓代工行業來看,臺積電市場份額佔全球行業的56.1%。

在區塊鏈世界裡,人們一向認為比特大陸和嘉楠耘智是站在食物鏈最頂端的人。而事實上,臺積電才是其背後隱形的“收割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